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i Lan Fa's Blog (244)

約翰尼斯·施密特:中國在東南亞的軟實力外交(下)

由於采取了一系列早期的具體行動,中國占據了上風。在地緣經濟視角下,2002年11月《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成為創立包括18億人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的起點。在上述協議下,到2010年,中國和原有的東盟10國成員將在大多數基本產品上實行零關稅。2015年,中國和柬埔寨、老撾、緬甸以及越南也將實行零關稅。

在地緣政治視角下,中國同樣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動。中國這些過於自信和有時不一致的政策明顯反映了一種願望,即緩和東盟一些國家把中國當作最嚴重的國家安全威脅的認知,並因此與東盟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鞏固與整個東盟之間的聯系,尤其是同越南和菲律賓之間的石油聯合的協議,也被視為中國預防一種可能以美國為主導的遏制的努力之一。這證明地緣政治考慮對成立亞洲貨幣基金和/或東亞共同體等地緣經濟問題具有重要的影響。…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February 11, 2017 at 10:33am — No Comments

約翰尼斯·施密特:中國在東南亞的軟實力外交(上)

丹麥《哥本哈根亞洲研究學刊》雜志2008年第1期刊登了丹麥學者約翰尼斯·施密特《中國在東南亞的軟實力外交》一文。作者從政治、經濟和文化視角出發,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在東南亞的軟實力外交的戰略決策與利益,指出了中國對東南亞外交的進步,同時也闡述了中國所面臨的一些制約。作者站在西方視角分析中國外交事務,其觀點有片面之處,但其問題意識與建議仍有可借鑒之處。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不論是在地區範圍內還是在全球範圍內,中國都正在迅速地上升為一個新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大國。中國正運用“軟實力”藥方去培育“與諸多發展中國家的聯盟關系,以鞏固其在WTO中的位置、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肌肉以及擔當美國權力的平衡者”。中國領導人試圖增強其吸引和說服世界社會、地區組織和單個國家遵循中國利益的能力。…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February 7, 2017 at 10:01am — No Comments

趙可金:中國轉向東南亞

2013年6月與美國總統奧巴馬進行中美峰會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即"新型大國關系"。大家都認為習近平主席指的是中美關系,但中國領導層所設想的可能也包含與其他國家的關系,而這些國家對於中國來說甚至可能更為重要。

 在中美峰會之後,習近平主席與李克強總理的外事出訪活動都顯示出,中國外交政策新紀元的工作重點將會是處理與新興國家以及鄰國的關系,尤其是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其中印度尼西亞更將成為中國施展對東南亞新政策的中心舞台。

 中國領導人的表述也證實了中國政府希望加強與東南亞鄰國的關系。在中美峰會之後不久,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世界和平論壇上發表了講話。在這場高級別的國際安全會議上,他證實了中國將"繼續把周邊作為外交優先發展方向",目標為塑造"一個更加和平、穩定、繁榮的周邊環境。"…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February 6, 2017 at 9:49am — No Comments

張文傑:中國傳統文化與湯因比的歷史哲學 (6)

五、湯因比的二重性歷史觀與儒家思想…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February 4, 2017 at 9:29am — No Comments

張文傑:中國傳統文化與湯因比的歷史哲學 (5)

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春秋末期,舊貴族統治已在沒落,新興的平民階層正在興起,處在這種矛盾的社會發展時期,孔子的思想自然會采取一種折衷調合的態度。在這一點上,湯因比對孔子的評價可以說是正確的,它符合當時的實際。…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February 2, 2017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文傑:中國傳統文化與湯因比的歷史哲學 (4)

在中國的哲學中講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而人居中央。人雖居天地之間,但人不但不能主宰天地,反而受其支配。所謂的天就是氣候,而所謂的地就是地理環境。但在湯因比看來,文明的誕生不是因其適宜地理環境而產生,而是人對地理和氣候的不適宜所進行的挑戰的應戰的成功而產生。因此,湯因比認為文明的主要動力在人,而不在環境。土地雖為歷史的搖籃,但創造歷史的主體是人而不是土地環境。環境乃是人創造歷史的根據。…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31, 2017 at 8:12pm — No Comments

