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 布達米亞's Blog – September 2020 Archive (10)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8)

類似地,《改變平臺:跨國課程探究的生成性遊戲》(Gough,2007),也是受勒媿恩(2004)相關科幻小說集《改變平臺》(Changing Planes)的影響。勒媿恩的雙關語(“Planes”既指飛機,也指實體的平臺)。它使我更好地理解了德勒茲和迦塔里的觀點,即科學知識探究的模式需要能夠解釋他們的運作所依靠的固有的平臺——— 即由探究產生的概念而預設出來的前概念領域。…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6:22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7)

我回想起德勒茲和迦塔里(1987)在回憶撰寫《千座高原》中所說———“我們看到連綿的線條從這座高原離開,又繼續向另一座高原延伸,就如螞蟻的縱隊”(P.22)— — 在Patricia O’Riley(2003)描述中,根莖如“雜草,螞蟻,狼群和孩子”(P.27)



我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兒子對遊戲SimAnt的癡迷,以及對電影《他們!》(1951)和《螞蟻帝國》…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6:19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6)

在當今信息、通訊、知識技術日益複雜的世界中,教育探究的空間也正在成為一個根莖式的空間“rhizome space”,更加追求活躍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思想。根莖之於樹木,猶如互聯網之於信件———這是一種網絡關係,它具有互聯網的超聯通性。樹木和信件的結構相對來說比較單一:由一個主幹將表面上的兩點連接起來。但是根莖和因特網則極其復雜而且處於不斷變化中。



六、根莖式行動者網絡理論(Rhizomantics)

我在《從根莖式行動者網絡理論角度成為賽博格:實施後人類教學》…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6:19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5)

四、敘事實驗與生成性遊戲



目前,我對教育的任何質疑、問題或主題的看法,都深受我關於文本生成的方法論取向的影響,Laurel Richardson(2001)稱之為“寫故事”,我則稱之為“敘事實驗”(Gough,2004a)。Richardson(2001)指出(我認為很有說服力):…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6:01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4)

盡管思想實驗在科學的歷史和理念中無處不在,而且發揮著很大作用,但在科學教育的教科書和課程中,卻很少強調它們的重要性。即便強調了,也往往縮小他們想象的範圍。在英國進行的研究(參見Gilbert & Reiner,2000;Reiner,1998;Reiner & J Gilbertt,2000)表明,中小學和大學的物理課本往往將思想實驗與思想模擬實驗混為一談。



在模擬實驗中,對物理現象的表現給予的是解釋,而不是檢驗,理論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固有的,而不是暫時性的、突現的,結果是臆斷的,而非預期的(這是對科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的歪曲,這種歪曲與許多科學教師和教科書反復制造的歪曲很相似,即他們不斷地將對物理現象的演示———比如加熱雙金屬片直到它彎曲———描述為“實驗”)。…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5:24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2)

受此啟發,我開始著手研究課程領域(尤其是我特別感興趣的環境教育和科學教學)中的話語形式是如何形成故事的,特別是後結構主義對科學和其它學科中敘事的權威性的質疑。我關注的是科學和環境教育者所運用的傳統敘事策略是否恰當,後來的許多研究都是在我的實踐旨趣的框架中進行的,並繼續拓展敘事的範圍和形式(見Gough,1991,1993a,1993b,1994b)。





二、小說、“事實”和“真相”…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5:13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3)

開展教育探究就如同“演員在講故事”,意思是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事實與虛構是相互構成的———事實不僅是形成故事的要素,而且它們也在故事講述過程中被賦予意義。



因此,我覺得事實與虛構的二元對立本身就是一個小說———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現代主義研究者們運用多種策略呈現事實,而這個故事就是在這些策略被合理化的過程中塑造出來的。我覺得我們不僅僅是用這些術語去思考,而是重新將教育中講述的所有故事看做是虛構的,看做是為特定的目的而被塑造的故事———尤其那些堅稱他們是“實事求是”的那些故事。正如勒媿(1989)寫的:…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澳】諾爾·高夫著《想像力教育敘事》(1)

【摘要】這篇帶有半自傳性質的論文,探討了想象式探究在教育研究中的運用及其它原則,特別是“思想實驗”在自然科學和藝術、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對比實踐。我會在文中與讀者分享寫作作為教育性探究的模式的實驗過程,尤其是受德勒茲和迦塔里的根莖觀念影響的敘事實驗———我將這一過程命名為生成性遊戲,以及閱讀某些選定的小說對文本交互式閱讀的促進。

寫給本文中國讀者的話:



2010年11月,我應邀為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以及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師和研究生們做了兩場演講,本文即是演講內容的整理與補充。本文原是我之前著作…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5,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18)

柏格森所說的直覺包括如下三個含義:

 

(1) 直覺是一種直接的認識,即不通過任何概念中介的認識;



( 2) 直覺是內在的認識,即不是通過外感知而是通過內知覺的一種意識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 3) 直覺是一種動態的認識,即不是對靜態的東西的把握,而是在運動之內對運動本身的體認,在綿延中對綿延的體認,在生命之流中對生命衝力的體認。



( 4) 直覺是一種具體的、當下顯現的意識,即不是一種抽象的意識,不是有關理念或絕對觀念的意識,直覺不是像柏拉圖等哲學家所主張的那樣通過理智的眼睛直接看到理念,而是活生生的具體的意識的當下呈現,它不能用符號來指稱和用概念來框定的,超越了我們通常的語言文字的表達範圍。…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12:31a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17)

柏格森還認為,像意識活動本身的自由與意識活動通過概念方式運思所顯現出來的習慣勢力的關係一樣,生命的總體運動是自由的,生命的表現形式則有相對固定的形態。總體生命本身就是創化的運動,而各種生命的具體表現形態則傾向於維持自身原來的系統,糾結於自由創新與循環重復之間。生命的總體運動是向上的衝力,總想表現出時間性,而生命的具體表現形態則往往落在它的後面。生命的總體進化樂於奔騰向前,而每一種特定的進化則類似一個循環。正像被風刮起的氣旋,每一種生命體也在自轉。



由於它們相對穩定,容易被當作物體,而不是一個進化的過程。由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命體,有其相對穩定的形態,並按照既成的習慣行動,與處於空間中的事物打交道,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我也就具有雙重性:一個是基本的自我,另一個是基本自我在空間和社會的表現。只有前者才是自由的。我們通過深刻的內省體驗到意識的綿延,體驗到活生生的變化的東西,體驗到我們的自由,但是我們掌握自己的時候是非常稀少的。“我們所以只在很少的時候才是自由的,就是這個緣故。…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12:31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