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講壇: 體驗的詩學——狄爾泰與理解的科學性問題

文心講壇是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哲學與藝術史研究中心的常設活動,秉持「用心為文」的初衷,旨在加強國內文學藝術研究領域的交流。2021623日上午,第二期文心講壇「體驗的詩學——狄爾泰與理解的科學性問題」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本次報告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負責人李修建研究員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黃雨倫主講,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方維規教授和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哲學與藝術史研究中心張穎研究員評議。

報告人黃雨倫以「狄爾泰詩學理解的科學性」為主題,將如今時常被視為「過渡時代哲學家」的狄爾泰還原至19世紀德國「科學」(Wissenschaft)概念的脈絡之中。通過深入分析狄爾泰的詩學文本,勾連當中脈絡,展現一種「科學」的詩學所勢必要面臨的普遍性要求與歷史性原則間的劇烈張力。狄爾泰期望以「體驗」概念為核心,構築一種能夠化解上述張力的詩學。

在評議階段,李修建指出,從哲學史方面展開的細膩把握,時常能夠增進我們對其他學科的理解,諸如格羅塞等倡導藝術科學的藝術史家,都能在這條德國近代「科學化」的脈絡中得到更好的理解。評議人方維規認為,近代中國對西方概念的轉譯過程中有許多障礙。比如德語中的「Wissenschaft」「Dichtung」都難以在漢語中找到完全對應的翻譯。

黃雨倫對前者做了很好的概念清掃的工作。而在後者的情況中,我們應當意識到,「Literatur」作為現代文學概念存在是相當晚近之事。當19世紀德國人使用「Dichtung」一詞時,所指的並非只是「詩」這種狹窄的文體,而是廣義的「文學」和「文學創作」。評議人張穎從法國哲學脈絡入手,指出在19世紀30年代,庫贊將黑格爾哲學引入法國,而適時觀念論在德國已然衰落,至19世紀中葉,孔德式的科學實證主義聲勢正隆,而德國卻處於一種反實證主義的氛圍之中。德法間的思想時差,既是歐洲文化內部多元差異的體現,又呈現出一種高度交錯影響的親緣性。

在此之後,與會的諸位專家學者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文藝研究》主編金寧對黃雨倫的報告表示贊賞。文藝研究雜誌社副社長王偉結合自己閱讀狄爾泰《體驗與詩》的經驗指出,德國哲學雖然作為研究對象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在閱讀中卻時常為人帶來靈感的閃光。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哲學與藝術史研究中心李松睿表示,狄爾泰的詩學不同於其他德國哲學,當中有許多創作論的內容,關於我們如何從事文學創作、如何處理想象與現實的關係等等,這些都是重要而少有人探索的問題。

陳斐表示,德國哲學中對「體驗」和「表達」的構造啟發了我們對中國史學問題的思考。比如中國傳統中的好詩,一種白居易式的,「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無」,即大家都有體驗,但不能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另一種是李商隱式的,不斷拓展我們語言的邊界。此外,德國哲學對「整全」的追求,也與中國思想相通。孫伊則提出質疑,狄爾泰試圖通過「體驗的詩學」化解普遍性和歷史性間的矛盾,然而,其詩學卻以歌德與浪漫派為典範,這種詩學的構造是否成功,能否回應普遍性要求,有待進一步說明。

與會的諸位專家學者對本次報告的學術價值表示高度的肯定。思想史研究可以與藝術史、學術史構成一種視角上的聯動,既清理舊有的偏見與問題,又為新的研究提供參照性錨點。這也是文心講壇的主旨:不拘囿於某一特定學科框架,期望通過提供一個跨學科平臺,促進各學科間的交流與聯通,對重要學術問題給予來自不同方向的關照。(原題:文心講壇第二期「體驗的詩學——狄爾泰與理解的科學性問題」成功舉辦(2021-07-05 https://www.sohu.com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