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汶成·論“藝術審美經驗”的涵義(6)

“快感”問題也是審美心理研究中的一個敏感問題。毫無疑問,審美心理總體上是一種愉悅的感受和體驗,它雖然與“痛感”有關,時常是從“痛感”轉化而來的,但最終必是一種“快感”,否則審美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關鍵依然在於如何理解審美快感?從一般意義上說,凡屬人的快感總是多種多樣的,這既與人的感受能力有關,也與人的活動方式有關。首要的一點是要認識到,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特性使得人在愉悅的感受上比其它動物複雜得多、豐富得多、高級得多。人愉快了就能產生“笑”的表情,而其他的動物卻都不會笑,僅此一點,足以說明人的快感的超越性,因而人的快感與動物式的本能滿足的快感相比有著天壤之別。此外,人的活動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也決定了人的快感的千差萬別,一頓美餐後的快感決不同於完成一件善行義舉後的快感,觀看一場足球競賽時的快感也不同於人生中某一時刻因大徹大悟而獲得的快感。那麽,人在審美活動中獲得的是怎樣的一種快感呢?對這一問題,我們總的原則是主張審美快感的層次論,即審美快感不是單純的,它涉及到感官愉悅、心理愉悅和精神愉悅三個層次。感官愉悅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所獲得的感覺器官上的舒適和愉快,這屬於淺層次上的審美快感。心理愉悅是指人們在藝術審美活動中深入到藝術作品所創造的獨特的藝術世界時,想像力受到鼓舞、各種各樣的情感也被調動和激發起來並在藝術的虛構世界中獲得了充分的宣泄,從而使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心理上的郁悶和緊張可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疏通和緩解,由此體驗到一種如釋負重般的心情舒暢感。這種心理愉悅的實質在於它實現了一種對審美主體的心理醫療的作用,屬於比感官愉悅更深層次的審美快感。而審美快感的最深的層次則是精神愉悅,是指人在從事審美活動時,由於受到審美對象中內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力量的感染,感到自己在文化素養、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方面有所提高和升華,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充實和滿足。精神愉悅所指向的是超越物質追求之上的精神追求。很顯然,審美快感既不是單純的感官愉悅,也不是單純的精神愉悅,而是從感官愉悅到心理愉悅再到精神愉悅的一個層層遞進深化的感受過程。精神愉悅是審美快感的最高層次,也是審美快感的“高峰體驗”。當然,並不是任何人的任何一次審美活動都能達到精神層面的“高峰體驗”,這取決於具體的審美對象和具體的審美個性。譬如,再美的音樂也不能給一個不懂音樂的耳朵帶來高級的快感,同樣,再敏感於音樂的耳朵也不會對一首缺乏音樂美的樂曲產生高級的快感。但作為總體的人的審美快感則應該而且必然是一個由生理到心理再到精神的層層遞進的、不斷深化的過程。


第三個需要探討的方面,是藝術審美經驗的人文內涵。如上所說,審美經驗通過審美心理感受、特別是通過審美感受的“高峰體驗”,而實現一種從感官到精神上的感染人、教育人、提升人的作用。因此,審美經驗中還應該蘊含著一種超越了心理內涵的人文內涵。

對這種人文內涵,歷代富有人文思想的美學家都給以特別的關注。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古希臘的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提出過著名的“凈化說”,認為對藝術的欣賞不僅使人愉快,還可以起到凈化人的靈魂、保持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他還特別指出,“快感”如果與“凈化”相結合,就可以成為一種“無害的快感”,所謂“無害的快感”,強調的正是藝術審美的教育作用及其人文內涵。

我們知道,柏拉圖是輕視藝術的,他之所以輕視藝術,主要是基於他的理念主義而認為藝術活動屬於感性的、情感的活動,因而會對社會和人產生有害的影響。亞里斯多德正是通過把藝術快感與藝術的凈化作用結合起來,張揚了藝術審美特有的人文內涵,以回應柏拉圖對藝術的這種不應有的輕視和貶低。18世紀德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席勒更是從解決“人性分裂”、“人性異化”的高度,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審美教育的問題。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