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波德顿《给工作一个讃》 の 職業咨詢(1)

無論我們的技術力量多麽強大、無論我們的公司組成多麽複雜,現代人工作領域的最顯著特點始終是內在的,其中包括人的種種心態。它基於一個大家均持有的普遍信念:工作應該使人幸福。所有的社會形態均將工作置於中心位置,但是我們的社會首先使人想到,工作遠非僅僅是懲罰或贖罪。社會首先暗示,即使在不存在經濟需求的情況下,我們也應當尋求工作。對職業的選擇勢必決定身份,因此我們向新結識的人提出的最最迫切的問題,不是他們來自何處、門第如何,而是他們是從事什麽工作的。人們總是認為,若想踏上有意義的人生之路,必然先要進入可以獲得酬勞的職業之門。


然而事情並非總是如此。早在公元前4世紀,當亞里士多德論及愉悅的感受,與一個得到報酬的職位之間,本來水火不相容時,他便對一種延續2000多年的人生態度做出了界定。

對於這位希臘哲學家而言,經濟需求將人置於與奴隸和牲畜同等的地位。手工勞作和對商業事務的考慮,會導致人的心理變態。唯有一筆私人收入和無所事事的生活,才能予以公民充分機會去享受音樂與哲學天賦帶來的愉悅。


在亞里士多德的觀念基礎之上,早期基督教追加了一條更陰郁的教義,認定工作帶來的種種痛苦和煩惱,是人類為亞當的罪孽而接受懲罰的適當的、不可通融的方式。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才聽到關於此問題的新見解。

在列奧納多·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等人的傳記中,我們首次聽他們談起從事實際工作的榮耀。起初,這一番價值重估僅僅限於藝術領域以內,而且是最了不起的一些範例,以後逐漸包括所有職業。

18世紀中葉,狄德羅和達蘭貝爾出版27卷的《百科全書》,向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發起直接挑戰,書中有許多文章頌揚烘烤麵包、種植蘆筍、照管風車、鍛造鐵錨、印刷書籍以及經營一個銀礦所需的特殊才能,以及這些活動帶來的歡樂。文中還附有插圖,展示完成這類工作所用的工具,其中有滑車、鉗子和夾子。有一些器具的確切用途並不一定為讀者所知,但是他們明白這些工具能夠幫人更靈巧、有尊嚴地完成工作。


在諾曼底一家制造縫衣針的作坊里呆了一個月以後,亞歷山大·德萊爾寫出或許是《百科全書》中最有影響的文章,他在文中充滿敬意地描述把一塊金屬變為靈巧的、釘紐扣時用得上的工具的15個步驟。在此之前,這往往被人忽略。


Alexandre Deleyre(1726—1796),是法國作家,著有哲學著作,並曾為狄德羅和達蘭貝爾的《百科全書》撰稿。——譯者


《百科全書》實際上是一部歌頌勞作高尚的贊美詩,而並非像人們所說的只是一部內容嚴肅的知識大全。狄德羅在“藝術”詞條下,闡明了自己編簒此書的動機,痛斥那些心中只敬重“人文”學科(也即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音樂和哲學)、卻忽視了與之相當的“機械呆板”的藝術(諸如制造鐘表和織絲)。他認為“‘人文’學科早已備受推崇,如今人們理應大聲頌揚這些‘機械’的藝術。人文學科必須將這些機械藝術從退化中解救出來,因為長期以來它們一直遭到歧視。”


於是,18世紀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將亞里士多德的原則顛倒過來。那位希臘哲學家認為閑暇令人志得意滿,如今卻是工作使人躊躇滿志,無法帶來經濟報酬的工作,則是毫無意義的,只應由那些鬧著玩兒的淺薄之徒率性而為。如今一個人似乎不能既感到幸福同時又無所事事,正如從前一個人無法既孜孜勞作又在世為人。


有趣的是,人們對工作的態度的種種演化,與他們對愛情的看法有一些關聯。在這一方面,18世紀的資產階級將令人快樂的因素,與必不可少的因素結合在一起。他們主張,在一個家庭里,性欲與養育孩子的實際需要之間,並不應存在根本矛盾,因此婚姻不該排斥浪漫故事。同理,在一個經濟實體內,亦有可能發生令人賞心悅目的事情。

Views: 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