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周來:“故事”如何影響經濟決策與宏觀經濟(2)

人類學家乾脆提出,會講故事是人類社會一種特殊的現象,是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人類特有功能。

然而,被諸學科如此重視的“敘事”,在當下的主流經濟學中卻沒有其存在的空間,因為在以新古典經濟學為代表的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個人的經濟決策,只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財富約束,即你口袋裏有多少錢;二是市場價格。剩下的,就是“你”如何在這兩個約束條件下,確定怎樣的商品組合能夠實現最大限度滿足。

至於這個“你”,是絕對理性的。

不僅僅知道自己“最大化”需求是啥,而且知道如何實現這個“最大化”。也就是說,這個“你”,在主流經濟學中,就是一臺冷冰冰的、不會受任何外在環境與情緒影響的“超級計算機”。這一明顯忽略人性的多樣性及人的決策受多元化因素影響的假定,使得主流經濟學在獨享半個多世紀學術霸權之後,越來越與現實經濟發展相抵牾,越來越受到包括主流經濟學家在內的更多經濟學家懷疑。

也是在這一背景下,席勒與其學術夥伴、同為諾獎得主的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一起,把“敘事”這一重要元素主動引入主流經濟學,專門研究“通過口述、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傳開的大眾性傳播故事,是如何推動人們做出一些最終會對決策產生影響的決定”,以“開啟一種新的經濟變化理論”,扭轉主流經濟學“黑板化”趨勢。同時,“鼓勵人們識別那些能夠幫助定義重大經濟事件的經濟敘事,並將它們納入思考,從而提高人們預測和處理這些事件的能力”。這就是《敘事》一書的主旨。

無疑,個人經濟決策始終是經濟學研究的起點,亦是理解宏觀經濟現象的入口。《敘事》一書,從資本市場中個人行為受流行性敘事驅動入手,同樣是想為理解“敘事”的經濟效果、構建“敘事”流行的經濟學模型找到一個完美切口。

《敘事》是以艾倫講的一九二九年故事開頭,而席勒自己第一個用以解剖的“麻雀”是“比特幣”。在席勒看來,公開的股票市場盡管看起來以“敘事”推動,但經濟自身因素可能更具決定性。而作為一個“隱秘”的地下資本交易市場,比特幣系統幾乎是完全憑借“敘事”得以運行的,因為,與貨幣價值有實物與政府信用支撐不同的是,“比特幣現在之所以有價值,完全是因為公眾的狂熱”。這與經濟學上關於個人理性決策,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通過回顧比特幣自出現到成為大眾投機工具的歷史,席勒發現,關於比特幣的流行性敘事,幾乎拿捏住了當下人們所有的困惑,迎合了全球化悖論下人們所有的情感需求。主要有三條:財富鴻溝越來越深,以至於普通階層通過尋常路徑永遠無法實現財富自由,而比特幣的交易體制提供了實現平等以及使普通人發財的可能性;腐敗的權力階層與資本階層聯姻,通過其掌控的所謂“合法”金融機構,通過制造通脹與危機,反復“合法”地剝奪普通階層好不容易積累的那點財富,而比特幣系統是由大批匿名個體以民主方式維護的,是“無政府主義”的;信息化與智能化裝備的大量使用,使得技術越來越決定著人類未來及未來個體的命運,而比特幣提供了個人深度參與新技術的接口,並可能使參與者成為新世界的贏家。

不僅如此,比特幣敘事的流行,甚至還抓住了大眾心理對神秘性的興趣。這就是關於比特幣最早的“發行者”中本聰的“敘事”。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人確切地說見過中本聰本人,也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份。後來還有關於中本聰的傳言反復出現,其中的“浪漫”與“俠義”,成為推動比特幣敘事流行的又一個“核心人文故事”。

從比特幣及其他流行性敘事的分析,席勒推出了關於敘事經濟學的七大構想,這構成了全書最具理論與邏輯性的部分。但這些構想其實並非經濟領域所獨有,而是通行於社會認知領域。對於普通讀者而言,也很容易理解,因為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經驗與常識非常吻合。這也足以證明席勒想把主流經濟學從“黑板”拉回“生活”的努力。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