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讀傅偉勛教授生死體驗的新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2)

現代社會“死亡問題”的凸顯

死亡是一個永恒的問題,是自古以來世界上各種宗教、哲學探討不休的問題。但為什麼說它在現代社會更加凸顯出來了呢?這是因為科技與醫療的進步,高齡化社會的出現,迫使今人遠較古人更加感受到孤獨無依。人壽的延長,毋寧是迫近死亡之負面心理糾葛的延長;退休之後的準老人、健康老人、衰弱老人或絕症患者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精神的安頓成了問題。而現代工業社會處理死亡的機械化及非人性化的方式,使得人們在生命的最後關頭恐懼不安。但每一個人面臨自己的死亡,畢竟只有自我承擔。人們如何才能平心靜氣、從容不迫又具有人性尊嚴地離開世間?換句話說,面臨死亡的挑戰,每一個人何以維持生命的尊嚴到底?這不僅涉及到社會的、法律的、道德的、倫理的方方面面,尤其關涉到人的高級的精神信念與修養。

傅先生的這本書,意在把高齡化過程轉化成為人類精神的深化過程,把死亡哲學的問題轉化為生命哲學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生下來即是“向死存在”,“則高齡化乃至死亡過程不是根本問題,生死(乃是一體兩面的)問題才是根本問題。”“現代人天天講求所謂‘生活品質’卻常忘記‘生活品質’必須包含‘死亡(的尊嚴)品質’在內。或不如說‘生活品質’與‘死亡品質’是一體兩面,不可分離。於此,高齡化到死亡的過程,深一層地說,即不外是訓練每一個人培養‘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雙重實存的態度的最後階段。”(第9~10頁)這就不能不探討人生的終極問題。生命為何?死亡又為何?

傅先生倡議設置一門新的學科:“臨終精神醫學與精神治療”學。在他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他主張把死亡學、精神醫學、心理治療、醫藥倫理學、宗教學、哲學等綜合起來,形成這一新的學科。本書即是這一新學科的雛形。這是一廣義的死亡學的一部分,所考察的對象是,已面臨死亡在前的患者的正負面精神狀態,尤其是負面精神狀態,並結合心理學、宗教、文學、音樂、藝術等,提供我們能奏實效的臨終精神治療法,使他(她)能夠自然安寧地接受死亡,保持死亡的尊嚴。鑒於有見於生而無見於死,或有見於死而無見於生都屬一偏之見,因此作者倡導的“臨終精神醫學與精神治療”的內核,即是關於生命的意義與死亡的意義的探索。

在這裏,安樂死或自殺被予以同情的理解,因為每一個人的實存主體面對死亡的態度,有其儼然不可由他人替代的獨特性、尊嚴性。死亡問題的精神超克,終究要看每一實存主體的獨特態度、價值觀、生死觀等等,完全屬於存在主義所雲“實存的抉擇”。


現代生死學與宗教資源

從多學科交叉整合的角度,作者綜合西方死亡學與儒、釋、道、耶之生死智慧,演化為一種“現代生死學”,把死的尊嚴與生的尊嚴聯系起來,探討現代人的死亡問題的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終極意義。“我為什麼一定要生活下去?生活下去究竟有何意義價值?如無任何意義價值,則何不自殺,免得拖累我的生命?如說生活有其意義,為何生命又是如此短暫,終究難免一死?死亡本身又有什麼意義?有了死亡,是否就滅殺如此短暫的人生的意義?還是反能發人深省,體會到生命的可貴?生命的意義與死亡的意義為什麼構成一體兩面互補相成?是否由於一體兩面的生死有其終極意義?如有所謂終極真實,究竟又是甚麼?”(第179頁)諸如此類的問題,中西印古代宗教與哲學曾提供了種種不同的解答。探索超越個體生死的終極真實,發現生死的終極意義,定立人生的終極目標,開出適當可行的解脫道路,從而使每一單獨實存有其信念信仰上的終極承擔,恰恰是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及我國儒道二家的為學根本。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