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川·文學、生活美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關係(上)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學的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力或作用力,這往往是因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總是包含著文學心靈的創造,無論是泛化已有的文學成就還是與新的文學創作一道生長。因為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是意味著心靈的美在生活及生活器具、生活氛圍中的具體化存在。這就是說,真正的文化創意其實是包含著文學的精神創造成果的。


文學、生活和文化之間的新關係

為什麽要把文學、生活和文化這三者放到一起來談?這確實是有原因的。

一是文學泛化了。表面看來,與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前期相比,文學的地位確實下降了。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文學地位的下降越來越顯著。作家王蒙在1988年《人民日報》上發表題為《文學:失卻轟動效應之後》一文,就是一個鮮明的標誌。不過,同時要看到的是,地位下降了的文學結果轉到哪裏去了呢?事實上,它在面向生活的各個方面實施一種泛化過程,也就是力求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去。不如更確切點說,它是被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自覺地吸納過去了。

二是生活美學在崛起。與文學面向生活的泛化進程相應的,是美學觀念的同樣面向生活的由虛而實的轉化,這就有生活美學的崛起。當年從康德到黑格爾,美被視為發乎自然或心靈的東西,而生活之美尚未受到真正的正視。即便是19世紀俄羅斯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命題,雖然從理論上成功地捅破了蒙在生活美學之上的那層紙,但也更多地落腳在未來的精神層面。直到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及80年代後期的中國,美學價值觀念或審美觀念的面向實際生活的實在化進程才真正成為現實。如今的美容美發店用aesthetics或審美之類當年的美學術語,早已變得司空見慣、見慣不驚了。我幾年前在北歐某地,見到路邊一家商店就名叫aura (一般譯為靈韻或韻味等) ,它把德國思想家本雅明創用的美學術語直接用到了商業廣告上。

三是文化創意產業興盛。如今舉國上下到處都在談論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或文化創意產業,這在臺灣、香港和澳門同樣如此,一出即可激發起眾多的回聲。昔日與文學一樣高高在上、並把文學視為自身核心或靈魂的文化,如今成為產業,說明了什麽?說明了一種顯著而又深刻的變化:正像文學面向生活泛化一樣,文化演變成為實際生活的一部分,而其杠桿正是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工業、產業或企業的產品創意、創造、營銷及消費過程,文化創意產業成功地讓原來的至高無上的觀念、理念或理想的文化,轉化成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生活環境或氛圍了。當年阿諾德所堅持捍衛的文化是完美知識的觀念,雖然仍然在起自己的作用,但畢竟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雷蒙·威廉斯的「文化是日常的」這一命題實際上是對生活中的文化轉變的一種如實寫照及理論確證。你可以堅持文化是完美的知識的觀念,但你同時又不得不看到文化已經變得普普通通這一現實。

如此看來,進一步說,文學的泛化、生活美學的崛起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興盛,不過是同一個相互聯系和共生的歷史性進程的不同方面。它們共同地揭示了文學、生活與文化一同在發生深刻轉變這一事實。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