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席耶《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3)

奧爾巴赫《摹仿論》

我提出藝術來自於可感肌理的變換,這樣一來,對藝術的論述,也必將涉及對其他一些經驗領域的論述,所以我對這種變換的研究,是借所選的一些個別場景而展開。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美感論》對前人的一本著作有所借鑒。本書的書名借鑒了埃里希·奧爾巴赫的《摹仿論》(Mimesis),他在這本著作中,著重分析了從荷馬到弗吉尼亞·伍爾芙的一系列作品選段,研究了西方文學對現實的再現所發生的演變。不過,“摹仿”“美感”這兩個詞,在本書中有了不同的含義,它們不只是藝術內部的兩個範疇,也關係到規範著藝術的體制。本書的這些場景,不只是取自寫作藝術,也來自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甚至是機械復制的藝術,這些場景將為讀者揭示的,不是這每種藝術的內部發生了怎樣的轉型,而是藝術得以成形的這種方式改變了藝術的定型。因此,本書的每一幕場景,都陳述了一件特別的事件,並圍繞著一段代表性的文字,去探索與事件有關的復雜背景,來澄清它的意義。這些事件,可以是一場戲劇、一段演講、一個展覽、一次去往美術館或工作室的參觀、一本著作或一部影片的問世。而從事件的背景中,讀者將會看到,一場表演或一件物品是怎樣成為給人帶來感動和思考的藝術,又怎樣帶來獨特的藝術設想、激發獨特的藝術情感,怎樣促成了藝術的一次創新、一次革命,怎樣讓藝術超越了自身。所以,這些事件好像布成了一個個運動的星座,星群的移位讓我們看到,一種藝術範式下的一些認識模式、表達效果、表現形式是怎樣形成。而一幕場景,並不是在闡釋一種思想,它是一部精密的微型裝置,用嚴密的思考織成一些紐帶,聯結起認知、情感、稱謂、理念,構成一個由此織就的感性的共同體,也建起一個促成這種織造的知性的共同體。每一幕場景對概念的運用,都是當場調用,它關注的是這些概念如何去把握新生的對象,如何去刷新舊有的對象,如何為實現這兩點而去構造或是更新整個的圖景。這樣做是因為,所謂的思想,先是一種針對何為可思之物的思想,一種將本不可思之物引進、從而修正何為可思之物的思想。而本書中這些思想的場景,所要揭示的正是如此:一座缺損的雕像,如何成為一件完美的作品;一幅貧民孩子的畫像,如何達成一種理想的呈現;一群雜耍藝人的翻騰,如何飛入詩意的天空;一件家具,如何被尊為一座神廟;一道臺階,如何被塑為一個人物;一件補丁累累的工裝,如何像是王子的羽衣;一張輕紗的旋回,如何暗示宇宙的源起;一段加速的蒙太奇,如何表達共產主義的可感現實。這種種的轉型,並非來自一些個人的憑空幻想,它們的邏輯,從屬於一個認知、情感、思考的體制,這個體制,我便稱其作“藝術的審美體制”(régime esthétique de l’art)

(《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法] 雅克·洪席耶 著 I 趙子龍 譯 I 商務印書館2020年6月出版 I本文摘自《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序言,略有刪節)

Views: 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