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升·南瓜究竟源自於哪裏?(3)

通過表1-1也可發現南瓜最早發現於中南美洲的秘魯和墨西哥,然後才是危地馬拉、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南達科他州、北達科他州、內布拉斯加州和俄克拉何馬州,基本上呈從秘魯、墨西哥向周圍擴散的一個過程,集中在從美國中部到秘魯南部的地區。南瓜屬的大部分野生種起源於墨西哥和危地馬拉的南部地區,也就是南美洲的西北地區。

大部分南瓜屬野生種的果實顏色和形狀吸引了原始人類的注意,可是他們的果皮堅硬,而且果肉特別苦,但種子不苦、味美並富有營養;我們認為古代人類為了種子嘗試野生南瓜屬的果實時,發現了沒有苦味的突變體,從此開始了長期選擇,從而得到近代馴化種;在墨西哥和危地馬拉有一個在育種和其他指標與栽培類型有密切同源關係的南瓜屬野生種的類群,這些種包括在一定程度上與栽培品種雜交親和的 C.lundelliana 和 C.martinezii ,它們長勢旺盛、果實個小、皮硬、肉質粗糙、多纖維、味苦及多籽,或可成為南瓜是從這些小而苦的南瓜屬衍生出來的復合體的佐證。 [11] 於是,耕作在北美洲甫一出現,南瓜就成了目前已知的最早栽培物。 [12]

最新研究發現南瓜「祖先種」不但超苦,還有堅硬的外殼,苦味來源於名為葫蘆素(cucurbitacins)的防禦性化學物質,只有極少數的大型哺乳動物能食用該類果實,因為它們龐大的身軀方能代謝這種物質,科學家在三萬年前的乳齒象糞便中就發現了南瓜屬植物的種子。如此,南瓜野生種存在的歷史還將大大提前。因此南瓜主要依賴猛獁象這樣的大型動物來破殼,並傳播種子,當巨獸消失時,其數量一度嚴重下滑,根據古老南瓜野生種與現代南瓜進行基因比對發現:最近的一萬年歷史中,野生南瓜屬植物的規模正在不斷收縮,碎片化。幸好,某些古老的采集狩獵者們逐漸學會了挑選技巧,專門收集微苦或者苦味尚能忍受的南瓜祖先,食用了這些南瓜的人又將其種子排出體外,偶然間就種出了可口的南瓜屬植物。

1492年9月到1493年1月,哥倫布完成了第一次航行。期間,哥倫布就有可能發現了南瓜,他在1492年10月16日的航海日記中有記載:「此島地勢平坦、土壤膏腴。吾獲悉,全年都可種植和收獲玉米以及其他作物。」 [13] (原文為:The island is verdant, level and fertile to a high degree; and I doubt not that grain is sowed and reaped the whole year round, as well as all other productions of the place.) 這個「其他作物」很有可能就包括南瓜。

南瓜的早期利用形態與傳播

印第安人一般在沿溪流地帶把南瓜同菜豆、向日葵一起栽培,這種間作套種的方式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後來玉米的大面積栽培,後來居上,替代了向日葵,南瓜與菜豆、玉米形成了栽培傳統 ("Three Sisters" tradition) ,南瓜與菜豆、玉米並稱前哥倫布時代的美洲的三大姐妹作物。"Three Sisters"是三者共生的一種狀態,它們同時生長與茂盛,玉米為大豆提供了天然的格子棚 (natural trellis) ;大豆固定土壤中的氮元素以滋養玉米,豆藤有助於穩定玉米稭稈,尤其在有風的日子;南瓜為玉米的淺根提供庇護,並且還可以防止地面雜草和保持水分,三者形成的共生關係是一種典型的可持續的農業。 [14] 16世紀的歐洲旅行者的報告中也說,印第安人的農田中到處種植著南瓜、玉米和菜豆。 [15] 三大姐妹作物也被稱為三大營養來源。 [16]

三姐妹作物

確實,南瓜在歐洲探險家到達美洲的很久之前就已經十分普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早已培育出栽培南瓜種,是他們的主要食品。目前已經完全證明,在歐洲人湧入美洲之前,印第安人 (阿茲臺克人、印加人和瑪雅人) 的早期文化是建立在玉米、菜豆和南瓜等綜合食品基礎之上的。

印第安人把南瓜條放在篝火上拷然後食用,作為主要食物來源,幫助他們度過寒冷的冬天;印第安人吃南瓜的種子,南瓜種子也可以作為藥材。印第安人更愛吃青南瓜或小南瓜,成熟後的老南瓜或大南瓜他們有時只吃瓜子或只留種子,而不吃果肉; [15] 南瓜花可以加到燉菜裏面,乾南瓜可直接存儲或磨成粉,南瓜殼被用來儲存谷物、豆類或種子;切成條的乾南瓜肉,甚至可以編織成以交易為目的墊子;還可用南瓜製取飲料飲用;沒有南瓜許多早期歐洲探險家就可能死於饑餓。 [14] 英國殖民者吃了太多的南瓜以至於波士頓港以被稱為「Pumpkinshire」而聞名;英國殖民者為了烹飪南瓜而設計出一種方法,把南瓜的一端切掉,去掉裏面的種子,用牛奶填充南瓜空腔,然後烘烤,直到牛奶被吸收——這是美國「南瓜派」的先驅。

[13](意)哥倫布,孫家堃譯.哥倫布航海日記[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36.

[14]http://www.allaboutpumpkins.com/history.html


[15]Mac Callum, Anne Copeland, ed. Pumpkin, Pumpkin!: Lore, History, Outlandish Facts, and Good Eating. Heather Foundation, 1986: 13,12.


[16](美)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鄭明萱譯.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99,106.

Views: 5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