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濤〈3至6世紀中西間海上航線的變化〉(1)

3至6世紀,中國所知南海以西國家,史載約有40餘國。〔1〕從海道東端即中國方面看,由於分裂割據的局面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利用海道與西域交往的,主要是三國時吳、兩晉和南朝諸朝。這一時期,由於各國航海水平的提高和造船技術的進步,海上交通的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中西間海上交通與交流比之兩漢有所發展是以此為基礎的。本節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時期海上航線的變化略做探討。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把魏晉六朝時中西間海上航線分為三段。

3.1.1從日南至扶南典遜、句稚

由於日南為對外交通的門戶,因此日南壽靈浦口(今越南峴港)為始發港,海外交通多從日南計程。扶南是印度支那半島大國,公元1世紀興起,“為唐以前東西往來之要沖”。〔2〕《太清金液神丹經》(以下簡稱《神丹經》)卷下云:“出日南壽靈浦,由海正南行,故背辰星,而向箕星也。晝夜不住,十餘日乃到扶南。”〔3〕而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在扶南境內,則有奧高(OcEo;一作GoOcEo,即哥俄厄)、典遜或句稚三個重要的港口。1942—1944年,法國考古學家馬勒爾(L. Malleret)在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金歐角發掘了一處公元2至6世紀的海港遺址,即奧高遺址,其中發現的銅佛像多數為南印度式,也有個別犍陀羅式。這里還發現了流行於中國3至6世紀的漢式菩薩像,因為菩薩在印度均為男性形象,到了中國才變為女性,這里的女菩薩像顯然來自中國。還有三件中國東漢時期的銅鏡殘片。這里發現的波斯製品有玻璃質圓片一枚,其上呈有半身人像,就其服裝而言,當為4世紀中葉之物。也有不少羅馬器物,如玻璃器、青銅油燈和羅馬貨幣。這些說明奧高遺址在中國和天竺之間海上交通線上的重要地位。金歐角當時屬於扶南國,在長達四五百年的歷史時期內,奧高海港必然是東來西往的船隻停泊的重要港口,至6世紀中為湄公河洪水所淹沒。〔4〕

典遜和句稚亦皆扶南屬國。《神丹經》卷下云:“舶船發壽靈浦口中,調風晝夜不解帆,十五日乃到典遜。”典遜又作典遜,在今馬來半島北部一帶。由典遜陸行10餘日,橫越馬來半島地峽,即抵達西端的句稚。句稚,一般認為在今馬來半島西部海岸。自典遜至句稚距離“八百里”。句稚與典遜都是當時東西方貿易的重要轉運港口。典遜在溝通中西間海道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典遜之東界通交州,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僥外諸國往還交市”。〔5〕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水域以今馬來半島為界,狹長的半島伸入海,最窄處僅數十公里。在以信風為主要動力的時代,繞過馬來半島的航程漫長而費時,而在半島邊卸貨轉運則成為一種節省運力的辦法。《漢書·地理誌》“粵地”條記載漢武帝時漢使沿海西行至黃支國,便是利用這種“海—陸—海”的聯運方式。魏晉南朝時,許多從中國出洋的海舶仍把目的港定在馬來半島以東的泰國灣。典遜處於橫越地峽的起點,在泰國灣邊的小河灣里來自交州的商人們把從中國運來的貨物出手,過駁到當地的小船上,然後采購回頭貨裝船,等信風返還。當地的小船沿小河駛抵馬來山脊腳下,用人力或畜力運過山嶺,在山脊另一側的小河邊再裝上小船,運至安達曼海邊。地處安達曼海邊的句稚在典遜西南方向,是橫越地峽的終點,又是來自印度、西亞、東非、大秦的商舶會合處。東來的商賈將自己運來的貨物出手,購買從山嶺那邊運來的中國貨返航。他們的番貨被當地商人販運過馬來半島,至典遜轉售給來自中國的商人。〔6〕在典遜古城遺址考古發現一些古代印度文物。(論文輯錄-文化科技篇-絲綢之路多媒體系列資源庫-陜西省圖書館)

〔2〕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序例”,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98年,第3頁。

〔3〕〔東晉〕葛洪:《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下,見《道藏》,第18冊,洞神部眾術類,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57-762頁。

〔4〕參宿白:《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50頁;林梅村:《中國與羅馬的海上交通》,見氏著《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315-316頁;蘇繼廎:《島夷誌略校釋》“真臘”條注,中華書局,1981年,第74頁。

〔5〕《梁書》卷54《諸夷傳》,中華書局,1986年。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