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在這裡's Blog (243)

《歌德短篇小說選》新美露西娜(5)

“大家知道,”她說,“上帝創造出世界後,陸地變乾,山嶺巍峨聳立。我要說明的是,上帝首先創造的是小人族,目的是讓這些聰明的造物在地球內部通道和溝壑里,欣賞和瞻仰他創造的奇跡。大家還知道,後來這個小人族走出了地下,妄想統治世界。為了把小人族趕回山里,上帝創造了龍。但是龍習慣於盤踞在高山深壑之中,有很多龍噴火,使生靈塗炭。小人族不知所措,只得懇求主宰一切的上帝,祈禱把不潔的龍族消滅乾淨。賢明的上帝雖然不願下決心鏟除他的造物,但很關心災難深重的、可憐的小人族,立刻創造了巨人,要巨人去跟龍搏斗,雖然不把龍消滅,但一定要減少龍的數目。…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August 9, 2018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歌德短篇小說選》斐迪南(5)

這一切使他的想象力出現混亂,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也傷害了他的愛情,沒有什麼比這些更令人心痛的了。使他最為驚奇的是,他的誠意、男子漢的決心、使事情重新好轉的成功計劃都前功盡棄,完全被否定,走向了反面。如果他承認他的這種命運是罪有應得,從而使那種想法變成一種陰暗的絕望,那麼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觸動了內心的最深處,因為他聽到一個可悲的真理,罪惡本身就是以善良行為為基礎的。這種回歸自身,這種關於最高尚的追求純屬徒勞的觀點,使他變得軟弱無力,他不想再活下去了。

在這種時刻,他的心靈渴望高尚的幫助。他倒在已經被他的眼淚織成水網的椅子上,請求上帝幫助。他的祈禱是動聽的:即使克服惡習後站起來的人,也需要直接幫助;不讓自己的任何力量棄之不用的人,在他剛剛出發的地方,在他未達到的地方,都可以指望天父的幫助。…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August 9, 2018 at 11:03pm — No Comments

《歌德短篇小說選》斐迪南(4)

當斐迪南在他面前以主人身分出現時,他幾乎沒有認出來。當他知道這個年輕人這麼熱心於商務和這個地區時,他的希望變大了。他讓他的侄女注意到他的這個想法,但她好像沒有這種意思。她是一個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健康的、各方面都優秀的姑娘。她將伯伯的家務總是整理得乾淨利索,對他的健康狀況總是溫柔體貼地關照。她將來肯定可以成為一位理想的賢妻良母。

斐迪南心目中只有奧蒂麗婭的可愛形象和愛情,沒有注意這位好農村姑娘,或者說他只想有朝一日奧蒂麗婭會作為他的妻子住在這個地方,能夠給她配備這樣一位女管家。他以無拘無束的方式回答這位姑娘的友誼和好意。他對她越來越了解,懂得了如何評價她。他很快對她更加注意。她和她的伯伯都按他們自己的願望來解釋他的行為。…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August 9, 2018 at 11:03pm — No Comments

《歌德短篇小說選》斐迪南(3)

在這個時候,各種無價之寶變成了時髦。奧蒂麗婭愛打扮。他為她找到了一個獲得珠寶的途徑,她自己並不知道這些禮物從何而來。她猜測是他老伯伯送的。這樣一來,斐迪南分外高興,一方面她的美人對他的禮物感到滿意,另一方面又讓她的猜測轉移到伯伯身上。

但是為了使自己和她都愉快,他不得不又好幾次打開他父親的寫字臺,他幹這種事越來越有恃無恐,因為他父親在不同的時間里把錢放進去,又取出來,並沒有記載。…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August 9, 2018 at 11:02pm — No Comments

《歌德短篇小說選》斐迪南(2)

他以前在心靈上只是稍有感觸的某些概念,現在更加牢固了,原來只是偶爾使他不安的一些想法,現在長時間地飄蕩在他的心頭,一些憂郁的心情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痛苦。過去他還把父親當做榜樣,現在他把他放在次要的地位。兒子所需要的,主要是父親所擁有的東西;父親所害怕的,正是兒子認為無所謂的。他所談論的,不是大家所必需的東西,而是每個人都可能缺少的東西。兒子認為,為了享受,父親有時也應該是缺少的。父親的看法完全相反,他是那種允許自己做許多事情,而拒絕為有賴於他的人做事的人。他答應給兒子一些東西,並要求兒子詳細匯報,甚至經常匯報。…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August 9, 2018 at 11:02pm — No Comments

《歌德短篇小說選》斐迪南(1)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歌德多壽也多產。他一生中著作浩繁,總計達140多卷,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創作的抒情詩、長篇敘事詩等詩集共7部,總數達2500篇以上,開創了德國抒情詩的新時代。他一生中寫的各種劇本約有70多部。



