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周毅《張中信大巴山文學地理書寫研究》(6)

第四章重點闡述張中信的大巴山書寫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不管是作品中流露出的「鄉村—城市」的雙重體驗,還是對於大巴山文化的深沈審視與評判,都表現了一位鄉土作家的敏銳與良知。作品中所體現的作家對於母地文化的自審意識是深切而真摯的。正是因為對生養自己的土地愛得深沈,才會以足夠的深度進行審視。從張中信的大巴山書寫所體現出的地理思維和地理觀念中我們也能意識到,大巴山不只是民族的,作家寄寓其中的審美體驗與生命感悟也可以與世界文學接軌。越是地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張中信非虛構式地理景觀的呈現

「地理景觀」和「地理空間」是文學地理學的重要概念。

R.J.約翰斯頓主編的《人文地理學詞典》解釋「景觀」為:「是指一個地區的外貌、產生外貌的物質組合以及這個地區本身。」(〔英〕R.J.約翰斯頓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367頁。)地理學所講的「景觀」至少應包括三個要素:「一是土地或土地上的可視物體,二是形象化,即具有某種觀賞性,三是自然屬性與人文屬性的統一。」(曾大興:《論文學景觀》,《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第43頁。)而文學地理學研究,則側重「地理景觀」的文學性,並非僅僅是對實體性景觀的復製,「是指文學作品中存在的具有物質性的風景描寫……在文學作品中,地理景觀自然是作家審美創造的產物……」(鄒建軍:《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十個關鍵理論術語》,《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31頁。)

 

「地理空間」則與「地理景觀」相關,是一個更為重要的概念。「文學地理空間」是指「作家在文學作品中所創造的與地理相關的空間,如由自然山川、花鳥蟲魚所構成的地理空間意象」。(鄒建軍,周亞芬:《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十個關鍵詞》,《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第40頁。)具體而言,是指「存在於作品中的由情感、思想、景觀(或稱地景)、實物、人物、事件等諸多要素構成的具體可感的審美空間」。(曾大興:《文學地理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43頁。)之所以說這是更為重要的概念,是因為在具體的作品中,作家怎樣建構地理空間、他所建構的地理空間有什麽特性,與作家的審美傾向、審美個性、審美興趣,以及他的創作理想與創作目標等因素密切相關。

 

作品地理空間的構建與地理景觀的呈現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地理景觀的呈現與作品地理空間的形成是任何成功的地域書寫的必要前提和核心要素。就張中信的創作而言,其作品中地理景觀的呈現是廣闊的地理空間之前提和基礎。

 

一、豐富多彩、堅實可感的地理景觀

 

在地理景觀的書寫方面,張中信首先運用「非虛構」手法陳列了大量的大巴山景觀,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著重體現在《神韻巴中》《通江書》《紅蜻蜓·藍蜻蜓》等作品中。大巴山作為作家的書寫對象和精神支點,描摹其風物狀貌是應有之義。而非虛構手法則是作家基於其現實主義立場的選擇,是表現「原汁原味」的大巴山的重要途徑。 

在一定程度上,地理空間是作家有意選擇和建構的。文學地理空間依托現實地理空間,以作家的地理感知、生命意識和人文情懷為中介,在轉換中超越,形成審美的文學地理空間,體現作家的地理基礎、審美個性以及創作理想。如前所述,張中信作品地理空間的建構是以豐富的景觀陳列為基礎和前提的,呈現了真實、豐富、獨特、別有韻味的大巴山景貌。以此為基礎,張中信在構建作品地理空間時又適當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手法。非虛構和魔幻現實主義的交織運用既尊重了「現實」,又豐富了「現實」。 

總的來看,張中信用文字勾勒了大巴山的壯美與細膩,地理景觀整體上豐富且堅實可感。張中信的作品比較集中地建構了幾類地理空間:以野茶灞為核心的鄉村空間、以成都為代表的都市空間、以諾水河為脈絡的河湖空間、人文氣息濃厚的山地空間、亦真亦幻的峽谷空間、獨具一格的溶(巖)洞空間、影響深遠的革命舊址空間,以及古鎮、古道、石窟等文化遺跡空間等。

劉婧 周毅《張中信大巴山文學地理書寫研究》, 寧夏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