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星:“氣”與中國鄉土本色的社會行動 (7)

(二)氣的進攻性

 

既然抗爭政治中的氣具有地方性,那麽,這種氣與日常生活中的氣到底有什麽樣的差別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條著名的諺語告訴了我們第一個變化:氣從一種防禦性策略變成一種進攻性策略。

裴宜理(2007:60)把華北農民的生存策略分為兩類:以攫取他人財富為目的的掠奪性策略和努力阻止他人進攻的防衛性策略。這個分類原是分別指貧苦農民與富裕農民的生存策略。我在這里借用這個分類法來區別氣在抗爭政治與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形態。日常生活中以氣立人的邏輯盡管在行動上也可能表現得比較激烈,但它基本上是一種防禦性策略,即為避免自己原有的物質利益、社會地位遭到削弱或剝奪而采取的行動。而在抗爭政治中的氣,有的時候是出於提高自己的生存境遇或社會地位而采取的行動,有的時候則是出於為別人打抱不平的行俠仗義之舉,還有的時候只是圖自己的一時痛快。因此,在抗爭行動搭建起來的江湖上,既有“以節義為本”的俠氣,時常也夾帶著幾分“以武犯禁”(《韓非子。五矗》)的匪氣。

 

我們來看元曲里的一部水滸戲——《黑旋風雙獻功》。在這出戲里,宋江一出場就給梁山好漢的氣來了個集體寫照:“家住梁山泊,平生不種田。刀磨風刃快,斧蘸月痕圓。強劫機謀廣,潛偷膽力全。弟兄三十六,個個敢爭先。”接下來,李逵救宋江老友孫榮、殺陷害孫榮的白衙內及與之勾搭成奸的孫榮妻郭念兒的故事就仿佛是梁山好漢們的一個特寫。李逵“從來個路見不平,愛與人當道撅坑”,這次見兄弟孫榮含冤負屈,便化裝潛入牢房,“我解放了俺哥哥,則不俺哥哥一個人,我把這滿牢房里人都放了”。後來又想到兩個作惡者“那一個濫如帽,這一個淫似狗。端的是潑無徒賊子更和著浪包婁,出盡了醜、醜。情理難容,殺人可恕,怎生能夠”。於是,“雖則是婚姻注定前生有,到的我黑爹爹一筆都勾”,“再將他衣服上扯下一塊來,撚做個紙撚,去腔子里蘸著熱血,在白粉壁上寫道:是宋江手下第十三個頭領黑旋風李逵殺了這白衙內來”,並“將著這二顆頭,到梁山泊上宋江哥哥跟前獻功去來”(高文秀,1999:551、557、573-574、576-577)。顯然,江湖人的快意恩仇與尋常百姓的以直報怨的一個不同就在於他們行動的主動性和進攻性。

 

(三)氣的倫理性

 

“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條諺語則告訴了我們第二個變化:氣在抗爭政治中從一種準倫理上升為一種倫理。

 

無論在中國思想傳統中,還是在鄉土日常生活中,氣本身只具有準倫理性,它要受到儒家倫理的規制。不僅以忍禦氣以禮治思想為基礎,以氣立人的行動也或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儒家倫理的影響或制約。但是在抗爭中,氣本身已被賦予了一種全新的、居於至上地位的倫理,氣由此演化為義氣。《水滸》和《三國》故事就是這種義氣的最好詮釋。比如,我們在元曲《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可以看到,劉備、關羽和張飛在桃園結義時“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一在三在,一亡三亡”,“結為昆仲義相投,臨危同死入墳丘”(無名氏b,1999:497、500)——江湖這種獨特的綠林道德觀完全打破了以血緣為紐帶的尊尊親親的宗法關係,而代之以“八方共域,異姓一家”、“歃血盟誓、義薄雲天”的兄弟,義氣成為社會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孫述宇,1981)。

 

四、小結

 

現在我們可以對作為社會行動範疇的氣在鄉土中國的全部內涵做一小結。氣在中國鄉土傳統中既不是純生理的沖動,也不是純利益的反應,它是一種融匯了本能與理性、道義與利益的激情,是中國人在人情社會中擺脫生活困境、追求社會尊嚴和實現道德人格的社會行動的根本促動力,它從一種需要被克制的激情到一種可以迸發的激情再到一種自我執法的義氣,構成了一個充滿張力的續譜,其中,以忍禦氣是主流,以氣立人是補充,任氣行俠是特例。就以忍禦氣而言,禦氣的關鍵是儒家的禮治倫常以及小農的理性計算;就以氣立人而言,也是兼有儒家倫理和小農理性的影響,只是從不同的側面構成了以忍禦氣邏輯的補充,構成了中國人塑造道德人格的有機組成部分;再就任氣行俠而言,氣背後的儒家倫理被顛覆,氣在此上升為一種具有至上倫理地位的義氣。也因為氣與倫理的這種關係,氣在以忍禦氣時得到了良好的調控;在以氣立人時,這種氣的迸發盡管確有相當的正當性,卻也可能造成某種失控;而在任氣行俠時,由於氣本身被賦予了倫理性,因此,被解除了任何控制和約束而放任自行。