在家庭中,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們的外貌和內心,有時具有父親的特征,有時具有母親的特征。有時還有這樣的情況,孩子們以一種特殊的和令人驚訝的方式,與父母的本性相聯系。…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August 9, 2018 at 11:01pm — No Comments

吳木崑·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6)

肆、結論





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讓教育更豐富?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習更有效?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理想,也是教育改革「追求至善」的努力目標。有效學習是促使教育更豐富的方法之一,因為透過有效學習,學生得以獲取充實其人生、圓滿其生命所需的知識,使個人得以安身立命,而要達成如此的目標,學習的意義必然要無限的擴充,學習結果的影響也必然是要既深刻又久遠的。所以,有效學習的意義絶不是指〝當下學會、學過就忘〞,而是能夠對學習者產生〝深刻的意義及長遠的影響〞,而要能夠對學習者產生深刻的意義及長遠的影響,其學習一定是經由學習者省思內化之後的結果。




經由前述之分析,杜威經驗哲學在課程與教學上的啟示,從其應用與限制歸納而言,有下列幾個方面:…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August 8, 2018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吳木崑·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5)

二、實作教材教法…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33pm — No Comments

吳木崑·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4)

(四)學習的意義





個體因為反省思考而有了學習,有了學習才有了知識的產生,知識的產生是一種在經驗中學習的結果。杜威主張:「讓兒童有事可做(some-thing to do),更要有事可學(something to learn),做(doing)本身這件事的性質就是要求要思考,或者在事務之間作有意圖的聯結,如此,學習結果自然就會達成。」(Dewey,1944:154)在談到經由身歷其境、動手操作的經驗學習意義時,經常流傳著兩段話:「告訴我,我會忘記;展示給我看,或許我會記得;讓我參與,則我會了解。」(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以及「聽別人說的,我會忘記;親眼看到的,我會記得;親自動手去做的,我會有所了解。」(I hear, and I…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33pm — No Comments

吳木崑·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3)

由此可見,經驗一方面積極嘗試而有所行動,一方面消極經歷而忍受結果,個體的每一個行動(activity)必然會伴隨一個結果(consequence),如果個體的行為只停留於一個行動一個後果,則依杜威的看法這並不是經驗,也不算是學習。杜威舉例說,一個小孩子將手指伸進火裡,這個動作並不是經驗,只有當這個動作和他所經歷的痛苦後果連結在一起之後,才真正的產生了經驗,所以說:「從經驗中學習乃是在我們所做的事情和所享受或受苦的事情結果之間的一種前後的連結。在此條件之下,『做』(doing)變成是一種『試』(trying),世界經由試驗而找出其真相,經歷變成了發現事情連帶關係的一種教學。」(Dewey,1944:140)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應該讓學生自覺的、主動的探索,並鼓勵他對其所處的環境採取積極的行動,透過嘗試與經歷的交互作用歷程,而獲得新的認知方式與結果。…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27pm — No Comments

吳木崑·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2)

(三)經驗的成因





經驗之語義包含了內容與結果和活動與過程,那經驗又是因何產生的呢?…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26pm — No Comments

吳木崑·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1)

摘要:教學改革是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環,因為唯有教學改革成功,才能保證教育改革真正的成功。所謂的教學改革,其內涵無非就是促使「敎者善敎」而「學者善學」。杜威之經驗哲學強調「有事可做」(something to do)更要「有事可學」(something to learn),主張讓學生在經驗的學習情境裡「由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透過學生主動的反省思考(reflective…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00pm — 1 Comment

趙敦華:杜威的進化發生學方法(下)

我們說“達爾文主義對哲學的影響”在杜威哲學中具有綱領性的意義,這是因為這篇短文勾勒出杜威後來的主要著作的邏輯。杜威提倡的“發生學和實驗的邏輯”是探討具體經驗的思想方法,他總是在具體的經驗領域說明這一邏輯。比如,《邏輯:研究的邏輯》是對科學經驗的邏輯所作的發生學考察,《哲學的改造》從希臘哲學開始對西方哲學的邏輯作了社會歷史考察,《人的本性和行為》關於社會倫理的研究,《藝術經驗》關於美學的研究,《共同的信仰》關於宗教的研究,《新舊個人主義》、《民主和教育》和《公共領域及其問題》等著作中的社會科學研究,也都是對具體領域的經驗的邏輯考察。正是這些邏輯考察,杜威的思想屬於哲學,而與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具體學科相區別。

 

三、倫理學的發生學方法何以可能?…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16am — No Comments

童世駿:後形而上學時代的理想主義何以可能?——論杜威宗教觀的當代意義(3)

5.與科學相矛盾的是宗教而不是宗教感

 

把宗教感與宗教區別開來,對宗教感作上述理解,杜威認為就可以化解近代以來日盛一日的信仰與知識、神學與科學的矛盾。…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7am — No Comments

