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寶麗·關注腳下這片土地 張景雲精耕地方文史(下)

盡心編輯《先》書

向朱自存致敬

張景雲的忙是真的忙得焦頭爛額,剛剛在去年12月出版了《炎方叢脞:東南亞歷史隨筆》,現在手上編輯的書籍就有3本,包括《先覺振鐸.朱自存文集》、《江渚長談》和《燭淚殘卷》。

“《先覺振鐸.朱自存文集》我編了很久,要找資料,要找剪報,要翻閱老人家以前的著作《多元種族政治和其他》和《縱觀華報五十年──馬來西亞華文報發展實況》等書,要問經歷,編輯整理之後交給人打字,校對後要排版……工作真多呀!”

《先》是張景雲4年前開始編輯的心血,想出版這本書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向已逝朱老致敬,因為老人家不但帶動了華文報評論風氣,也鼓勵他人寫評論,讓各地有獨特見解的人士針對事物進行主觀或客觀的評述。“大夢誰先覺?我只是希望把老人家的文字和精神,完整的保存下來。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東南亞民生文化

我們都不熟悉

耕耘地方知識歷史,熱愛腳下的一片土地!

對張景雲而言,我們腳下這一片土地最值得用心關注,而這,也是他多年以來一直強調和用心鑽究的;他所指的“腳下一片土地”,除了馬來西亞,也包括東南亞各國,因為這是我們的鄰居,“但很可悲的是,我們似乎對東南亞國家欠缺熱情,熟悉度不大。”

他舉例來說,報章上報導的新聞鮮少涉及東南亞國家,“當然,重大事件我們肯定會看到,例如印尼火山爆發,菲律賓選舉,緬甸軍事政變等等,但是,對東南亞國家的民生課題、生活文化歷史等等,我們根本看不到。”

 

他表示,雖然我們是東南亞國家的人民,但對東南亞的瞭解非常欠缺,“不是少,是根本沒有!”

他強調,作為東南亞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去瞭解東南亞國家發生的人事物,眼光要大視野要廣。

同樣的,如果作為學術研究,華人不要只是研究華人歷史、發展史等等事項,也應該研究馬來人、印度人的歷史和發展史,甚至把眼界放寬,不要只是做“顯題”,“隱題”也應該被發掘出來。

 

張景雲簡介

華緬混血兒,1940年生於下緬甸老港埠丹荖,二戰後在檳榔嶼長大,先後在菩提小學(寄宿)、官立青草巷師範學校及韓江中學唸書,16歲失學。1958年至1976年間,在檳島和新加坡從事各種勞動謀生,包括臨時教員、灰料工、油漆工、中學教務員、小園主助理、流動夜市小販助手、家庭補習教員、夜總會樂隊經理以及畫廊經理兼策展人。七零年代初與何啟良、黃學海、沙禽創辦人間詩社。

1976年入職《南洋商報》,先後擔任新聞組和副刊組編輯,1984年升任主筆,在報人生涯中,歷任三家報館總主筆,即《南洋商報》、《東方日報》以及已停刊的《新通報》。2010年膺台灣佛光山第二屆星雲大師真善美新聞傳播獎。2001年受聘為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人文雜誌》主編。2014年參與創辦中文評論網站《燧火評論》。

 

歷年著作:

 

張景雲簡介

 

華緬混血兒,1940年生於下緬甸老港埠丹荖,二戰後在檳榔嶼長大,先後在菩提小學(寄宿)、官立青草巷師範學校及韓江中學唸書,16歲失學。1958年至1976年間,在檳島和新加坡從事各種勞動謀生,包括臨時教員、灰料工、油漆工、中學教務員、小園主助理、流動夜市小販助手、家庭補習教員、夜總會樂隊經理以及畫廊經理兼策展人。七零年代初與何啟良、黃學海、沙禽創辦人間詩社。

 

1976年入職《南洋商報》,先後擔任新聞組和副刊組編輯,1984年升任主筆,在報人生涯中,歷任三家報館總主筆,即《南洋商報》、《東方日報》以及已停刊的《新通報》。2010年膺台灣佛光山第二屆星雲大師真善美新聞傳播獎。2001年受聘為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人文雜誌》主編。2014年參與創辦中文評論網站《燧火評論》。

 

歷年著作:

《反芻煙霞》(陳志英張元玲教育基金/2020)等等

《炎方叢脞:東南亞歷史隨筆》(魚弓書社/2021年)

(2022-06-08 光明日报)

Views: 4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