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gabat's Blog (166)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9)

裴松之注《三國誌》,鳩集傳記,增廣異聞,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此猶孔子作《春秋》,以魯史記為藍本;司馬遷纂修《史記》,以金匱石室之書、天下遺文古事為底本。待《史記》書成,與所本之傳記佚聞相較,自然互有異同、詳略、重輕、曲直、晦明、損益。吾人對讀參照、折中取舍,而文心可以求索,史義呼之欲出,史觀昭然若揭。就歷史編纂學而言,從文獻取舍到成一家言之間,書法將隨或筆或削,或因或革,而生發或異或同、或詳或略、或重或輕、或晦或明、或曲或直、或損或益之殊異。而假筆削去取以見褒貶、勸懲,實胎源於《春秋》書法。…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26, 2022 at 6:13pm — No Comments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8)

清人黃恩彤《三國書法》曾探論《三國誌》或書或不書、削略弗書等議題,頗具代表性,其言曰:「(裴松之)不知壽書之略,略所當略也。所引書,壽非不知之,特削而弗書耳,非脫漏也。史家之例,有書,有不書,一斷以義而已。今裴氏繁征博引,而寡所取義,非惟不知壽,亦不知史也。」(58)黃恩彤批評裴松之「繁征博引,而寡所取義」,則就史家對文獻之筆削去取而言之。說《三國誌》有簡略處、有刪削處,實即史家「或書」「或不書」之史例,亦即《春秋》或筆或削、或詳或略之書法表現。《三國誌》有據事直書者,有曲筆諱書者,或言或不言,或稱或不稱,或筆或削之際,藉此可見陳壽褒貶勸懲之史義。…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23, 2022 at 10:50am — No Comments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7)

通觀《三國誌》全書,再翻檢三國傳世文獻,然後知文昭甄皇后之死因,《三國誌》「崇飾虛文」「假為之辭」,如大惡之曲筆諱書者然。何以如此?筆者以為:忌諱敘事之書法,有所謂詭辭謬稱者(51),筆法近似反常合道,即《公羊傳》所謂「實與而文不與」,或「文與而實不與」(52)。抑揚予奪之史家筆法,詭辭謬稱之忌諱書法,可以引發讀者之疑竇,興起探究真相之興味,此史家之繆巧與詭計。宮闈隱秘,謎團難窺,破解真相,史家出以忌諱敘事,或可作破譯之津梁。

筆削昭義之書法,形之於外,則有或書,或不書;或言,或不言;或稱,或不稱諸名目。筆而書之,則有詳書、重書、大書、特書之倫。從或書、或不書,或筆、或削之互發其蘊,互顯其義,而微辭隱義可知,史觀、史義可考。趙翼《廿二史劄記》論《三國誌》多有「不書」之例,如:…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22, 2022 at 9:30am — No Comments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6)

陳壽《三國誌》之史觀,以曹魏為正統,在「外文綺交,內義脈注」之引導下,排比史事、連屬辭文,而皆以史義為依歸。陳壽為蜀人,《三國誌》往往寄寓鄉邦情結,對於魏帝之死亡與襲位,既以「不書」為史法,於是形成書例。以此類推,《蜀誌》於「蜀、吳二主之死與襲,亦不書」。不過,或書,或不書,「必記明魏之年號」,示「正統之在魏」。削而不書,一也;或以見正統,或以別親疏。陳壽之守經達權,有如此者。

孔子作《春秋》,藉或筆或削,比其事而屬其辭,以體現褒貶勸懲之書法。趙翼身為史家,想必嫻熟能詳。其論陳壽《三國誌·魏本紀》,運用回護諱書者頗多。蓋本僖公二十八年《春秋》經書「天王狩於河陽」,所揭示曲筆諱書之書法。趙翼云:…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19, 2022 at 12:21pm — No Comments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5)

《春秋》,由其事、其文、其義三位一體組織而成。孔子「竊取之」之義,可以藉由「其事」「其文」體現出來。衡以《禮記·經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34)之提示,知比事與屬辭,即是《孟子》之其事、其文。排比史事,可以顯示指義;連屬辭文,亦可以呈現史義。同理可推,陳壽《三國誌》之成書,無論尊曹魏,或宗蜀漢,亦皆可持《春秋》之教——以屬辭比事之法,辯證《三國誌》之史義與文心。

