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一個地方是因為使用一個地方。」這又是一個很多搞規劃和建築的人容易遺忘的樸素真理。通常,他們只想把建築變成一種展示、炫耀,給人一種震撼的效果。但他們卻忽視了,城市,作為一種與人們朝夕相伴的日常的空間,需要的恰恰是一種親切的效果。沒有人會認同一個抽象的、叫做「地區」的地方。我們之所以會認同一個地方,往往是因為我們通過使用這個地方或者在這個地方四處走動,對這個地方產生了親切感、信賴感。因為周圍很多不同、有趣、方便且有用的東西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們。所以,認同一個地方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使用,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而不是為了展示。人文空間並非一個跟我們無關的純凈空間,而恰恰是一個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日常使用關係最密切、最親近的一個空間,是一個充滿了意義的人文世界。

再如,「趕走了人,也就趕走了人的社會關係。」雅各布斯的這句話一點也不深奧,但講得非常好。就以世界城市發展中常見的大拆大建為例,事實上,這樣的做法不僅僅是拆除了那些破敗的房屋,而且還將人遷移到了他處,連帶著,還可能揮刀砍向社區內各種錯綜復雜的關係網,使之永不可再恢復。而這被砍掉的東西,正是社會學最關心的東西———小區背後那些看不到卻是最重要的、把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發生交往的社會網絡。如今對於居住空間的品質考慮,主要還是物質性的,如面積、成套率等,並且把私人性放在首位,並不怎麽考慮有多少公共空間可以讓人們方便接觸,然後重新建立社會聯系。如此一來,新的居住形態往往就會缺少社會性和人文性。要知道,無論是社區、社區感,還是社會關係網絡,這些具有人文意義的無形建構不僅能給居民帶來社會支持,還將賦予他們更多生活意義感和價值感。

 

空間是種社會性生產

在如今的城市里,空間的設計已經不再圍繞工廠,而是圍繞著生活區域。在這樣一個空間模式下,人們就會把家作為自己生命或是生活的主軸。

空間不是空洞的,而是充滿意義的。城市空間是社會性地生產出來的,有著豐富的政治涵義和社會涵義。

法國哲學家列斐弗爾就曾率先提出,要從關心「空間中的生產」轉向「空間的生產」。他認為,對空間的控制將構成人類日常生活中一種根本且普遍的社會力量。也就是說,在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城市中,誰控制了空間,誰實際上就是控制了一種非常厲害的社會力量。圍繞著空間一定有爭鬥,一定有政治關係。列斐弗爾的見解無疑深刻地啟發了城市研究者們,提醒大家深入探究城市空間變化背後的權力的作用和制度的力量,而他本人也由此開啟了空間政治學和空間社會學的傳統。

 

戴維·哈維,美國地理學家,空間研究的一等學者,則要求放棄「空間是什麽」的問題,代之以研究特定的人類實踐如何創造並使用特定的空間的問題。這是一個充滿利益和觀念衝突的過程,也反映著社會各派力量對建構城市空間的主導權的爭奪。一方面,在全世界幾乎都一樣,商業主義不斷俘獲內城空間,把它變成「一個炫耀性消費的空間」;另一方面,以「推進平等參與和正義秩序」為目標的社會空間生產,不得不面臨純粹金錢和權力利益的嚴峻挑戰。可以說,為此而展開的鬥爭或努力從未停息過。

(2009年08月16日 來源:解放日報;原題〈城市呼喚人文空間 孩子到哪里去玩?〉于海教授在浙江紹興文理學院的演講)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