胡惠林〈文化產業正義: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地理學問題〉(6)

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和文明進化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是在不斷的否定過程中前進的。當人類文明在其進化過程中不能勇敢地否定自己便不能實現新的偉大文明的創造性飛躍的話,積極的否定就成為人類文明進化不可替代的歷史動力。毫無疑問,人類社會形態的進步與發展,是人類文明在進化過程中不斷否定自己的最好例證。但是,這裏有一個最基本的歷史前提:那就是這種否定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推動歷史的前進與跨越,也就是說,當不否定這種文本所體現的精神性存在,便不能推進社會的文明發展的時候,這種精神性存在由於其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一種障礙的時候,解構或顛覆它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也就歷史地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那麽,無論是「紅色經典」還是《紅樓夢》所體現的精神構成了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障礙性力量了嗎?

文化產品作為文化產業具體的生命表現形態與歷史的關係。任何文化產品都是與歷史有關的。文化產品利用歷史、陳述歷史、記錄歷史、表達歷史和創造歷史。表現為歷史的消費與滿足。消費歷史幾乎是所有電影大片永恒的題材。然而,電影大片在消費歷史的過程中也在重塑歷史、甚至是篡改歷史,按照所理解和要求的那個樣子來重新安排歷史,從而為自己的行為獲得歷史的合法性。2004年8月1日,英國《獨立報》發表了專題報道,英格蘭遺產委員會負責人指責好萊塢篡改歷史。⑹當歷史成為文化產品、進而成為文化產業的消費對象,誰在講、誰來講和怎樣講歷史就變得很重要:是還原歷史、展現歷史?還是重構歷史、還原真實?當歷史的天使飛向未來的時候,我們是面向歷史的還是消費歷史的?誰在消費歷史?誰在創造歷史?從本質上講,文化產業不是消耗歷史——文化資源的機器,而應該是創造歷史——文化資源再生的工作母機。

三、文化產業:地理符號建構與文化習性遷移

文化產業不只是在歷史中生產和建構歷史,而且所有的文化產業也都在空間、在一定的地理中發展。由於任何形態的文化產業都是一定地理中的人們的文化生產實踐和社會文化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因此就文化產業生命運動的自然歷史來看,一定地理條件下的文化產業無不打上它的地理標誌。尤其是那些依托於或者借助於地理自然條件發展起來的以景觀文化表達為主要實現形態的文化產業樣式,對於改變地理空間、地理面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改變了原有地理地貌的生命形態。現階段中國普遍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規劃運動,在本質上都是對人們和社會賴以存在的地理空間的人文生態環境的解構,是對原有的地理生態鏈的重組。由文化產業而新建的地理景觀,不僅改變了人們文化生活中原有的視覺符號和視覺空間的時問存儲,而且導致了一定地理範圍內的人的生活習性和文化習性的遷移。

上海的「大世界」,是近代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娛樂形態。大世界以及其他與大世界一樣的景觀性娛樂場所,如迪士尼,一旦建立,便改變了在這個空間範圍內人們的原有的生活行為:即每到某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假日,這個地方的居民便會像要完成一個盛大儀式一樣,去這樣的「大世界」「狂歡」,倘不如此,便仿佛使生活失去了某種屬於意義的東西。久而久之,這樣的一種行為便成為習慣,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我稱之為「習性」:季節性循環和周期性循環。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也和其他所有生物性動物一樣,也有習性,只不過這種習性是在社會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區域文化特色,即具有非常鮮明的歷史地理色彩。區別只是在具體日期選擇上的差別。例如具體選擇哪一個假日。並且正是這樣的活動,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一種話語身份。這就構成了一種活法:一種在一個特定的空間,如上海,生存方式合理性的確證。否則,就不成其為「上海人」。在20世紀的上海發展史中沒有比「白相大世界」更能表達和體現上海人的文化生活習性了。一個大世界,半部上海史。上海人是如此,對於外地人來說,也是如此。曾經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不管外地人是以何種方式來上海,或走親訪友、或出差、開會,若沒有專程去「白相大世界」——這近乎於具有一種朝聖的意味——就等於說他沒有來過上海。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