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清玉《論審美自律和藝術和自律的關係》(9)

三、關學研究的本土關懷與藝術批評的審美合法性


在美學研究的本土關懷上,審美自律與藝術自律之間關係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更新中國既有美學資源探討的視角。雖然在老子那裏既已出現“美善之分”的論斷,並有莊子的“心齋”、“坐忘”以至宗炳的“澄懷味象”加以承續,但始終沒有成為我們理解“文以載道”與“文之自覺”複雜關系的參照,也沒有把這一審美心胸的演變線索與“從比德到暢神”的範疇演變聯系起來。

其實,審美與藝術的自身屬性在這些豐
富的理論資源中得以最大化的呈現,並一直延伸到中國近現代美學的發展中。有了二者關係的方法論武器,也就可以解答“啟蒙”與“救亡”交互變奏的現代社會,純藝術思潮如何能以自身獨特的方式展現了革命性。以至在當代消費文化語境中,通過立足審美和藝術領域的本位研究,更好地檢視當代審美實踐和藝術生態的利弊得失,從理論的高度促進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

厘清二者關係為解釋後現代理論危機提供思路,更為藝術批評中“美”的缺席作出診斷。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美學資源中審美心胸和藝術觀念之間的關係有待梳理,並與中國“文以載道”傳統形成巨大的張力。以西方理論演變為參照,中國美學的生命力和闡釋力在本土化語境中得以延續和加強。

盡管藝術自律思想是現代美學的核心所在,成為支撐西方現代美學大廈的支柱,但是並非全部內容。


除了它本身所帶有的悖反性之外,藝術自律思想也是伴隨著反對的聲音成長的。縱觀美學史,藝術他律論的思想在另一層面闡釋著審美和藝術。無論是丹納的社會歷史實證主義的藝術哲學,還是試圖回到社會生活現實的俄國社會歷史批評,都是19世紀美學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誕生是藝術自律性問題史上的重大事件,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美學思想中既有對社會歷史的強調,又沒有忽視藝術的審美性;但是馬克思主義首先是社會歷史學說,對藝術意識形態性的標示是其重要特點,馬克思主義美學儼然成為對立於康德審美自律傳統的一大美學態勢。

當然,馬克思、恩格斯之後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在其理論指向上並非“鐵板一塊”,甚至被認為有兩大對立的形態:東歐馬克思主義文藝工具論和西歐馬克思主義文藝自律論。①當然,西歐馬克思主義也不全是藝術自律論的擁護者,如伊格爾頓對康德美學“幽靈”的驅散做了很多努力,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之精髓對藝術自律思想提出質疑。藝術自律觀念

飽受詬病的一點在於藝術與生活實踐的分離,這在現代主義藝術中的先鋒派運動就已經被尖銳提出,後現代藝術實踐更是把藝術自律性原則置於腦後。如果說審美經驗層面的自律性是藝術自律命題的根基的話,那麽對這一點的攻擊確已擊中要害。實用主義美學家杜威提出“藝術即經驗”,認為藝術經驗或者審美經驗與日常生活經驗沒有根本性的區別,這一思路為自律封閉的藝術扯開了口子,而這一道閘門一旦打開,藝術的自律性也就不攻自破了。雖然追求高雅的自律性藝術產生於世俗化的市民社會,但是藝術要與生活的結合,其自律性的喪失是必須的代價。


①余虹:《革命·審美·解構: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22頁。他認為“前者由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革命之學說引申而來,它否定藝術的自主自律性,明確闡述了一種新藝術工具論。後者則源自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批判學說,它竭力為藝術的自主自律性辯護,反對任何形式的藝術工具論,主張藝術對現實的超越與否定。”

Views: 6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