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蘇東·「天籟」與「作者」:兩種文本生成觀念的形成(11)

綜合戰國秦漢文獻對於「六藝」製作者的塑造,無論是《詩》學中的「國史」「詩人」,《樂記》中的「先王」「作者」「述者」,《系辭》中的「包犧氏」「聖人」「作《易》者」,還是《春秋》學中的「孔子」「君子」,盡管他們地位懸殊,相關經說的先後關係亦難以厘清,但顯然呈現出共同的文本生成觀念,那就是某些具有非凡道德、理性、知識與修辭能力的個人可以通過文本「製」「作」明理載道,撥亂反正,這種觀念在戰國秦漢時期同樣頗見傳播,不妨稱之為「作者說」,其核心在於將文本生成視為高度個人化、理性化與技術化的過程,在此機制下生成的文本被視為一種人造物。

 

「作者」的政治身份不拘一格,關鍵在於其品格與文化素養,故盡管漢儒一度在崇聖的壓力下對「作者」的桂冠諱莫如深,但無論是司馬遷所謂「述」,還是王充所謂「論」,其實質均指向「作」。曹丕在漢人中重新發現「作者」,終於使後者成為一種更具普遍性的文化身份:「余觀賈誼《過秦》,發周秦之得失,通古今之滯義,洽以三代之風,潤以聖人之化,斯可謂作者矣。」(88)當然,無論是曹丕對賈誼的描述,還是其對徐幹《中論》「足傳於後」的感嘆,(89)都顯示出某種經典化的期待。可見,盡管「作者」不再是聖人獨享的尊榮,但仍是一種備受尊崇的文化身份。較「作者」略晚,「詩人」也成為一般詩歌作者的通名,(90)這些孕育於經傳說記的專名就此成為詩文批評中常見的概念。

 

與「天籟說」相比,「作者說」機制下形成的文本具有三方面特點:

 

首先,「作者」是「人」獨立於「天」的一種方式,顯示出人類主體意識的覺醒,文本因此更具獨立性。與「天籟說」強調人類情性的被動狀態不同,在「作者說」的視域中,人與天、地並為「三才」,(91)具有高度的主觀能動性。無論面對天性中隱藏的貪欲、天地之初的荒蒙,還是天道廢替的亂世,「作者」們或製禮樂以節欲,或作卦以窺天機,或歌詩著文以譏刺,始終堅信人類自身的力量足以理解、把握乃至改變天命。這在上舉《樂記》《系辭》中已有體現,而以董仲舒《春秋》「以元之深正天之端」的論述最為透徹。「天」在先秦文獻中多被視為權力、知識的終極來源,董仲舒則在「天」之上建立起更具本源性的「元」,《春秋》所言固為「天道」,但其根本則為「元神」,而「聖人」正是明此「元神」之人,相關論述可見於《玉英》:

 

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系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唯有終始也,而生不必應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人雖生天氣及奉天氣者,不得與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違其所為也。……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92)

 

董仲舒認為論者所言之「天」只是「天氣」,而在「天氣」之外尚有「天元本」「天元命」,後者存在於天地之先,是宇宙中統攝萬物、終始唯一的「義」。在終極性的「元」面前,天地、四時不過是具體的物質性存在,而「人」由於具有理性與智慧,反倒成為唯一能夠認知、把握此「元」的主體,不僅可以據其正王政、國事,更可上正天端,糾正天失。這一論述賦予聖人空前的超越性地位。

 

董氏所謂「元」與《樂記》所謂「天理」、《系辭》所謂「天下之理」「天地之道」相類,體現出戰國秦漢士人對「天」的新認知,這一方面有賴於時人對於「天」自然屬性的不斷體認;另一方面也與長期社會混亂導致人們在信仰層面對「天」的質疑有關。《小雅·節南山》已有「不吊昊天」之怨,司馬遷則明確叩問:「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93)儒者要維持穩定的宇宙秩序,勢必要在「天」之上建構起「元」「天理」等更具本源性的概念。與「天」可以基於樸素的信仰不同,對這類抽象概念的把握需要理性的力量,故「聖人」在「元」與「天」的狹縫中獲得獨特的生存空間。正是借助「聖人」這一形象,人類得以憑借「道」「理」之名與「天」相抗,可以說,「聖人」承載著晚周士人對於理性精神與獨立人格的向往。同時,如果說萬物均為「天」所生養,則「文」作為人造之物,也就成為獨立於「天」的存在,是「聖人」及其讀者賴以挽回迷途之「天」的利器。這種獨立性最直觀的體現就是通過書寫、刻鑄使其獲得獨立的物質空間,因此,與「天籟說」之於聲音一樣,「作者說」與書寫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內在關聯。

(88)李昉:《太平禦覽》,第2679頁。

(89)《三國志》卷21,第608頁。

(90)參見陳良運:《中國古代的詩人論》,《詩探索》1998年第1期。

(91)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196頁。

(92)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69-70頁。

(93)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944頁;《史記》卷61,第2571頁。

(作者簡介:程蘇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2022 年 01 期《中國社會科學》

Views: 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