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論馮文炳(廢名)》(1)

從五四以來,以清淡樸訥文字、原始的單純、素描的美,支配了一時代一些人的文學趣味,直到現在還有不可動搖的勢力,且儼然成一特殊風格的提倡者與擁護者,是周作人先生。

無論自己的小品、散文詩、介紹評論,通通把文字發展到“單純的完全”中,徹底地把文字從藻飾空虛上轉到實質言語來,那麼非常切貼人類的情感,就是翻譯日本小品文、古希臘故事與其他弱小民族卑微文學,也仍然是用同樣調子介紹與中國年青讀者晤面。因為文體的美麗,最純粹的散文,時代雖在向前,將仍然不會容易使世人忘卻,而成為歷史的一種原型,那是無疑的。

周先生在文體風格獨自以外,還有所注意的是他那普遍趣味。在路旁小小池沼負手閑行,對螢火出神,為小孩子哭鬧感到生命悅樂與糾紛,那種紳士有閑心情,完全為他人所無從企及。用平靜的心,感受一切大千世界的動靜,從為平常眼睛所疏忽處看出動靜的美,用略見矜持的情感去接近這一切,在中國新興文學十年來,作者所表現的僧侶模樣領會世情的人格,無一個人有與周先生面目相似處。

但在文章方面,馮文炳君作品,所顯現的趣味,是周先生的趣味。文體有相近處,原是極平常的事,無可多言。對周先生的嗜好,有所影響,成為馮文炳君的作品成立的元素,近於武斷的估計或不至於十分錯誤的。用同樣的眼,同樣的心,周先生在一切纖細處生出驚訝的愛,馮文炳君也是在那愛悅情形下,卻用自己一支筆,把這境界纖細地畫出,成為創作了。

在創作積量上看,馮文炳君是正像吝惜到自己文字,僅只薄薄兩本。不過在這兩個小集中,所畫出作者人格的輪廓,是較之於以多量生產從事於創作,多用戀愛故事的張資平先生,有同樣顯明的個性獨在的。第一個集子名《竹林故事》,民國十四年十月出版,第二個集子名《桃園》,十七年二月出版。兩書皆附有周作人一點介紹文字,也曾說到“趣味一致”那一種話。另外為周作人所提到的那有“神光”的一篇《無題》,同最近在《駱駝草》上發表的《莫須有先生傳》,沒有結束,不見印出。

作者的作品,是充滿了一切農村寂靜的美。差不多每篇都可以看得到一個我們所熟悉的農民,在一個我們所生長的鄉村,如我們同樣生活過來地活到那地上。不但那農村少女動人清朗的笑聲,那聰明的姿態、小小的一條河、一株孤零零的長在菜園一角的葵樹,我們可以從作品中接近,就是那略帶牛糞氣味與略帶稻草氣味的鄉村空氣,也是仿佛把書拿來就可以嗅出的。

作者顯示的神奇,是靜中的動與平凡的人性的美。用淡淡文字,畫一切風物姿態輪廓,有時這手法在早年夭去的羅黑芷現代小說家,文學研究會成員。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