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圖校友's Blog (316)

李佩甫·千層底(下)

“夜裏,風嗚嗚地刮著,見他娘心裏很亂。數數櫃裏的鞋,已有十七雙了。十七個年頭,夜夜孤寂,那日子就像是針尖兒上走過來的。老德是個好人,她知道老德是個好人。老德待人誠,脾氣也好。去林子裏拾柴,老德常常幫她。老德不多說閑話,給她拾掇一捆樹枝兒,讓她背回去燒。想著老德,心說:就不做了吧?但又看那鞋,一雙雙在櫃裏擺著,有半櫃那麽多了。十七雙啊!那十七雙鞋叫人喜悅,是勞動的喜悅,期待的喜悅。那仿佛又是一種獎賞,好像說,看,你已等了那麽久了!……思謀到天亮,見他娘想,已到這份上了,萬一回來呢?那一雙雙不就白做了?就做吧。就又做了。

過幾日,見他娘又把鞋都翻出來看,一雙雙擺在床上,擺一大堆。爾後把鞋一雙雙標上記號。心說,那一日差點兒就吐口了。要是答應下來,十幾年就白熬了。她想,不能白熬啊,不能白熬。…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pril 27, 2021 at 11:01am — No Comments

李佩甫·千層底(上)

見他娘有男人,卻過的是沒有男人的日子。

男人當年推著獨輪車去禹縣送草藥,說是七日方回。走時還捎了土坯,俗稱“娘娘土”,路上喝茶時撚一塊土沫放在碗裏,消災。可他一去沒回來,後來有人說他被動路的劫了,也有的說他被當兵的抓了,再後就有人說他去了臺灣。兵慌馬亂的,誰也說不清,都說人沒死。

人沒死就不算寡婦。



新媳婦守空房是很愁人的,好在有了見兒。開初,娃兒小,上有老人,下有娃兒伴著,也不覺得太苦。就日日盼著。夜裏醒來,聽見門響,就以為是男人回來了。匆匆開了門,大月明地兒,風涼涼的,樹影婆姿心裏一寒,有淚。開了幾次門,不見人,親親娃兒,就又睡了。…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pril 15, 2021 at 9:30pm — No Comments

李佩甫·人面桔(下)

日子很碎。而耐心就像水一樣,流著流著就涸竭了。這中間似有很多機會,文化、教育分家一次;局長調走一次;一次又一次……老徐每一次很有希望,可每一次當希望來臨的時候,卻又黃了。老徐很生氣,一生氣就打女人。女人綿羊似的,就把肉攤開,任老徐打。打歸打,送票送禮依然持之以恒。在這中間,女人悄沒聲地把關係辦到了劇院,成了老徐的下屬。老徐不問。可女人又悄沒聲地成了劇院管票的。自此,老徐再不去送票了,送票的事交給了女人。女人每一次送票回來都捎一些話給老徐,使老徐看到希望的亮光。比如,劉書記說:老徐該解決了……

年數委實不少了。可事情呢,卻常常出現意外。有些領導,送著送著,人調走了,一切又得重新開始……終於有一日,馮書記把老徐叫去,親切地說:老徐,該解決了。組織上已經研究了。老同志了,就留在局裏吧……老徐自然說些感激的話。回家的路上,心裏像扇兒扇。…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pril 14, 2021 at 9:30pm — No Comments

李佩甫·人面桔(上)

那時老徐年輕,在市文教局幹事,很體面。老徐的女人在工廠上班,富態。老徐嫌女人胖,很想跟女人離婚,女人就是不離。於是老徐經常打女人,還罰女人下跪。女人很怕老徐,跪就跪,就是不離。有時,已到了下半夜了,鄰居們夜起,看見老徐屋裏燈亮著,探頭一看,老徐女人還在燈下跪著。鄰人就喊:“老徐,老徐,算了……”老徐醒了,從床上坐起,揉揉眼,沒好氣地說:“起來吧。”女人這才起來,洗洗,重給老徐睡。…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pril 13, 2021 at 9:30p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11)(完结)

在劉新看來,民族誌書寫的日常生活故事和普羅普分析的俄國神奇故事具有相似性:“在具體情境下它千奇百怪,同時它又千篇一律,多有重復,將經驗組合為文化形式的過程如出一轍”(Liu,2002:82)。他筆下的官員、小姐和商人並不特指三個社會群體,而是相當於普羅普所說的典型角色。在當下中國的轉型時期,官員、小姐和商人構成了B市商業故事中較為穩定的要素結構。這種對故事要素的刻畫建立在對大量故事的理解上,超出了任何一個個人故事的邊界,也超出了任何一個講述者所提供的信息;對要素之間關係的把握更帶入有關轉型時期政商關係與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知識,超越了講述者個人的當下經驗,融入了制度層面與歷史層面的思考。…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December 1, 2020 at 12:39a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9)