《三國誌》一書,敘魏蜀吳紛爭鼎立之史事。其中,或因政治立場,或緣鄉邦情結,「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往往不可以書見。修纂史書,雖有難言之隱,亦不得不表述;若逢忌諱之事,亦不得不處理,故孔子《春秋》往往變文示義,遂有「推見至隱」「忌諱不書」諸書法(25)。陳壽纂修《三國誌》,對於上述之《春秋》書法,多所轉化運用。清代何焯、趙翼、黃恩彤諸家,曾略做揭示。…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14, 2022 at 3:00pm — No Comments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4)

敘事一詞,作「敘」,為初形本義。漢許慎《說文解字》云:「敘,次第也。從攴餘聲。」(26)於是,「敘」字,引申即兼涵位次、主次、調整、安排、設計之意。中國傳統敘事學之範疇,「敘」之本字已概括無遺。敘事一詞,作「敘」,為本字正字。或作「序」事,則為同音通假字(27)。中國傳統敘事學,著眼於「敘」(序),多於關注「事」。換言之,較著眼於位次、主次、安排、設計之「法」。筆者近著如《比事屬辭與古文義法——方苞「經術兼文章」考論》《屬辭比事與〈春秋〉詮釋學》,論說《春秋》《左傳》《公羊傳》《春秋繁露》《史記》《漢書》諸史籍,其「言有物」之「義」,大多推見以至隱;往往藉由「言有序」之「法」以表述之。《左傳》《史記》諸史傳之著書立說,大抵暗合上引朱熹所提「《春秋》以形而下者,說上那形而上者去」之原則。義,形而上,不可說、不能說、不好說、不便說;由於「法以義起」「法隨義變」,故史學論著、小說評點,多以說「法」、示「法」,作為金針度人之津筏。讀者自當舍筏登岸,即器以求道。…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12, 2022 at 5:30pm — No Comments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3)

《左傳》先經、後經、依經、錯經,「隨義而發」之解經方式,後世衍變成為一種敘事模式。若此之比,即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所謂「史傳」傳統。毛宗崗《讀〈三國誌〉法》,推崇《三國》書乃文章之最妙者,論及三國故事之起始與終結,參差與錯落。《左傳》以歷史敘事解經,其先經、後經、依經、錯經之敘事傳統,顯然可以前後輝映,相互發明。其言曰:…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11, 2022 at 8:30am — No Comments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2)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客問》,提示《春秋》筆削與中國史學之淵源,筆削見義為敘事傳統之要法。其中論說詳略、異同、重輕、忽謹之辯證關係,可作屬辭比事《春秋》書法之具體揭示。其言曰:

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筆削之義,不僅事具始末,文成規矩已也。以夫子「義則竊取」之旨觀之,固將綱紀天下,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繩墨之所不可得而拘,類例之所不可得而泥,而後微茫杪忽之際,有以獨斷於一心。(13)…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9, 2022 at 10:29pm — No Comments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1)

筆削原指史料的刪存去取,乃歷史編纂學之必要步驟。筆與削彼此互發其蘊,互顯其義。筆而書之,排比史事可顯意,連屬辭文亦能見義。《春秋》筆削書法,一變為屬辭比事之《春秋》教,再變為詳略、異同、重輕、忽謹、先後、因變之史法,三變為曲直、顯晦、有無、虛實、忌諱、回護之義法。或筆或削,大抵出於作者之獨斷與別裁,為一家之言所由生,藉此探索文心、史識、史觀、歷史哲學,可謂順理成章。方苞會通經史古文,提倡義法,強調法以義起,法隨義變,為中國傳統敘事學著重筆削見義、比事屬辭之「法」提供了學理依據。《春秋》《左傳》等史籍「言有物」之義,大多推見以至隱,往往藉由「言有序」之「法」以表述。古典小說與戲劇敘事淵源於史傳,筆削書法,自可作為解讀《三國誌》《三國誌注》《三國誌演義》等史傳、小說、戲劇敘事之津梁與法門。…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9, 2022 at 10:29pm — No Comments

