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 庫's Blog (328)

利奧塔︱後現代之狀況(下)

利奧塔的後現代主義政治學是一種異教主義(paganism)。利奧塔用“異教主義”來表達一種反正統、反權威、反特權的思想。異教主義反對以主體和理性爲基礎的人類中心主義,也反對以西方思想看待一切的西方中心主義,承認異端的合法性,在真理和價值問題上採取對所有主張一律平等的民主主義。人們可以在任何問題上做出自由的判斷,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這些判斷是否正確。…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4,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利奧塔︱後現代之狀況(中)

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目標之一是消解主體。17世紀以前,基督教是最高權威,評價一切的標準是上帝制定的,而不是人制定的,從而它們是“客觀的”。17世紀之後,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其位置被人所代替,標準是作爲主體的人所選擇的,從而也變成主觀的。用康德的話説,人爲自然界立法。後現代主義消滅掉主體之後,任何標準都沒有了,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由此必然陷入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是一種關於真理(理論)的相對主義,無政府主義是一種關於價值(實踐)的相對主義。相對主義可以不要標準,但沒有辦法做到不要規則。於是這種沒有標準的規則就變成了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而語言遊戲的規則是約定的。…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2,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利奧塔︱後現代之狀況(上)

在人們通常所稱的衆多後現代主義理論家中,法國哲學家利奧塔不僅比任何其他理論家都更爲頻繁地使用了“後現代”這個詞,而且他比任何其他理論家都更爲明確地突出了“現代”與“後現代”的對立,並積極倡導“後現代”的思想趨向。

利奧塔1979年發表了《後現代狀況》一書,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現代和後現代的持續辯論。在這本著作以及其他著述中,利奧塔對現代的基礎主義、普遍主義和本質主義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把啟蒙時代以來各種總體的理論斥責爲“恐怖主義的”,熱情宣揚“異教主義”的多元性、差別性和悖謬性,並且將這種異教主義從哲學擴展到政治學、倫理學和美學。



一 現代性批判…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7,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斯蒂格勒 | 夢的器官學與原電影(下)

然後到了我們所知的電影院裡,以及電影屏幕上,這是20世紀的典型現象。

我們要留意岩洞的電影以及暗房已經出現在柏拉圖的《理想國》的第七卷裡——被當作一種夢搬上舞台:這種夢是生活在洞穴中——即在藥中——的生命的謊言。…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斯蒂格勒 | 夢的器官學與原電影(中)

這種新的注意力形式很明顯地戲劇化,以及強度化了兩種重復的差異(如德勒茲在《差異和重復》中所説的),刻版類型的預存重復以及使物件越趨貧乏,因爲每次重復它都只會産生更貧乏的形象,而最後就消失了,而在另一種形式的重復當中,物件每次都産生了新的形象,它強化以及深化了它的差異。同樣的,電影是一種生活的新的體驗,它在一八九五年開始。一八七七以及一八九五正是夢的能力的器官學歷史中兩個重要的轉拆點。在刻版類形以及創傷類型之間,是心理個體的第二持存以及預存汰選第一持存和預存的遊戲,這個遊戲由第三持存作爲反復的器官學條件所複因決定(surdéterminé)。在其中,一種第三持存構成了過度性的物件,如溫尼格特(Donald Winnicott)所説的,也就是形成了嬰兒的心理器官的第一持存以及預存,通過過度性物件,與他母親的持存以及預存連結在一起。…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30, 2023 at 2:30pm — No Comments

斯蒂格勒 | 夢的器官學與原電影(上)



在《電影時間》裡,我提到我們必須好像德里達談原書冩(archi-écriture)一樣來談論原電影。我將會提出今天夢是這種原電影的基本形式﹣也是如此,這部電影《夢的組織》[1]是可能的,它所指的也是必要的。…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27,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一只于·重讀利奥達的《後現代狀態》

在《後現代狀態》中,利奧塔指出,雖然“科學知識”自近代以來確定其處於知識領域的霸權地位,將不符合其旨趣與範式的各類“知識”指斥爲“一種由公論、習俗、權威、成見、無知、空想等構成的思想狀態:野蠻、原始、不發達、落後、異化。” (97頁)



