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u Empatbelas's Blog – August 2018 Archive (6)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6)

 《老鷹,再見》的題名,其實突顯再「見」老鷹、再「見」故鄉的姿態。伊苞於文本中所透露的記憶,除了成長歷程的事件,多來自於巫師的話語。巫師的叮嚀,包括神話傳說的講述,以及靈性傳統的關照,都來自於原住民族對「第一自然」的感知,然而,描述傳統文化的傾向,並非是英美學界「原始主義」13 學說所能詮釋。筆者認為,將原住民族對第一自然的感知,與伊苞的懷鄉歷程互為參照,可發現兩個向度之下交會的特殊性。台灣原住民的作家作品,由於弱勢族群的「特質」,讓作品中的個人記憶,與族群記憶的「黃昏」14意象互為滲透。依附「黃昏」情境的描繪,牽涉記憶政治(Politics of memory)…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8:58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5)

 當巫師對著伊苞的腦袋呼喊著:「裡面的人,醒起來,醒起來。」就像是呼喊那個曾經在酒吧迷失、麻痺自我的她,清醒面對最真實的自己。當伊苞因著奇妙的機緣來到藏西,觸目所及,「眼前彷彿是一面大鏡子,它們逼我面對自己隱藏在心中的秘密」,西藏的神話、藏族對轉山的崇敬,逼使伊苞誠實地檢視自己對部落的「夢」。當她在藏西看見轉山的人群,看著那站立又伏地長拜的身影, 藏人一輩子的願望,就是完成轉山的儀式,為自己與他人祈福,面對艱困的環境, 老弱婦孺,未曾停歇腳步,種種相遇,讓伊苞反問自己:「如果大武山的祖靈還在,如果巫師還在,如果沒有殖民,如果有堅持,我是不是也是大武山的朝聖者。」(p.159)從開始的出走,到這番話語的反思,伊苞感受到的鄉愁,不僅是「夢」的澄清,更促使她思考一種身體立行的實踐。大武山在此,是人性的思維。 …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8:54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4)

文化詩學的思辨歷程中,對於過去的建構,應自覺於現今的權力和統治結 構,絕不可能超然,不可能客觀地復原過去,而是從現在的視野形構過去。因此,

「現在」、「當下」的時空情境,對於解釋過去的「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老鷹,再見》排灣族傳統如何被建構?伊苞以回憶這些口述故事的方式,重建了一個青山部落的原鄉概念,在其中,言說與書寫共構、記憶與現實共舞、傳統與再生並行,而口述傳統與記憶,在文本書寫、現實世界中有所轉化、運用,成為伊苞懷念原鄉的依據,另一方面,從文化詩學的關照,觀察《老鷹,再見》所包含的鄉愁思維,亦為筆者重新思考文本中口傳故事的意義。

 …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8:51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3)

身份的思索,來自於身份認同的追溯,唯有澄清身份認同的問題,鄉愁論述才得以開展。「離散」(diaspora)與「放逐」(exile)是鄉愁建構的部份元素,台灣原住民族鄉愁的情境,不全然放在離散與放逐的脈絡中,但藉助這兩者的思辨歷程,讓「地方與精神歸宿」、「懷舊之情」成為觀察原住民族鄉愁的視角。



無論是離散在各地族人共同想像的實體,或是對過往的懷念,均指涉了社群(community) 和地方之間的關係,地方意象與地域意義並非自然天成,乃是建構在地域之上的複雜社會中。



Edward Relph 表示在特定地方的共同經驗裡,經常會有一種構成
「我們地方上的根」的緊密依附,這種熟悉感表現在對「特定地方」的關懷感受。面對現代化的浪潮,原住民族紛紛到城市謀生,高唱「台北不是我的家」之際,…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7:45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2)

然而,當口頭敘述的內容,以書寫形式展現時;當口傳的情境,置身於文壇以及閱讀市場中,神話便在口述、文字書寫的雙重運作下,形構了不同層次的面貌。如何書寫文本和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對台灣原住民作家而言,更是一體兩面的挑戰。當代台灣原住民族以書寫、影像、藝術創作,逐漸回答了「我是誰」這個問題,然而,「要回答哪一個名字?」亦或是「要以什麼樣的形式回答?」這些觀察,對創作者、讀者、評論者來說都會是一個有趣的思考點。



眾多名字的背後,帶出了紛紜的應答系譜,選擇哪一種姿態書寫與表現,不僅反映內在的文化思想、個人情境、接受層次等面向,更突顯了一種「對外關係」的思考,因此, 筆者認為,作品中口傳神話的敘寫與詮釋,不僅是回歸文化,亦為原住民作家處理「對外關係」的途徑之一。…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7:40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1)

摘要:對原住民族群而言,口傳不但是一種敘述樣態,更是文化傳承的具體實踐。從口述到書寫,媒介與時空的移轉,台灣原住民作家行文之際,在內容以及敘事模式上,既援引口傳文化的豐富資源,一方面也轉化了故事的內在情境,形成言說與書寫共構、記憶與現實共舞、傳統與再生並行的文化詩學,與懷鄉思維密切相關。然而,原本在部落中說故事的情境,在書寫文本中有所轉化,當聽故事的對象擴及其他族群,說故事的意圖幾經轉折,口傳紀錄於是附加了文化翻譯的思考,產生文化流動的特質與痕跡。本文以排灣族女性作家達德拉凡‧伊苞《老鷹, 再見》為例,觀察文本中口述傳統的再現,如何形構排灣族多層次的文化詩學, 並開啟了文化翻譯的相關討論。而此視角,除了立基於原住民文學美學的關懷, 亦是對「傳統」的界定與流變作一番思考。





The Storyteller: The Poetic and Cultural…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7:31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