童世駿:後形而上學時代的理想主義何以可能?——論杜威宗教觀的當代意義(2)

3.宗教感的宗教性特點之一:總體感

 

理想之作為理想,在杜威看來是具有整體性、甚至終極性的。這包括兩個層面。

在具體的層面,“一個價值之為終極的,是指它代表了一個對具體場合起作用的種種條件的分析性評估過程的結束,這些條件中一方面包括沖動和欲望,另一方面包括種種外部條件。”14…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7am — No Comments

童世駿:後形而上學時代的理想主義何以可能?——論杜威宗教觀的當代意義(1)

提要:杜威的宗教哲學也可以叫做“宗教感哲學”,因為其核心是把“宗教的”(經驗、態度)區別於“宗教”(如天主教、新教)。宗教感的對象是理想;杜威通過討論現實與理想的關系問題,以及與之有關的現實與可能的關系問題、事實與價值的關系問題和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問題,來展開他對於宗教感的討論。本文在與哈貝馬斯、羅蒂、普特南等杜威的當代傳人的觀點的比較中討論杜威有關宗教和宗教感的論述,分析杜威有關宗教感之作為宗教感的一些特點、宗教與科學的關系等問題的論述。…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6am — No Comments

童世駿:寫在《確定性的尋求》中譯本再版之際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Dewey]的《確定性的尋求-關於知行關系的研究》一書,是作者於1929年在愛丁堡大學所作的系列演講的稿子。據說在開講那天,發生了一件與講演題目有戲劇性聯系的趣事:講堂里的一架大電扇把講稿吹落講臺,邀請方趕緊把撒得滿地都是的講稿一一拾起,交給杜威,並抱歉地說,稿子頁碼順序大概亂掉了。杜威回答說:“哦,一點關系也沒有。”1

杜威發表講演的講座題目是“吉福爾特自然神學講座”。三十年前,另一位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James]也應邀來這里作吉福爾特講演。與詹姆斯相比,杜威對宗教-至少是傳統宗教-的態度更消極一些,但邀請方事先就對自然神學這個題目作了廣義的解釋:只要討論知識和經驗對人類精神所具有的影響和後果,就行。…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2am — No Comments

趙敦華:杜威的進化發生學方法(上)

一、引言:如何理解杜威的科學方法?

我們都知道,胡適首先把杜威的思想介紹到中國,也都知道胡適特別推崇杜威的思想方法,並用“五步說”推廣了杜威的實驗主義方法。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介紹杜威的思想方法的《實驗主義》中,胡適還提到了杜威的另一種方法,genetic method。



不過胡適將之翻譯為“歷史的態度”,使人誤以為杜威的思想方法是“五步說”,而genetic method只是一種“態度”而已。不過,胡適正確地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對實驗主義影響巨大,把進化論的思想應用於哲學,討論和研究哲學上的問題,就是genetic method。他的結論也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實驗主義不過是科學方法在哲學上的應用。”[1]…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0am — No Comments

哈貝馬斯:論杜威的《確定性的尋求》

本世紀馬上結束了,回過頭去看這個世紀,192丅0年代看來是德國哲學成果最豐富的十年-維特根斯坦[L.Witтgenstein]的《邏輯哲學論》,盧卡奇[G.Lukács]的《歷史與階級意識》,卡西爾[E.Cassirer]的《符號形式的哲學》,舍勒[M.Scheler]的《知識的形式和社會》,普萊斯納[H.Plessner]的《有機體和人類的諸階段》,當然還有海德格爾[M.Heidegger]的《存在與時間》。此後不久,在美國出現了一本層次相當的著作:《確定性的尋求》,約翰·杜威的最有影響的著作。那時的杜威,年屆七十,其名聲正如日中天。過了很長時間,這部實用主義的經典現在總算有了馬丁·蘇爾[MartinSuhr]的德文譯本。今天,杜威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這些年來,"實用主義"這個詞在德國也已經從一個貶義詞變成了一個褒義詞。這種接受上的延遲,當然提醒我們注意,杜威與他的德國同行們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稱的。 …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0am — 1 Comment

劉悅笛:從倫理美學到審美倫理學(4)

四、結論:回歸生活之“情”的倫理與美學關聯

    

通過維特根斯坦、杜威與原始儒家的“思想對話”,我們走向了一種“生活化”的倫理美學與審美倫理學。因為,這三種思想皆可歸結於“倫理化審美”或“審美倫理化”的生活藝術,由此便可回歸到“生活世界”來重構一種倫理與美學的新關聯。(參見劉悅笛,2005年,第202-325頁)

當倫理美學觀與審美倫理觀既要獲得“全球視野”又要保持“文化異質”之時,維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理論就能為這種關聯給出宏觀基礎:“生活形式對我們的各種實踐與通過我們實踐介入的各種領域的探索都具有基礎性”。(Moyal-Sharrock, p.…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9:3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