張文傑:中國傳統文化與湯因比的歷史哲學 (3)

從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的過渡是如何完成的呢?湯因比認為,文明的誕生既不是“環境”,也不是“種族”決定的,而是“挑戰與應戰”的結果。當然挑戰與應戰有一個適度的問題,壓力、刺激不能太弱、也不能太強。太弱則人類生命的潛力不易煥發;太強會使人類的生命力全部都消耗在應付環境上,而無力進行創造;只有適中的挑戰,才能激發文明的生命力,人們才能進行創造性的應戰。因此這裏就需要有一個法則:那就是要有一個中間點,只有在這個點上,挑戰才能發揮最大的刺激力,這個中間點就在強度不足和強度過分之間。挑戰的嚴重性不足,反應的程度也就比較少,甚或在挑戰的對象上不能引起應戰;那麽是不是挑戰的嚴重性越強成功的程度也就越高呢?其實在超過了中間點之後,挑戰的嚴重性越增加,反應反而是減少了,也可能由於挑戰的力量過於強大而使挑戰的對象喪膽。因此挑戰必須適中。湯因比在這裏所說的適中,其實就是中國儒家哲學所講的“中庸”。…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31, 2017 at 1:47pm — No Comments

張文傑:中國傳統文化與湯因比的歷史哲學 (2)

 二、中國的陰陽學說是湯因比“文明起源、生長”學說的基礎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者,陰陽也。宇宙萬物的變化均由陰陽二氣的動靜交替而使之。“陰”、“陽”之道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生生之謂易”,“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萬物無不處在不斷地陰陽交替變化之中。變是陰陽二氣的動與靜交替所使然,也就是說天下萬物均從“道”和陰陽變化而來。靜為陰,動為陽;靜極而動,動極覆靜。由靜而動,由動而靜,陰變陽,陽變陰;動靜陰陽變化無窮,從而萬物生息不斷。宋代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中有雲:“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覆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靜為陰,動為陽,動靜又不是絕對的,動到了極點就靜,靜到了極點覆動,動靜為陰陽,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湯因比的歷史哲學正是吸收了中國的陰陽學說這一思想,並將之用以解釋他關於文明的理論。…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29, 2017 at 5:34pm — No Comments

張文傑:中國傳統文化與湯因比的歷史哲學 (1)

阿諾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是當代西方“思辨歷史哲學”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湯因比1889年4月14日生於英國倫敦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湯因比於1975年10月22日病逝,終年八十六歲。

 湯因比曾經說過,他之所以成為歷史學家而不是哲學家或物理學家,主要是由於他母親的緣故,因為他的母親就是一位歷史學家。湯因比畢業於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在大學時期他接受的幾乎全部是希臘羅馬的古典作品的教育,他曾經用十二年的時間學習希臘文,用十五年的時間學習拉丁文。在湯因比看來希臘古典作品的教育對一位想成為歷史學家的人來說是一種“無價之寶”。正因為如此,每當他進行歷史研究時,總是把他所研究的領域與希臘羅馬和西方基督教文明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產生了他的比較歷史研究法。…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25, 2017 at 1:25pm — No Comments

徐小躍:中國傳統文化與人生(下)

佛家思維,我用“出世”、“空無”、 “非現實”七個字來概括。佛家講所謂非現實,就是說人在這個紅塵世界,由於諸多汙染,使其固有的本性不能呈現,而產生種種執著幻想、諸多痛苦煩惱。所以佛教認為要把它解脫了,要把它超越了,要把它洗凈了,這樣就能離苦得樂,這是佛陀的本懷。因此我們說,佛教之教義,就其本質而言是積極的。

 也就是說,儒、道、佛三家,有不同的功能。用北宋一位皇帝的話講,儒家是治國(事)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

 對於中國古代的這三家思想,南懷謹先生也曾經作過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儒道佛三家,分別開不同的店,儒家開的是糧食店,解決人的精神饑餓問題;道家開的是藥店,治療心靈疾病;而佛家開的是百貨商店,商品琳瑯滿目,有錢沒錢都可以進去逛逛。總而言之,儒、道、佛三家都是我們人生所必需的。…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22, 2017 at 8:42pm — No Comments

