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映〈文字時代和圖像時代〉(上)

跟從前的時代相比,讀書這事兒變化很大。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學校裏每年都辦舊書大賣場,還沒開門,門口就擠滿了窮學生,開門,衝進去挑自己要的書。成千上萬本書,書脊朝上擺在大長條桌上,誰搶到算誰的,美國學生眼快手疾,我們留學生眼慢,吃虧。一美元一本的,兩美元一本的,三天後撤場,一袋子幾塊錢。十年過去,盛況不再。這兩年在美國逛社區圖書館,也都有賣舊書的,也擺在長條桌上,價錢更便宜,無人問津,也就是老頭老太太過去瞎翻翻。我自己讀書,讀過了大多數就送人一一沒住過大宅子,只放得下那麼幾個書架,新添一批就得送出去一批。從前,年輕人還挺稀罕你送的書,現在都改網上閱讀了,人家看你面子才接受這些書。

總的來說,我們這一代人比你們更愛讀書。倒不是說我們多麼讀書上進,主要是因為我們那時候,讀書差不多是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我們那時候連電視都沒有,更別說微博微信了。電影翻來覆去就地道戰、地雷戰那幾個。我們那時有共同文本一一有它可悲的一面,我們有共同文本,一個原因是那時候能夠找來讀的書數量有限。今天很難湊到幾個人,都讀過同樣的書,大家的共同談資不再是書,大家都看過的多半是同一個電影什麼的。那時候,天南地北的年輕人,聚到一起,都讀過同一批書,說起讀過的書,立刻就可以交流了。書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好的交流平臺。三四年前我在這個圖書館做過另一場關於讀書的報告,題目好像是「我們青年時代的閱讀」。我說,那時候,讀書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信仰。在當時,讀書幾乎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但遠不止於知識,我們靠讀書保持自己的精神高度,靠讀書來抵制那個惡劣愚昧的時代,在謊言的汪洋大海裏尋找真理。

現在年輕人更多網上閱讀,或者讀讀微信什麼的,所謂碎片化閱讀。有了網絡,流傳的文字多了,流傳得快了。「作者」多了,更新率大大加速,每篇文字的讀者就少多了。即使哪篇文章有幾十萬點擊率,也不是共同文本,很少有人會認真讀,多半是草草溜一眼吧。我自己上網,主要是搜索信息。網上閱讀本身就有點兒像信息搜索,我是說,網上閱讀好像你只是在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完整的東西。讀書從來不只是為了吸收信息,讀書把我們領進作者的心智世界,我們通過閱讀與作者交談,培育自己的心智,而不只是搜尋信息。培育需要一遍一遍的慢功夫。舊時讀書,一字一字細讀,讀了下文回過頭來讀上文,還可能背出不少篇章。就此而言,讀書這種學習方式最自主,看電視不行,聽音頻也不行,我常常聽一些語音課程,你當然可以回過頭來再聽一段,但太費事,所以通常聽內容比較簡單的導論課。 

我們以前不大說信息這個詞,說消息,消息裏蘊含著真義,呼喚你去理解。密集的信息不一定帶來相互理解。一切都在bit的平面上傳播,深心的交流難遇。於是,一方面是信息爆炸,另一方面每個人愈發感到隔絕與孤單。讀書當然要求我們有點兒寂寞,但我們在這種寂寞裏跟偉大的心靈交流。來源|《走出唯一真理觀》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