周新國·多維視域下的口述歷史(下)

21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口述史規範化工作不斷推進,各類口述史成果疊出,湧現不少影視作品形式的口述史記錄,如中央電視臺的《大家》《大國工匠》《國家記憶》《超級工程》等節目,以及省市電視臺的口述史欄目,如西藏電視臺的《西藏百萬農奴翻身口述》、新疆電視臺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口述史》、南京電視臺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等。…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5, 2022 at 7:36pm — No Comments

周新國·多維視域下的口述歷史(中)

三是後期整理編輯,歸檔存檔規範。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模本對後期整理編輯概括為九項工作,其中整理編輯六項、存檔歸檔三項。



國圖模本寫為「資料整理與加工」,具體為六項工作,即:1.口述史資料記錄標識號;2.視頻、音頻、照片整理;3.口述史文稿整理;4.制作口述史成片;5.其他文獻的保存與備份;6.形成工作卷宗。文化部非遺模本的整理編輯則分為:搜集資料整理、采集資料整理、原始資料復制備份、制作文獻片、制作綜述片、形成工作卷宗、復制保存建檔七項。



三者相比,「非遺傳承人」強調制作文獻片,突出「非遺傳承人」的口述采訪的特點。…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4, 2022 at 7:54pm — No Comments

周新國·多維視域下的口述歷史(上)

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口述史開始起步。起步階段的主要工作是介紹西方口述史相關著作,只有少部分專家開展口述史訪談實踐。三四十年過去了,如今從城市到鄉村、從單位到個人,廣大口述史工作者將國家記憶和民族、民眾記憶融為一體,正在構建中國口述史的百花園。



伴隨著中國口述史研究的起步和發展,口述史的規範化工作也從無到有。進入21世紀以來,各類口述史工作規範紛紛出現,推動了中國大陸口述史工作規範的本土化。本文著重對筆者所見的、由相關機構主導制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種口述史工作規範化的模本做一分析,以求正於學界。



一、中國大陸口述史工作規範的三種模本…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2, 2022 at 11:00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15)

另一條軌跡則是在清末民初開始出現的,一方面,初步喪失了可以同化一切異族優越感的中國有了亡國滅種的威脅;另一方面,西方達爾文的單線進化論和近代民族國家概念也開始傳入中國,影響到許多知識精英的思想。對於那些地方的知識精英來說,他們便開始利用自己手中的文化權力,對傳統的資源加以改造,他們希望把大槐樹從一個老家的或中原漢族的象征,改造成為一個國族的(national)象征。…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0, 2020 at 12:22a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14)

另外使我感興趣的是這段話里提到中原大地“異類逼處,華族衰微”,這使我想到女真人和蒙古人在淮河以北的生活,這對於北方人來說,又是像魏晉南北朝那樣的一個族群混雜的時代。我們在金、元時期北方的文集、墓誌等資料中,看到大量女真人、色目人、蒙古人與漢人通婚的記載;我們也知道明朝在重新確立漢族正統的過程中,對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采取了鄙夷、甚至壓制的態度,特別是在有明一代,國家一直對蒙古人十分警惕和防範,這就更加劇了族群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這里的所謂“土著”中,不清楚自己有沒有一個真正漢族祖先的族系恐怕不在少數。我們幾乎沒有在族譜中見到說自己有女真或者蒙古人祖先的記錄。(48)…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20 at 11:30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13)

類似的表述如賀椿壽《古碑保障說》曰:“余竊嘆槐樹之古跡,其關乎民族紀念,以保障我邑人者,甚重且巨。”柳容《增廣山右洪洞大槐樹誌序》感嘆:“於戲!現值大同世界,一本散為萬殊,四海皆是同胞。民族合群,共同奮鬥,異族罔敢侵略,同種日躋富強。遐邇交稱曰:古大槐樹關係種族,楊國爭光,晉乘生色。”大槐樹已經不再只是山西移民的家園象征,而成為在現代化進程中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它的意義被提升到團結民族、抵禦外侮的高度,成為現代民族主義話語(nationalist discourse)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對此,當時已有人指出:

