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gabat's Blog (166)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7)

由此感到,族譜中雖大量提及洪洞遷民之事,而且言之鑿鑿,但其中疑點很多,很難被視為有力的證據。特別是在這些族譜中,還將我們前面曾舉到的某些傳說故事寫入,作為家族歷史留傳,族譜這樣的書面文本又成為口述傳說的載體,共同夯實和傳遞關於祖先的歷史記憶。 

如河南偃師緱氏鎮崔河的《崔氏家譜》中提到洪武年間,河南“遭受紅雨,人畜傷亡,人煙稀少”,於是從山西長子縣遷來。這實際上是與關於“紅蟲”的傳說相同的隱喻。關於官府把百姓騙到洪洞集合,然後強迫遷移的說法在族譜里也很常見。

 …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36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6)

但是,族譜在不斷的重修中逐漸變化或豐富,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非常複雜的。如河南濮陽市胡村有一明弘治十五年(1502)三月的《細城崗任氏先隴記》,其中說“仆家世大同,因兵燹後徙居今郡治之東南細城村”,濮陽縣習城鄉也有同樣的碑記。但到後世所修的濮陽市西郭寨《任氏族譜序》中,內容就變成:“明洪武年間,因兵亂,吾先祖仲康、仲熙、仲和三兄弟自山西大同、平陽,經洪洞(後缺字——引者)東遷……至今六百餘年,現有五世祖孟旸於弘治十五年給始祖立石為證。”弘治十五年碑文中既無時間,又未提到洪洞,怎麼能為這些新增的內容作證呢?

 …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33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5)

在今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存留的族譜中,記載其祖先遷自山西洪洞的的確不計其數。據署明嘉靖七年(1528)修的河南長垣縣西了墻村《王氏家譜》中說:“諱實,晉之洪洞縣大王莊人也。洪武定鼎之初遷居長垣縣合陽里西了墻村。我二世伯祖諱剛,憐弟幼弱,因從遷焉。剛祖於洪武十八年投滎陽侯楊大人帳下效用,因屢戰有功,封世襲德(疑缺字——引者)將軍,錦衣正千戶。”(17) 而在河南洛陽市棘針莊《王氏墓碑》中,有署順治九年(1652)三月一位“明末進士”的碑文,也說“洛東西凹王氏乃三槐之裔派也,本出自山西洪洞大王莊之支。先祖諱槐閣,字多闕,行三”,都出自同一村莊。盡管還不能找到洪洞有“大王莊”這個地名,碑文和族譜中也還有許多疑點,但可以肯定自明代就有了洪洞移民的說法,“槐樹”的痕跡也出現了。 …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30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4)

在各地流傳最廣的還有腳趾甲復形、背手、解手的傳說。官兵強迫聚集在大槐樹下的人們登記,每登記一個,就讓被遷的人脫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腳小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以防逃跑。官兵強迫百姓登記後,為防止逃跑,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後用一根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路上就經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26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3)

對此,河南安陽的傳說是,當時負責選民的後軍都督僉事李恪,采用多種方法,誘遷不願意離開故土的農民,宣稱:凡自願遷籍的農民可到廣濟寺內辦理手續,凡不願遷籍者可到寺左側的大槐樹下等候裁定。此言一經傳開,應遷農戶多數擠至大槐樹下。結果,凡到樹下的農戶,全部被遷徙。據說,當時大槐樹上有個鴉巢,被遷農民望著鴉巢,觸景生情,紛紛說:老鴉尚有個窩,咱到啥時才有安居之日啊!由此,廣濟寺側的大槐樹,便成了先人忍別故里的標誌。 …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25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2)

本文所關心的,主要是圍繞著這首膾炙人口的民謠,形成的諸多關於洪洞大槐樹與明初移民的傳說故事及其背後隱藏著的某種歷史記憶。 

首先是關於遷民緣起的故事。關於從洪洞遷民的緣起,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普遍流傳著《胡大海復仇》、《燕王掃碑》和《三洗懷慶府》等傳說故事。

 …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22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1)

內容提要: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在明清以來的華北各地流傳甚廣,研究者多認為它反映了明洪武、永樂時期大移民的史實,並將洪洞視為政府大規模強制移民的中轉站,但其中諸多困惑仍未得到令人滿意的解釋。其實無論口碑傳說、族譜還是碑刻、地方誌等文獻,都反映了某種對祖先歷史的集體記憶,也反映了移民的生活境遇。在這些記憶中,我們看到的是移民家族定居、發展的歷史,北方族群關係變化的歷史,衛所制度等國家制度對基層社會影響的歷史,也看到晚清民國時期地方士紳重構大槐樹傳說背後的時代取向或追求現代性的努力。

關於明初山西洪洞移民的問題,由於北京、河北、山東、江蘇、陜西、河南、安徽、東北各地以及山西本省的許多地方長期廣為流傳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傳說,並大量載之家譜、墓誌和地方誌,因此多年來為學術界關注。①…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21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27)

