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席耶《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4)

所以說,以下這十四個章節,就相當於一些微縮的世界,我們將在其中看到這個體制下的邏輯是怎樣形成、怎樣轉型,怎樣將新生的領域合并,並為此而構建新的圖景。而這些章節所選的寫作對象,難免會讓人吃驚;在其中,讀者將不會看到那些在藝術現代性的發展史上至為關鍵的奠基作品:其中沒有寫到《奧林匹亞》(Olympia, 莫奈的畫作,作於1863年)、《白上之白》(Carré blanc sur fond blanc, 馬勒維奇的油畫,作於1918年)、《泉》(Fontaine, 杜尚以小便池作成的藝術作品,制作於1917年),也沒有提及《伊紀杜爾》(Igitur, 馬拉美的文章殘篇,初筆於1869年)或是《現代生活的畫家》(Peintre de la vie moderne, 波德萊爾的散文集,著於1863年)。取而代之的是:幾位在文學作品選集中早已不見天日的詩人、為巴黎鋼索表演劇場(Funambules)和女神遊樂廳(Folies Bergère)的演出寫下的劇評,思想家們的演說以及未獲注意的論評,一些多數沒有實現的舞臺編排方案,等等。當然,我選這些內容,都是有所緣由,這些緣由是否得當,讀者最後自會分明。通常,關於藝術現代性的歷史記敘和哲學思考,都是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它們認為,藝術的現代性就是說每種藝術都取得了自治(autonomie,或“自律”)這種自治的表現即,一些典範作品,造成了歷史進程的斷裂,這些作品既拋開了過去的藝術,也擺脫了日常生活中“審美化”(esthétisées)的形式。但15年來的研究,卻讓我得出了正相反的結論:藝術的創新以及藝術與生活的聯通,這些被認為生發於藝術現代性理念的追求,其實來自於審美體制下特有的變動,這種變動,總是抹消藝術與日常經驗之間、各種藝術彼此之間的邊界,除去各種藝術的特性。有些作品造成了斷裂,這只是表明,它們更集中地反映了認知與思考的體制,它們提供的跡象,是先於它們並且從別處而形成的。所以,如果我們只著眼於過去的藝術事件,只依此斷定作品各自的影響,那我們就根本無法認識到,這些事件背後的認識模式、思考模式在系譜上有何變動。因此,為了解讀20世紀舞臺藝術的革命,我們就必須了解,泰奧菲爾·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和泰奧多爾·邦維爾(Théodore de Banville)這些已經湮沒無聞的詩人,在鋼索劇場和女神遊樂廳觀劇之夜的見聞;為了澄清實用主義建築為何兼具“精神追求”的問題,我們就必須理解,為何拉斯金(Ruskin)曾對哥特風格情有獨鐘;為了給現代主義的範式建立一個更為準確的歷史,我們就必須認識到,洛伊·福勒(Loe Fuller,美國舞蹈家)和查理·卓別林對現代主義的貢獻,要遠遠超出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而惠特曼帶來的影響,也毫不弱於馬拉美。

(《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法] 雅克·洪席耶 著 I 趙子龍 譯 I 商務印書館2020年6月出版 I本文摘自《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序言,略有刪節)

Views: 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