3.敘事行為效用

在敘事情境及敘事者效應中,講故事相當於結果,說者、聽眾與組織制度環境因素是原因。但講故事也有獨立的影響,在社會秩序、組織運行和政治動員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符號互動論認為,講故事相當於社會交往(social transactions)和角色互動,參與者共同完成了故事的講述。互動遵循著一定的規則,它們雖未被言明,卻維系著常識社會的運轉,講故事與日常生活相互構建。



例如,組織研究發現,部分組織任務需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才能達成。通過講故事,職員間交流工作經驗、界定角色責任、學習新技術、解決遇到的問題,講故事扮演著“非正式的培訓”的角色…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November 22, 2020 at 6:00p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8)

(二)作為行動的講故事

 

深入故事文本內部固然可以作出極為精致的結構化分析,但這種深度解碼也同時造成了它的困境。首先,這種路徑將每個故事都視為,一個獨立且具有完整性的意義系統,視點集中在系統的內部,因此生產這一意義系統的社會情境則被置於盲區。米什勒(Elliot Mishler)認為,拉波夫一派的研究沒有關注訪談情境在生產敘事中的作用,而是假定故事就在那里,只待發掘…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November 20, 2020 at 6:30p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7)

以筆者訪談的一位商人業主C的敘述為例。當他回憶自己的一次庭審經歷時說了這樣三句話:(1)當事人在陳述意見,法官不聽了,走了。(2)這在全世界的法官中都是罕見的。(3)大家都很憤怒。三句話中,只有第一句和第三句是敘事句,拿掉第二句不影響整個故事的走向,但調換第一句和第三句的位置則會改變故事的含義,形成另外一種因果關係:因為大家很憤怒,所以法官走了。

 …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November 20, 2020 at 6:00p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6)

李歐塔所言的這種盲點,實為科學表達方式背後的霸權。而故事之所以可以挑戰霸權,在於它隱含的道德意涵與會意空間。

 

首先,科學表達方式是對社會的一種相對扁平化描述,它將事件與人和他們所嵌入的情境分離開來以滿足形式要件,變相地壓縮了生活、經驗、意識或行動所蘊含的複雜意義(Mishler,1986;Bruner,1986)。這種分離和形式邏輯塑造了中立感與客觀感,但代價卻是隱藏知識生產的政治過程。



以統計報告為例,通過研究19世紀中期法國巴黎的工業數據,斯考特(Joan…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November 19, 2020 at 7:00p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5)

(三)敘事的內在因果性

在《社會學中的構型故事與因果性》中,赫希曼(Daniel Hirschman)及其同事,總結出社會學中因果關係的兩種類型:力向因果(forcing-cause)構型故事(formation stories)



第一種類型,假設存在預先定義好的對象(predefined object);和預先定義好的結果…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November 19, 2020 at 6:00p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3)

三、“敘事”的概念化:四個特質及其理論意涵

 

如上文所述,社會學的敘事研究受惠於語言學轉向、敘事轉向等思潮,吸納了文學、歷史學等學科在多個研究議題上的成果,而敘事的社會理論面向,也吸引著社會學家結合本學科傳統,作進一步的概念挖掘。筆者認為,這些概念化工作圍繞敘事的四個特質展開,分別是:敘事的普遍重要性、具體時間性、內在因果性與潛在反抗性。

 

(一)敘事的普遍重要性…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November 1, 2020 at 10:30a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2)

出於這兩方面的考慮,本文在梳理中西方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敘事研究涉及的關鍵概念,歸納出敘事社會學主要的研究進路,並結合相關研究主題,剖析其在研究方法上的特點。最後,本文嘗試在中國故事這一語境下,指出整合多元研究進路的必要性,並對整合的可能性與方向進行展望。 

 

二、從邊緣到中心

 

盡管自亞里士多德起,故事就已經成為一個議題,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敘事研究並無合法性可言。1935年貝恩…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30, 2020 at 1:30p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1)

原題〈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兼談如何講述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社會學系

(原文載於《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2期)

摘…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30, 2020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李思屈:符號經濟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邏輯(6)

物質產品的價值越用越少, 蘋果被吃一點就少一點, 明顯是對物質財富的耗費; 但就一部小說而言, 則越讀越有內容, 其精神性價值一般會隨著消費次數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一部藝術品從來就沒有被消費過, 其精神價值就是沈睡的, 其符號的價值就是零。





一部小說或電影一旦被消費, 其文字符號或影像符號,就開始發揮作用: 符號啟動消費者的思維, 激活其情感和想像, 形成鮮明生動的人物、故事和情節, 在自己的頭腦中再造一個生動的藝術世界, 同時得到思想的啟迪和藝術的享受, 這就在實現文化產品的精神價值的同時,使其增加了內容和價值。



之所以會增加, 是因為消費者的二度生產受制於其各自不同性格、人生閱歷、藝術修養和思想背景。可見, 眾多的消費行為, 實際上是符號產品實現精神價值的必要條件。文化消費為文化產品的價值實現作出了貢獻, 觀賞為符號的精神增值提供了動力。