 …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51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12)

在明初移民的浪潮中,軍戶的遷移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在安介生的《山西移民史》中已得到注意。但是,如果自稱來自洪洞的移民並不可能全部是那里的土著,如果我們也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朝廷在洪洞設立了各地移民的中轉站,但又必須對這種說法給出解釋的話,筆者認為這可能與明初對軍戶的安置有關係,而洪洞則在衛所軍戶分遣四方、特別是在北部邊防地區實行屯墾的過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不過我們還是不能理解人們為什麼對大槐樹或者老鸛窩這些虛構的地名情有獨鐘。按照歷史人類學家的看法,歷史人類學中有兩大類別,一是歷史民族誌,即利用檔案資料和當地的口述史資料,研究過去如何導致現在,或進行對過去的歷時性和共時性研究;二是所謂對歷史的人類學研究(anthropology of…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49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11)

也有一些傳說並不把陜西大槐樹移民與明初史事聯系起來。有一則《南召人老家在大槐樹下》的故事:“據老年人說,李闖王造反時大本營就駐紮在洛南山區。經過連年戰亂,八百里伏牛山被糟蹋得路斷人稀,路上扔錢也沒人拾。 

到了清朝初期,官府就決定從山西洪洞線一帶往伏牛山區移民,均一均人口。”(38) 另一則《大槐樹底下的人》也說:“闖王打不勝,又走了。滿清兵在這一帶見人就殺,弄得路斷人稀。後來滿清人坐了朝,天下太平了。聽說南陽的地恁好沒人種,怪可惜,朝廷就下了道聖旨,叫山西洪洞縣的人往河南遷,推的推,躲的躲,官家幹氣沒有門兒。”(39)…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46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10)

在以明初為背景的傳說中,《劉伯溫建北京城》的故事里有這樣的情節:為了選擇北京城址,劉伯溫請徐達向北射上一箭,箭落在哪兒,就在哪兒修建京城。徐達在南京殿外向北方射了一箭,一直射到北京的南苑,這里的八家財主害怕自己的土地、房產被占,又轉手向北射去,射到後來的後門橋,於是便以此為中心建造北京城。(30) 另一個故事叫《長陵一花槍》,說朱棣奉命北征,當時的幽燕之地為北方民族占據,朱棣便向對手要一箭之地,作為交戰的地盤,對方首領以為一箭之地不會有多遠,便點頭答應。不料朱棣拿出劉伯溫送他的一支箭,射出去後連影兒都看不見了,嚇得對方連忙退兵。(31) 二者以射箭為獲利手段的情節基本一致。(32) …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44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9)

其中已經提到“舊槐里”一詞,大槐樹在此時已為遷民故里的象征無疑。據同書卷18《雜記誌》:“邑山長祁宿藻,字幼章,壽陽人,由翰林檢討官至江寧布政,相國文端公同母弟也。道光年嘗主玉峰書院講席。文端曾寄以詩雲:蓮花好城郭,槐樹舊村墟。至今人猶傳誦之,蓋以邑為蓮花城,並大槐樹古跡而言也。山長自署老籍亦洪洞。”(第16頁上)(28) 這與目前所見較早明確提到大槐樹的族譜或碑文年代左近。其實清朝乾嘉時期著名的史地專家、祁宿藻之父、山西壽陽人祁韻士的《萬里行程記》記載:“余始祖河東公,本大槐樹下人,明初遷居壽陽”。(29)…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41pm — No Comments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8)

有幾個相關的問題可以一提。 

第一,據該書記載:“相傳舊無城,至明正統十有四年,始奉文創築土城。”據說新修的這座城還非常簡陋。如果是這樣的話,在傳說發生遷民的明初,這里還是個四周沒有城墻的地方,只是到了發生“土木之變”那一年,才開始修築簡易的城墻。我們很難想像明政府如何在這里設立什麼機構,或者派駐軍隊來實施有組織的移民活動。(22)

 …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5, 2020 at 11:39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