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迪厄:文化生產場 (1)

前言

布爾迪厄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學家之一,他涉獵廣泛,幾乎無視學科界限。一生出版了40餘本著作,發表文章500多篇。

布爾迪厄在巴黎求學時,曾接受過嚴格且系統的哲學訓練。其社會學、人類學研究總是帶有很強的理論性,學術表達也是艱深難懂。因此我在閱讀原文的基礎上,選用了邁克爾格倫菲爾編著的《布爾迪厄:關鍵概念》一書作為導讀。

布爾迪厄一向反對生平寫作,他認為傳統的傳記研究總是基於一種“連貫性”的建構,暗示著研究對象的行為總是存在某種確切的意圖,是一種被人為賦予了秩序的紀年式描述,我認為這一點和福柯的歷史的非連續性主張十分相似。

也許,在布爾迪厄看來,傳記寫作是用一種用場外手段,來提升場內資本的手段,破壞了學術場的自主性。但是,根據場域的同源共生性原則,我們又不得不對布爾迪厄在其他場域的經歷做一些簡單了解。

 

布爾迪厄出生於法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德苷”,父母都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一家人的收入也只夠維持基本的溫飽。但是出身的卑微並沒有影響布爾迪厄發揮他的學術才能。布爾迪厄在21年那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這所學校曾培養了福柯、薩特等多位學術巨擎。

作為一個“外地人”,布爾迪厄與巴黎的格格不入,或許多少對他的反體制批判立場產生了一些影響,尤其是布爾迪厄對於教育體制的批判,更是在他之後的著作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盡管布爾迪厄本人並不認為,巴黎高師的哲學教育對他的學術基礎有多大幫助,但他的確是在這段時間裏,研讀了馬克思、索緒爾、列維-施特勞斯、塗爾幹、胡塞爾、梅洛龐蒂等人的著作,吸收並繼承了其中的一些經典理論。

大學畢業後,布爾迪厄短暫教了一年書之後便應征入伍,在阿爾及利亞服役。在這裏他看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以及殖民者無孔不入的統治,他本人也以一些關於阿爾及利亞的,帶有田野性質的人類學研究正式開啟了其學術生涯。(待續)(原載:https://zhuanlan.zhihu.com/p/129001260

Views: 4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