徐小躍:中國傳統文化與人生(上)

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一個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擔當起多少的責任,心胸能容納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擔當的東西就越多。叫厚德載物,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

 今天我所談的文化是狹義的,即哲學和宗教所研究的文化。文化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是思想,而思想包含著兩個方面,一個叫價值取向,一個叫思維方式。我們談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就要看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是什麽。…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22, 2017 at 8:41pm — No Comments

張武升:沖破創新人才培養的“壁壘”(下)

綜合各種研究,常用的創新技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1. 頭腦風暴法,由美國著名企業家、創造教育家奧斯本提出。主要內容是通過集體進行自由聯想,集思廣益,從而得到創新與突破。使用這一技法的基本要求是:禁止批評,目的在於創造一種自由、輕松、融洽、活躍的氣氛,消除每個參與者的心理壓力,以保證其思維得以充分地擴散;自由奔放,即追求設想的自由奔放,充分發揮想象力和聯想力,提出的設想越多越廣越罕見越好;由數量求質量,即通過想出最多數量的設想,從中發現最具創新性的設想,以求突破與創新。

 2. “5W2H”法,由美國陸軍首創。“5W”分別是英語 5 個詞的開頭字母,即為什麽(why)、做什麽(what)、何 人 (who)、何 時 (when)、何 處 (where);“2H”分別是英語兩個詞的開頭字母,即怎麽樣(how)和多少(how much)。通過…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18, 2017 at 9:03am — No Comments

張武升:沖破創新人才培養的“壁壘” (中)

 評價創新人才,不能只局限於創新思維的評價

 在現實的教育中,常常有人把創新人才窄化為有創新思維的人;在一些教師那裏,也常把培養創新人才等同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是一種片面性。實際上,創新人才僅有創新思維是不夠的,還要有創新意識、創新個性、創新品德、創新美感、創新技能等。這提醒我們,在改革評價體系時,

 必須考慮到如何對後面幾項指標進行科學評價:

 一、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指學生對創新活動的一種理性覺識,它反映了學生對創新的認識水平和自覺、主動水平。創新意識可以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學生對創新的認知,包括對創新的意義、性質等的認知。有了正確的認知,創新意識就有了基礎。第二個層面是學生在認知基礎上…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16, 2017 at 8:04pm — No Comments

張武升:沖破創新人才培養的“壁壘”(上)

———— 以創新的評價體系引導創新人才的創生

培養創新人才,不能不提及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完善。

大體說來,評價體系主要包括日常的教育教學評價和升學評價兩個方面,對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導向作用:培養跟著評價走。實際上,現實的人才培養是被動地被評價牽著走的。評價的這種導向作用並不是消極的、負面的,關鍵在於評價及其體系的性質。科學的評價體系給人才培養以正確的導向;關註創新的評價體系則把人才培養引向重視創新人才的方向。…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15, 2017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李君如:處理好“創新文化”的四個關系

我們今天特別需要形成一種創新文化。前不久,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在一些重要會議上多次提出互聯網創新問題。有關媒體來采訪我,希望就互聯網創新談些看法。我發表了一點意見,說:毋庸置疑,互聯網和互聯網創新非常重要。創新應該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所謂“創新文化”,就是要讓創新成為我們的一種文化氛圍,一種文化習俗,一種評價標準。與此同時,我說到,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講,要形成這樣一種創新文化,就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是創新和務實的關系。中國人是很務實的,我們這個民族是很務實的,當然我們也有一些教條主義錯誤的,但畢竟不是主流,主流是務實的。實事求是是我們好的傳統。創新和務實本來在本質上不是對立的,務實是創新,創新是更好地務實,這兩個精神應該是統一的。但是,在務實的情況下,會因為務實而忽略超前發展的思路。務實有它的兩重性,有利於創新的務實,有時候也會忽略超前發展的思路,所以創新只有成為一種文化才能與務實更好地統一起來。…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14, 2017 at 8:07am — No Comments