評論:從原鄉論到新興論楊聰榮

張錦忠這篇文章一開頭引述了南島語族的「台灣原鄉論」與「印尼原鄉論」的說法,其意涵有些隱晦,文中衹說到該報導令其想起散居各地的華裔族群及其文學表現樣式,我們不清楚張錦忠對南島語族與華裔族群兩者的關連性有何看法。不過以南島語族的原鄉論來類比華裔及華文文學散居現象,倒是可以有許多不同意義的引伸,或者是表示「中心論/原鄉論」受到挑戰,或者對同一現象眾說紛紜的認可,另外一種可能的意義是,遷移現象是複雜的,遷移也可能是多中心的, 遷移也不一定是單向的,往復之間各自又加入不同的元素,因此語言、文化與人群遷移並不一致,故歷史語言學、考古學、基因研究等看法也各異其趣,同一現象眾說紛紜正突顯出單一原鄉論是有問題的。

對比在中國或台灣的華文文學論述,不論是「華僑文學」、「海外華文文學」,…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une 3, 2019 at 7:54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26)

亞細安國家中的殖民/移民歷史大多類似,但是各國的華文文學發展各有不同的命運,關鍵正在各新興國家的文化、語言政策及其對華人華文的態度。印尼在一九六五年共產黨政變失敗後,蘇哈多右翼政府上台,大肆排華反華、禁止華文文化與教育活動,華文文學發展大受打擊,只有柔密歐.鄭(鄭遠安)等少數作家在國外刊物(如香港的《當代文藝》與大馬的《蕉風月刊》)發表作品。一九九九年六月之後,新政府成立,排華政策解凍,印華文學才開始呼吸清新空氣, 頗有欣欣向榮的氣象,前景有待觀察。菲律賓華文文學與台灣文學系統之間的關係在五、六十年代十分密切,菲華作家如施穎洲、藍菱等人的書也在台北出版, 七十年代以後則漸行漸遠,這多少也涉及兩國政府與華社的政商關係的起落。菲華文學在菲律賓文學複系統中的位置相當邊緣,又無充分的華文教育建制支援,…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une 3, 2019 at 7:24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25)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5, 2019 at 2:16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24)

從中國文學或文學家旅行或遷移海外歐人殖民地,或星馬華人社會建立, 到華人認清自己的身份屬性,加入其他移民及土著爭取獨立建國,馬來亞的華文文學書寫也從殖民時期進入後殖民時期。在馬來亞獨立之後,馬來文學逐步取得國家文學的地位,星馬的英文文學則成為英聯邦文學或新興英文文學的一員,只有馬來亞印度文學及馬華文學淪為族群文學。歷史尤其弔詭的是,一如馬英文學在若干詩人努力以熱帶形聲表現之際,卻因英文退位而被邊緣化,馬華文學也在建國前後大力鼓吹馬來亞化,甚至發起「愛國主義文學」運動,響應新政府政治藍圖。卻因華人華文的身份與地位而被國家文化建制漠視與排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邊緣化的華文文學複系統,在國家獨立之初,即有香港作家報人南來或作者留學台灣,而與港台這兩個環太平洋地區的新興華文文學(new Chinese literatures)複系統發生「系統之間」(intersystemic)的文學關係。…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5, 2019 at 2:13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23)

張錦忠·海外存異己︰馬華文學朝向「新興華文文學」理論的建立

台灣作為南島語族源頭的理論,近年來在考古學界頗為盛行。不過,近日美國休士頓大學人類基因研究中心的基因研究學者卻提出不同的說法,推翻了這個「台灣原鄉論」。他們指出印度尼西亞才是南島語族移民擴散的中心,其遷移路線有二,一支北上前往台灣,另一支南移波里尼西亞。其實,在這對立設論出現之前,人類學家早已指出,中國華南一帶乃南島語族發源地,其遷移路線也有二,一支往東南移居台灣,另一支南下東南亞,遠至澳洲。這個最新的「印尼原鄉論」,只不過是眾多說法中的一種,尚有待考古出土實據的驗證。…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5, 2019 at 2:10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22)

論完了兩個流離的追尋之不同典型之後,焦點拉回馬來西亞,作者更進一步,也把中國性的問題帶到語言文字的討論上,揀選何棨良、陳蝶、梁紀元的散文中的古典語境,指陳這些不過是古典的誤認與古典的挪用。在這點作者的立場更為激進,認為古典詞彙的語境是作者的想像,衹呈現了古老中國的情境而與馬來西亞的時地不接合,這樣搬弄古典會掩蓋自己的語言風格,也是對自己的文字缺乏自信,作者的判斷顯然是以大馬所在的赤道線為基準的。再一次作者借用馬華散文中使用古典詩詞的例證來表述自己的立場,這個立場是,雖然是使用中國文字, 但是卻拒絕文字為中國所擁有。作者雖未直說,卻信心十足地表達了清楚的立場,僅僅在承認使用的文字是源於中國的事實上向中國致敬,除此之外,語言應屬自己,因此拒絕了古典風景的召喚。…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5, 2019 at 2:10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21)