但這樣一種氣勢凌人的表象掩飾不住其本質:“科學知識是一種話語”(11頁),作爲“話語”的“科學知識”首先是一種特定的指示性陳述,遵循着真理標準,與各類知識遵循着不同標準(如效率標準、正義的標準、美的標準等)的諸多形式的陳述(如評價性陳述、規定性陳述……等)一起參與到構建社會關係的“語言遊戲”之中。…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27,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新文科(下)

建設

2021年3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1〕10號),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要求,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經研究,教育部決定開展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立項工作。



根據新文科建設的目標任務,教育部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設新文科建設發展理念、專業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點領域分類推進、師資隊伍建設、特色質量文化建設研究與實踐6個選題領域、22個選題方向。項目建設週期一般爲3年。推薦單位爲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專家庫推薦專家,專家須對新文科建設有突出研究成果或豐富實踐經驗,高校專家或行業部門專家均可。…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1, 2023 at 1:00pm — No Comments

新文科(上)

新文科,基於現有傳統文科的基礎進行學科中各專業課程重組,形成文理交叉,即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諸如此類的課程中,爲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達到知識擴展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1]

新文科是美國希拉姆學院爲了將新技術與老文科相結合而提出的概念,但該概念在美國文科的專業品質與水平上並未佔先。 [6]

 

概念…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ne 29,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5)

(二)思考之「相互性」與公民哲學

接著介紹包括體現(Embodied)、嵌合(Embedded)、擴展(Extended)和引動(Enacted)等的「4E 觀點」。Andy Clark(1957-)在其著作 Surfing Uncertainty: Prediction, Action, and the Embodied Mind…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y 1, 2023 at 1:00pm — No Comments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4)

(三)詩思流動與文學表現

設若文學展現的,是流動不居,前後未必一致的「思」與「我」,那麼是否也有一種流動的「表現」形式,可呈現思維及感覺的變幻特質?鄭教授以卡爾維諾(1923-1985)於《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引述達文西手稿為例,討論關於書寫者不斷和文字搏鬥、反覆斟酌的歷程。達文西(1452-1519)意圖描寫深海生物的骨骸化石,他反覆修改,每次強調重點都稍有差異。第一段出現「烏黑而剛硬的背脊」,即是達文西對眼前「物」的描述,他先將此物放回大海中「出沒」,讓牠回到「生」之狀態。第二段手稿則讓生物在海中攪起漩渦,以再現其活動。最後版本裡,達文西用「犁耕海水」意象連結海洋和土地。設此巧喻,將烏黑剛硬背脊在海水中翻攪、壓服等動作的力與美傳達,更暗指海水如土地般深厚廣大。…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2,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3)

梁教授演講先從學術史、科學史演進為背景,一步步談論人類如何逐步認知自己的內在宇宙、情緒研究和心理研究又如何和腦科學發展相互連結、心理學與文學又可如何整合、激盪彼此跨科際的知識視野,以便進行閱讀分析。梁教授以其廣博學養穿越古今中西,其所拋出議題也觸發在座學者的討論興趣。

 

二、鄭毓瑜教授分享

(一)「詩」從何而來?

鄭教授首先拋出文學研究者最想向心理學、腦科學學者提出的疑問與期待…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1,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2)

意念所引發的情緒反應可以師大陳學志教授團隊曾進行的幽默笑話研究為例,研究團隊觀測幽默笑話與腦部活動關聯後發現,幽默笑話引發的愉悅、好笑感覺,會活化腦內左側腹內前額葉(vmPFC)和兩側的杏仁核(amygdala),以及海馬旁迴(para-hippocampal gyri),甚至涉及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等區域,這些部位和其他學者觀測到的「社會腦」區域相近,這符合了達爾文(1809-1882)所謂情緒的生存適應功能在於促進社會溝通。就文藝研究而言,我們對於詩詞歌賦如何反映人類的憂傷、痛苦、恐懼或平撫傷痛,讓讀者產生共鳴,一樣感到好奇。作者與讀者的腦部如何透過文字進行心靈與情緒的互動,是個值得研究的好題目。科技部人文司所轄的三部MRI 儀器,已經發展出並聯同步掃描的技術,用於探討創作與欣賞的腦部如何達成共鳴交感,將會有良好的發揮。

 …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1,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1)