杜君立:從傳統中尋找現代(下)

關於宋代中國的近代化和現代化特征,很多歷史學家和研究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認可。黃仁宇也說,宋代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貨幣之流通,較前普及。火藥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鐘,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只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於宋代出現”。如果將蒸汽機看作一場革命的話,那麽火藥和火器何嘗不是一場革命呢?世界著名的兵器史學家奧康奈爾坦言,“火器在中國的發展,開始於一場以工業革命的萌芽為主要特征的經濟騰飛。”



讓當代中國人民族自豪感大增的“四大發明”中,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基本都興起於宋朝時期。偉大的馬克思稱其為“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換句話說,四大發明簡直就是“資本主義之母”。因此有“宋朝資本主義”(汪暉語)之說。…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5, 2017 at 9:00am — No Comments

杜君立:從傳統中尋找現代(下)

關於宋代中國的近代化和現代化特征,很多歷史學家和研究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認可。黃仁宇也說,宋代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貨幣之流通,較前普及。火藥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鐘,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只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於宋代出現”。如果將蒸汽機看作一場革命的話,那麽火藥和火器何嘗不是一場革命呢?世界著名的兵器史學家奧康奈爾坦言,“火器在中國的發展,開始於一場以工業革命的萌芽為主要特征的經濟騰飛。”



讓當代中國人民族自豪感大增的“四大發明”中,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基本都興起於宋朝時期。偉大的馬克思稱其為“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換句話說,四大發明簡直就是“資本主義之母”。因此有“宋朝資本主義”(汪暉語)之說。…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4, 2017 at 4:23pm — No Comments

杜君立:從傳統中尋找現代(上)

——評吳鉤的“宋朝三部曲”

世界著名的暢銷書作家凱文·凱利在《失控》結尾有一個神奇的斷言,他說:歷史上每一次進步,都會將從前高深的技術和專家“貶值”為大路貨,特別是寫作。今天的信息技術發展如此迅速,各種在線博物館、古今中外的書籍都變得觸手可及,這讓那些窮經皓首的傳統歷史學家突然要面對無數業余歷史愛好者的“包圍”,“專業”與“業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甚至有些“業余”絲毫不遜色於所謂的“專業”,即使從“學術”角度來審視。



在當下這場業余歷史寫作浪潮中,吳鉤便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3, 2017 at 1:07pm — No Comments

伍嘉瑩·反思「傳統」定義

很多人說要認識傳統文化,學習前人的智慧。然而,傳統是什麼?你的傳統又是否等於我的傳統?身兼藝術家、策展人和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及項目統籌的潘蔚然因為找不到答案,於是籌劃了一個以傳統為主題的展覽,引領一眾藝術家互相討論。

所謂的「傳統」,其實沒有一個金科玉律的定義,潘蔚然(2a,左)說她思索了這個題目良久,也得不到一個完整的答案。「傳統不是固定的,這是很多人的決定,絕不是一個人可以影響的。」所以這次展覽她邀請了6位藝術家參展,包括朱興華、何倩彤、李傑、呂振光、石家豪和曾翠薇,他們運用不同的媒介來表達自己和傳統的關係。…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December 28, 2016 at 10:35pm — No Comments

汪涵《有味》油紙傘 6

涵舍故事

雲氏遮雨蓋|說起傘,相傳是由古代著名木工師傅魯班之妻雲氏發明的。

在春秋末年,魯班常在野外作業,遇上瓢潑大雨,來不及躲閃,渾身立刻就被淋濕。魯班的妻子雲氏看見魯班在外面這樣辛苦努力地工作,卻被雨水淋得臟兮兮,感到十分煩惱和心疼,於是她決定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為魯班解憂。

“魚找魚,蝦找蝦”,魯班老婆的手工當然也是頂呱呱。她首先想到把拾來的竹子劈成一根根的細條,然後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像“亭子”一樣的形狀,收攏的時候如一根棍子,張開像一個蓋子。隨時可以攜帶,十分方便,下雨了一撐,就不用擔心被雨淋濕了。…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December 28, 2016 at 9:24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