評論:談鍾怡雯的中國圖象楊聰榮

鍾怡雯這篇文章必須從相反的方向來閱讀,放到不同的架構中,特色才能夠凸顯出來。表面上看,這是又一篇討論馬華作家之中國性的論文,無疑地這是馬華文學的重要題目,值得再三從不同角度論述。如果這樣理解這篇論文,則不免失望, 至少論文中並沒有提供什麼獨特的新論點,老生常談之外,論述馬華作家與中國性的對話顯得直接而平板,比不上林建國所舉的例子之曲折隱晦又適切精準,引用理論也是點到為止,比不上黃錦樹論證豐厚又迭有新意。然而細觀其文,與其說是論馬華文學的中國圖像,倒不如說是表述作者的中國圖像,如果換個架構來看,視為作者藉這個題目來表達新生代馬華作家的自我認同,也還算是具有個人風格之論文式的馬華散文,而表現出另一種馬華作家消解中國性的手法。…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5, 2019 at 2:09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20)

評論:「我們」與「他們」談馬華文學在台灣楊聰榮

楊宗翰這篇文章顯然有很多長處,一個長處是發現開創文學史的新視野,宣稱「馬華旅台文學本來就是台灣文學史的一部分」,這是氣魄十足而令人期待的命題, 另一個長處是以國族與性別為主題同時檢視神州詩社的兩位主角溫瑞安與方娥真,找到為前人所未見的議論角度,還有一個長處是從同樣的「指涉中國文化的符號」區分出三位作家溫瑞安、陳大為與林幸謙不同境界與手法的「認識中國的方法」。可惜的是,幾個長處放在一起,卻沒有發生互相配合輝映的效果,長處反而發揮不出來而互相牽致。…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3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19)

黃錦樹·重寫馬華文學 —— 回應楊聰榮的回應

〈反思「南洋論述」〉並不是「文學批評的文學批評」,只是我們打游擊討論馬華文學也有多年,是該做個階段性的總結了。不過是一番自我批判的嘗試。雖然我並不是最佳的人選。剛好有這個機會,也不妨談談,且多老生常談, 如此而已。而我的目的也並非重構,而是更徹底的重寫。假設性的重構只是個起點,重寫才是遙遙無期的終點。能走多遠是個實踐回題。…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2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18)

先從第二個質疑開始,作者所擔心的複系統理論的「運用上的危機」,正好顯示作者在重構論上的立場的游移,如果作者當真以大馬華人文學為立場,而非大馬華文文學,這正是大中華文學論述或是世界華文文學沒有辦法收納之處,不能明白何以有運用的危機產生。即使作者從自己的主張退卻下來,僅僅考慮華文文學的範圍,以作者多年對馬華文學研究視域的開拓及對馬華文學現代主義中國性一元化的批判,應該不難看出,以複系統理論所強調符義建構過程的異質性,以及文學歷時演變過程中多元交錯的系統複雜性,比較可能的是馬華文學複系統包含大中華文學,而非倒過來如作者所擔心的,馬華文學被大中華文學論給收攏過去。

就第一個質疑而言,作者特別提到造成複系統論迴避介入現實,是由於複系統論的第 6、 7 要點暗含對客觀性的強調,這兩個要點到底是什麼呢?分別是「6.…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1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17)

評論:馬華文學重構論在台灣學術論域的發聲位置楊聰榮

黃錦樹這篇文章性質上是屬於「文學批評的文學批評」,「反思」幾位留台的馬華文學論者質疑馬華文學議題根本假設而提出論辯的發言位置、場域及認識論等。所反思的論者,是包括作者在內的三人(加上林建國與張錦忠),共同期待…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1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16)

楊聰榮·隨想的隨想

歡迎利用材料,別怕浪費,材料還多著呢,倒是真的很期待錦樹兄這部長篇小說的誕生。

如果郁達夫在世,一定很喜歡「酒友」這個封號,小說可以不寫,酒不可不喝, 要不然就不是郁達夫了。

這衹是隨想讀後的隨想,算起來,我還不太夠資格是郁達夫的「未亡人」,我不想召喚其無盡的回憶和期待,所以也無需含蓄隱晦,我衹想知道馬華文學的酒友到底和什麼人喝酒,喝的是什麼酒。…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0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15)

附錄:



黃錦樹:郁達夫.陳馬六甲隨想

天啊,這簡直是篇寫壞了的小說——如果作者是個寫小說的人,該不會如此這般的糟蹋材料吧。

確實,材料有趣極了,尤其是陳馬六甲的部份。

所以這不是對楊文的評論,只是針對材料的若干隨想。…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5, 2018 at 12:59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