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多, 被消費的文化產品價值也就隨之增大。電視產品的市場價格以收視率來衡量,…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29, 2020 at 3:00am — No Comments

李思屈:符號經濟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邏輯(5)

四、文化產業“暴利”的兩大秘密和精神符號學開拓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符號的生產, 其“暴利”的秘密也在於符號, 具體來說有兩個方面:



一是其符號承載的精神價值, 給承載的物質形態,帶來的高倍率文化附加值;

二是符號高效力、低成本的復制。





這兩個方面構成了文化產業,區別於其它產業的重要特征。目前學術界在描述文化產業本質特征時, 卻經常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當成文化產業區別於其它產業的特征, 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恰恰掩蓋了文化產業的獨特性。



一個正常的社會, 任何產業門類都必須奉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的原則, 任何企業都必須在賺取利潤的時候堅守社會責任, 而無論其是生產的文化產品, 還是生產的物質產品。

文化產業是符號產業,…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28, 2020 at 1:00am — No Comments

李思屈:符號經濟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邏輯(4)

因精神價值被激活而產生的7—20倍附加值, 就是玫瑰花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所應有的符號價值。這種以精神價值是否激活,作為判斷企業經營屬性的標準, 可以形象地稱為“玫瑰圈”: 在圈子里的, 就是經營上進入了文化創意領域, 就能獲得超額的文化附加值; 沒有在圈子里的, 不管妳是否出售符號產品, 在經營性質上, 仍然只是一般的產業, 與物質商品的出售並無不同。

我們可以用這個“玫瑰圈”來分析“國旗問題”。國旗是一種符號, 那麼一家生產國旗的制作加工廠是文化產業麼? 因為國旗廠家的經營僅僅限於加工制作, 並未激活國旗的精神價值, 未賺取任何文化附加值, 因此居於“玫瑰圈”外面, 在經營層面上只是普通的紡織加工業, 因此不屬於文化產業。…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26,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周憲: 審美現代性與日常生活批判(7)

總結以上幾種基本的審美現代性理論, 我們不難看出現代性自身的矛盾, 以及審美現代性的基本功能和傾向性。



前引韋伯關於藝術反對工具理性和實踐理性的救贖作用的經典陳述, 道出了為什麽現代主義藝術要和資本主義社會日常生活相對抗的真諦。否定日常生活及其意識形態, 就是否定工具理性的暴力和壓制; 顛覆日常經驗而提供新鮮的審美經驗, 就是打破常識和常規的習慣勢力和無意識, 以變革的眼光來透視這個世界; 拒絕模仿日常生活形象和事物, 就是拒絕與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認同, 為主體的精神和幻想留有一個理想王國和烏托邦。





如果沒有這種審美的現代性與啟蒙的現代性的抗衡和制約, 我們很難想像在現代化進程中,會出現反思工具理性的局限性和現代化的負面影響的文化運動。關於這一點, 鮑曼的看法值得注意。他認為,



“後現代並不意味著現代性的某種終結, 拒絕現代性的疑惑。後現代性不過是現代精神在遠處密切地和清醒地注視它自身, 注視它的狀況和過去的勞作,…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26, 2020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李思屈:符號經濟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邏輯(3)

現代符號學誕生於,對人類“心靈的永恒結構”的探求, 始於建構具有嚴密邏輯的“人的物理學”的初衷。“精神符號學是研究人類精神運動,和意義生成的學科, 側重於符號的精神價值性內容及邏輯。



精神符號既區別於索緒爾二元論為基礎的符號學, 區別於探討具體符號文化內涵的文化符號論, 也區別於皮爾斯作為廣義邏輯學的符號學, 它重點關注的是人類精神現象中的符號過程。”



對應於人們的符號需求, 我們可以區分為兩個不同的大類, 一是功利需求, 二是精神需求。前者追求功利性目的, 其符號只是功利行為的代碼, 只是因為符號的應用而與物質經濟現象保持一定距離, 而其本質與物質經濟並無不同。後者追求符號的精神價值, 它之所以與物質打交道, 只是因為精神需要獲得一定的物質形態作為精神的載體。

人類精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26, 2020 at 1:00am — No Comments

李思屈:符號經濟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邏輯(2)

二、符號經濟:從廣義符號經濟到精神符號學

經濟學家所謂的符號經濟, 一般是指以符號為基礎的經濟活動。在人類歷史上, 迄今為止最為普及的符號體系是貨幣和證券。德魯克把人類的整個經濟活動分為符號經濟 (symbol economy) 與實體經濟 (real economy) 兩大部分。

其中符號經濟是指貨幣和信用, 實體經濟則是指貨物、工作和勞務。[4]符號經濟的最初發展是基地實體經濟, 並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在現代經濟中, 符號經濟產生異化, 逐步偏離實體經濟, 產生了一系列負面作用,…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24, 2020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