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並不專指閱讀速度,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閱讀心態與方法,有足夠的耐心和才能,才會在文章和義理相遇的那一刻,享受發現的欣悅

強調慢讀,其實這十幾二十年來已有不少學者、批評家一再提出。可是做起來並不那麽容易。以我自己的經驗,這里的障礙有時勢潮流影響方面的,也有個人態度心境和認知誤區方面的。


拿時勢說,我們無時無刻不面對大量蜂擁而來的碎片化資訊,如何保持穩定心態、清醒接受,就是個難題。而從事教學、研究的人,在一些量化評價標準之下,要是如尼采提倡的那樣“緩慢地取得”,恐怕得做好舍棄許多實際利益的準備——“緩慢地取得”不可能立竿見影,你很可能被快速奔跑的其他人所拋棄。

這個障礙也來自認識上的誤區。譬如說,有些人可能認為從事理論工作,把握宏大的文學、歷史問題才是重要事務,仔細閱讀、分析屬於次等級的雕蟲小技,暗地里有不屑的傾向。

將理論和文本細讀對立起來其實是一種偽對立。

正如英國文藝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指出的,那些傑出的理論家無一不是“仔細的讀者”。確實,讀他們的理論著作,會深刻體會到他們對某一文化脈絡的經典作品的熟悉,和他們在解讀這些作品上的細致和深入。這一點,古今中外優秀理論家概莫能外。



慢讀這個說法容易被理解為專指閱讀速度,其實不是那麽簡單,甚至可以說速度只是個前提。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閱讀者的心態與方法。

細心體會尼采安放在慢讀之上的一連串界定,“緩慢地、深入地、有保留和小心地,帶著各種敞開大門的隱秘思想,以靈敏的手指和眼睛……”

也許會引申出這樣的經驗——不要過分執著於你事先設定的目標;開放你的情懷、心智以對待將要面對的世界;通過磋商、辯駁、思考和接納獲益,並將這一收獲加入你閱讀的記憶庫中。


慢讀意味著緩慢,意味著耐心,但更要求你具備相應的能力和方法。在文學閱讀方面,這種能力和方法首要的是對語言、形式的敏感。語言既指字、詞、句式,也擴大指文學的諸多形式因素,譬如開頭、敘事、人稱、情節、節奏、象征、隱喻等等。

重視文學的歷史政治社會維度的人可能會有異議,他們著急地想從文本中拎出觀點、含義,不耐煩繞圈子式地從形式入手。如批評家指出的那樣,一些讀者和學生常患的毛病,是一開始就談作品講了什麽,而不問“以什麽方式講”。

慢讀者則會首先從作品的美學、形式著手。這並不是內容和形式的二元論,歷史、政治、社會內容與審美、形式是意義的整體,但在閱讀的次序上,審美、形式是關注的起點。如果把文本看作一個封閉城堡,進入就需要找到通道。這個通道不是現成的、明擺著的,是一條需要閱讀者尋找的“暗道”。

困難在於,不同文本、不同文類、不同讀者,找到的通道不是同一條,他們不大可能共享同一模式。在慢讀的路上,有足夠的耐心和才能,才會有文章和義理相遇的那一刻,讓慢讀者享受到發現的欣悅。



相較於普通讀者,慢讀更是對專業讀者的要求。當然,普通讀者與專業讀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對於文學研究者來說,閱讀的有效性首先來自感受力,但也是閱讀經驗艱苦累積的推動。一個人長期閱讀會自然形成前面所稱的記憶庫。由於文學與特定政治、社會、經濟、哲學等相連,記憶庫里這方面相關的外緣性知識儲備不可或缺。

但文學也有自身的經驗、模式、成規的歷史,一部作品與其他作品在主題、情節、語言上的關係,作品細節背後的原型、模式、成規,以及如何從事物表象看出象征意涵,凡此種種,需要調動記憶的辨認能力和聯想能力。

因此,有效的閱讀者不僅要有歷史文化視野,也要對文學各文類的特質、它們的演變脈絡、它們帶有原點或準則性的經典文本形態,具有超越普通讀者的深入理解和把握。達到這一目標沒有速成的路好走。從這個意義上說,慢讀——作為一種方式,作為一種閱讀能力——將是一輩子的事情。
(2019-01-16 / 來源:人民日報)

Views: 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