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重構中國史敘事:普遍政治秩序與區域歷史的互動(4)

開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下詔斥責高句麗擾邊,次年派遣大軍討伐,高句麗王遣使稱臣謝罪,隋朝罷兵。大業十年(614年)高句麗再次以請降的方式化解了軍事危機。對於隋朝而言,即便是形式上的朝貢也意味著將東北納入政治體系之中,故其軍事行動多因高句麗朝貢而終結。但實際上朝貢只是高句麗應對隋朝軍事壓力的策略,一旦壓力消解便會故態復萌。重復而無效的軍事行動耗盡了隋朝的政治資源,終致王朝崩潰。

唐朝繼承隋朝的東北政策,以恢復漢四郡為己任。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親率大軍進攻高句麗,受阻於安市,不得不班師回朝。唐朝隨後調整方略,將東北地區的其他版塊先納入治下,以獲得地緣優勢。貞觀二十二年在奚人所在地設饒樂都督府;在契丹人所在地設松漠都督府。饒樂、松漠二都督府均隸屬於營州都督府。顯慶五年(660年),在新羅的請求下,唐高宗定下先占領半島西南部的百濟、再南北夾攻高句麗的戰略。滅亡百濟後,唐朝將百濟地納入國土,分置熊津、馬韓、東明等五都督府。龍朔三年(663年),唐軍會同新羅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口)擊敗幹預半島局勢的日本軍隊,平定百濟叛亂。高句麗自此陷入唐軍的南北夾擊之中,於總章元年(668年)覆滅。唐朝在當地設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由設在平壤的安東都護府統轄。

高句麗滅亡後,東北族群的歷史進程並未中斷,而是出現了不同的路徑。渤海國選擇了屬國化道路。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粟末靺鞨部東奔,首領大祚榮在牡丹江上遊建國,初期遣使通於突厥,唐中宗派遣使者招慰後,大祚榮遣子入侍。先天二年(713),唐朝拜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由此確立了與高句麗不同的發展戰略,積極認同唐朝的政治秩序,先後向唐朝遣使一百多次。渤海國仿照長安建設上京龍泉府,仿制唐制設政堂、中臺、宣詔三省,政堂下設忠、仁、義、智、禮、信六部;以中正臺為監察機構,在地方上設府、州、縣。渤海采取了協同唐朝的政策,國祚與唐朝相聯,唐亡不久,渤海也於後唐天成元年(926年)為契丹所滅。

體制化後的東北,高句麗、渤海只是開其端緒,呂思勉先生概述近一千年東北地區對中國歷史大勢的影響:

黠戛斯雖滅回紇,而未能移居其地,西方東略之力,至斯而頓,而東方之遼、金、元、清繼起焉。遼之起,由其久居塞上,漸染中國之文明,金、元、清則中國之文明,先東北行而啟發句麗,更折西北行以啟發渤海,然後下啟金源,伏流再發為滿洲,餘波又衍及蒙古者也。其波瀾亦可謂壯闊矣。

呂思勉先生認為遼、金、元、清皆是崛起於東北的王朝,是中國文明作用於東北地方社會後的結果。他認為東北的這一歷史進程開啟於高句麗、渤海國,延續至金、清,影響波及蒙元。遼朝的興起雖不在高句麗、渤海國的脈絡之中,卻是東北區域王朝化的初始表現。

如果說唐朝以前的政治秩序是以中原為中心,東北的政治形態是在藩部、屬國、郡縣間變化,那麽自遼金迄於元清,東北政權不僅走上了王朝化道路,而且開始與中原王朝爭奪正統地位。遼朝雖然在建立之初以「蕃」自居,但自興宗重熙年間開始有了明確的中國意識。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