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昌·詩的源起及其早期發展變化 8

五、史詩通神觀念的突破與中國軸心文明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代,一方面是王權旁落,貴族世襲制的瓦解;另一方面則是士階層的崛起,人類理性精神的全面覺醒。在社會急劇變化的背景下,出現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新突破。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稱之為「軸心時期」。軸心文明的最大特點是人類精神思想上的「突破」,而「突破」的核心便是對原初文化的超越。

中國軸心文明的精神超越,在很重要的方面是體現在溝通神靈的適用范圍與對天人合一觀念的突破上。具體地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天人合一」觀念的變化體現在由上層貴族普及到下層士民、由集體意識轉化為個人意識。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見於《莊子·人間世》中莊子借孔子弟子顏回說出的一段話: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

在夏商西周史詩時代,只有君王才能配稱是天神之子,所謂「天子」;而戰國時代的莊子心目中,他自己與君王都可稱為「天之所子」,「只要保持內心誠直,則人人都能成為天子,從而也就能與天直接溝通。」

孔子在莊子之前就已有這種認識了。在《論語》一書裡,孔子在多處場合表明他與天神是經常溝通的。他說他「五十而知天命」(《為政》),說「天生德於予」(《述而》),又說「知我者其天乎?」(《憲問》)劉殿爵教授在他的《英譯(論語)導論》中因此而總結說:「到孔子之時,關於天命的唯一拓展就是不再局限於君主。每個人都受命於天以修其德,踐天命就是他的職責。」孟子進一步發揚孔子的天命觀,提倡加強個人的內心修養,培育浩然之氣,然後就可以與天溝通。其《盡心上》指出: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過去,溝通天神需要史詩聖典、歌舞禮儀、鐘鼎禮器等巫術祭祀活動,現在到了孟子觀念裡,只需要有內心的浩然之氣就可以通神了。也就是說「將天與人交通的媒介由『巫』改為『心』,以及用精神修養來取代禮樂儀式。」

必須強調的是,春秋戰國時代在溝通神靈方面的突破雖然已表現為由外在的集體性禮樂史詩,轉化為內在的個人化心靈,但王官時代史詩的公平正直之精神仍然是個人內心通神的重要原則。所以莊子強調「內直」,余英時譯為「內心誠直」;孟子要「盡其心」,楊伯峻《孟子譯注》解為「充分擴張善良的本心」。這是中國軸心文明表現為「突破」的最閃亮之處,也是中國古代人文精神的崇高所在,更是中國知識分子優秀品格的根本基礎。



(原題:詩的源起及其早期發展變化——兼論中國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問題;作者江林昌;單位:煙台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