時 間:109 年 6 月 20 日(六)14:00-16:30



座談方式:線上直播




主 講 人:



梁庚辰(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鄭毓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鄧育仁(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主 持 人: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記 錄:邱怡瑄(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31,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7)

4.除了再現,德勒茲還拒絕能指或所指的首要地位

這種拒絕相當於拒絕拉康最基本的直覺,他堅持「語言是無意識的唯一材料」,即「是創造事物世界的語言世界,這些事物最初通過賦予它們的本質以具體的存在,在所有事物的形成過程中共同運行。「[34]正如齊澤克和祖潘基奇反復指出的那樣,拉康的實在並不是一種意義之外的形式,某種「硬內核」,這種表述只能歪曲事實。實在本身就是一個表征和所指的維度。「實在不是表象之外或超越表象的東西,」祖潘基奇繼續說,「而是表象的裂縫,」[35]是構成不完整性的維度。…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17,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6)

3.德勒茲與他者、主體和主體間性,拒絕表現的過程

德勒茲在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之後確認的自然主義「只承認現實的一個維度,一致性或創造的一個層面,一個單一的『機械性質』。「只有一種生產,實在的生產」(德勒茲和瓜塔里1972,32)。如果存在是創造的或不同的,如果欲望是立即產生的和肯定的,如果所有的現實都在一個相同的意義上,那麼表象只是阻礙我們對現實的直覺和參與。因此,對「長期表現錯誤」的無保留批評是德勒茲作品中的一個重要常量,也是他所有哲學祖先的共同點。…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13,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5)

德勒茲這樣做是對福柯所犯錯誤的翻版,福柯聲稱效忠拉康,因為他聲稱「表明[…]結構、語言本身的整個系統而不是主體是如何通過患者的話語和他的神經症症狀說話的,」因此,通過主體說話的只是一個沒有主體的匿名配置(一個陳述或一個言說的匿名配置):正如伯特蘭·奧格爾維(Bertrand Ogilvie)所指出的,這種解釋歸因於拉康「他所言說的另一處(the opposite of what he says)」,即有效地消除了主體,將其簡化為網絡中的一個導數節點。[25]

例如,德勒茲和拉康各自對受虐狂的主體的理解。拉康將「原始受虐狂」與嬰兒早熟和依賴的原始脆弱性聯系起來;受虐狂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人類主體在經歷痛苦的最早階段,發現「對死亡的預期」。[26]相反,就德勒茲而言,利奧波德·馮·薩謝爾·馬爾索(Leopold von…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12,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4)

2.這給我們帶來了第二個區別,關於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地位

拉康將「分析」的對象和方法,定位在人際關係的這一特定現實中。「[17] 心理分析的特殊關注點、媒介和環境是言語,而言語根據定義是一種跨主體的活動。語言與認識的需要和鬥爭緊密相連,一個主體與另一個主體的關係是這樣的:「語言先於某物的所指,而指示至某個主體」[18] 語言是一個誘惑、依賴、欺騙、侵略等問題,在這之前,它是一個信息或描述的問題。拉康的「我在/因為我與他人交談,我的「無意識」是由我與他人分享或競爭的語言構成的——「符號位於人類之外的事實正是無意識的概念。」[19]…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11,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3)

簡言之,德勒茲的總體努力假設,人類唯一獨特的努力是試驗和發明適當的方法,使自己生成非人性或超人。德勒茲不可能「生成-男人」。相反,成為一個人總是成為一個超人:生成動物,分子,不可察覺…「超越人性的界限,這就是哲學的意義和方向」(德勒茲1986,124-125)

相比之下,精神分析學以某種形式保留著與成為人類的特定約束和環境的組成聯系。盡管路易·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是一位反人道主義作家,但他在1964年發表的《弗洛伊德與拉康》(Freud and…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10,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2)

1.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差異,涉及質詢(enquiry)領域的限制性

正如我在其他地方試圖證明的那樣,德勒茲在伯格森和斯賓諾莎之後的主要努力是發展思維和行為方式,「將人從適合他的層面或層次上解放出來,使他成為一個創造者,足以適應整個創造運動。」[5]德勒茲本體論將存在等同於創造性,或者等同於創造性的區別——存在就是創造,或者存在就是差異。…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8,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