參考文獻:

 

白凱,2005,《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地租、賦稅與農民的反抗鬥爭:1840-1950》,林楓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陳柏峰,2007,《“氣”與村莊生活的互動——皖北李圩村調查》,《開放時代》第6期。

成伯清,2009,《沒有激情的時代?——讀赫希曼的〈激情與利益〉》,《社會學研究》第4期。

崔述,1983,《無聞集。訟論》,載顧頡剛編《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鄧建鵬,2006,《財產權利的貧困:中國傳統民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費孝通,2006,《鄉土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夫馬進,1998,《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度》,範愉譯,載王亞新等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高文秀,1999,《黑旋風雙獻功》,載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關漢卿,1999,《感天動地竇娥冤》,載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韓丁,1980,《翻身》,韓倞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

韓書瑞,2009,《山東叛亂:1774年王倫起義》,劉平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漢密爾頓等,1980,《聯邦黨人文集》,程逢如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胡先縉,2004,《中國人的面子觀》,載黃光國編《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黃光國,2004,《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黃宗智,1998,《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霍布斯邦,1998,《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鄭明萱譯,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霍存福,2007:《法諺:法律生活道理與經驗的民間形態——漢語諺語的法文化分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

霍耐特,2005,《為承認而鬥爭》,胡繼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紀君祥,1999,《趙氏孤兒大報仇》,載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金耀基,2006,《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載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心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孔飛力,1993,《清王朝衰落和叛亂的原因》,載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存山,2009,《氣論與仁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李敏龍、楊國樞,1998,《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證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臺北)第10期。

陸思禮,2001,《毛澤東與調解:共產主義中國的政治和糾紛解決》,載強世功編《調解、法制與現代性:中國調解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孟德斯鳩,2009,《論法的精神》,許明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明恩溥,2001,《中國人的素質》,秦悅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尼科爾斯,2007,《柏拉圖〈王制〉中的血氣與哲學》,尚新建譯,載劉小楓等編《血氣與政治》,北京:華夏出版社。

裴宜理,2007,《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池子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錢穆,2004,《儒禮雜議之一——非鬥》,載《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卷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史華慈,2006,《中國的共產主義與毛澤東的崛起》,陳瑋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斯科特,2001,《農民的道義經濟學》,程立顯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寺田浩明,1998,《權利與冤抑》,王亞新譯,載王亞新等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蘇力,2006,《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北京:三聯書店。

孫立平,2005,《現代化與社會轉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述宇,1981,《梁山英雄的義氣》,載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典文學論》,臺北:聯合報社。

王國斌,2008,《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李伯重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王季思主編,1999,《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王斯福,2009,《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趙旭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魏斐德,1988,《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華南的社會動亂》,王小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溫端政主編,2004,《中國諺語大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文崇一,2006,《報恩與復仇:交換行為的分析》,載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心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無名氏a,1999,《包龍圖智賺合同文字》,載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無名氏b,1999,《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載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武占坤,2000,《中華諺謠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蕭公權,1999,《調爭解紛——帝制時代中國社會的和解》,載汪榮祖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蕭公權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小野澤精一等編,2007,《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李慶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忠明,2002:《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6,《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眾聲喧嘩:明清法律文化的復調敘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許名奎等,2007,《忍經。勸忍百箴》,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

楊國樞編,2006,《中國人的心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楊聯陞,2009,《中國文化中的“報”、“保”、“包”之意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應星,2007:《“氣”與中國鄉村集體行動的再生產》,《開放時代》第6期。

——,2009,《村莊審判史中的道德與政治:1951-1976年的中國西南一個山村的故事》,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翟學偉,2005,《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報的運作方位》,《社會學研究》第1期。

趙鼎新,2005,《西方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發展之述評——站在中國的角度思考》,《社會學研究》第1期。

趙世瑜,2002,《謠諺與新史學》,《歷史研究》第5期。

滋賀秀三,1998,《中國法文化的考察》,王亞新譯,載王亞新等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鄒川雄,1999,《拿捏分寸與陽奉陰違:一個傳統中國社會行事邏輯的初步探索》,臺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

Dixon,T.2003,FromPassionstoEmotion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Harrell,S.1987,“TheConceptofFateinChineseFolkIdeology.”ModernChina13(1)。

Hirschman,A.1997,ThePassionsandtheInterests:PoliticalArgumentsforCapitalismbeforeItsTriumph.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Hobbes,T.1991,Leviathan,(ed.)byRichardTuck.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McAdam,D.,S.Tarrow&C.Tilly2001,DynamicsofConten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O'Brien,KevinJ.&LianjiangLi2006,RightfulResistanceinRuralChina.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Perry,ElizabethJ.2008,“TheChineseConceptionsof‘Rights’:FromMenciustoMaoandNow.”PerspectivesonPolitics6(1)。

Seybolt,P.1996,ThrowingtheEmperorfromHisHorse.Boulder,CO:WestviewPress.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愛思想平臺2010-10-25)

Views: 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