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20 Blog Posts (287)

作為“事件”的藝術何以成為“紀念碑” ——從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到當代藝術實踐(5)

讓必要的災變與明確的圖像並存是培根的目的,這正是繪畫事件性的體現: 形象經歷著“從‘可能性’到‘事實性’(或相反)的兩個階段”。而身體正是在逃離形象化的運動過程中獲得了豐富性、表現性與時間性。



前一個可能性階段, 被德勒茲稱為圖表(diagramme),這是畫面災變的開端;後一事實性階段,則是圖畫(tableau),即落實在畫布上的成形的“意象”。



圖表是理解培根創作理念的關鍵,它是培根用之對抗俗套…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27, 2020 at 5:23pm — No Comments

尤美琪·後現代千高原上的遊牧公民(8)

不過也正如「無組織身體」(the body without organs)及「內在平面」(plane of immanence)所宣示,它作為慾望流動於其上的開放系統,一但被推到極至,無組織身體就面臨一種「有機體」生命的死亡, 但死亡並非全然的停寂,它帶引出的是另一個「分子式」的新生。



主 體不再佔據中心,只有單一體在邊緣和中心間不斷聚合分散,而也唯有遊牧主體,藉著顛解穩定的架構,不但可以改變物體的穩定形態,也可以為僵死且畛域化的社會建制,寫進解放的語碼。遊牧者不僅是科技、武器和戰爭的發明者,也是對抗國家機器的有效武器( Deleuze & Guattari, 1983)。…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March 27, 2020 at 3:47pm — No Comments

赫塔·米勒《鏡中惡魔》我們的心仍舊戰栗(6)

1970年烏韋·約翰遜在《試圖解釋一種心態:論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一類東德公民》的文章中寫道:

誰離開,不需要一種具體的當前政治原因,甚至不需要所有原因。他與東德斷絕了關係,他不再相信她的話,他不能再繼續和她過下去了,聽到她的聲音他就受不了,他對她不再信任,現狀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所有這些說法都是人們用來描述私人關係解體時的狀況的。因為走的人完全清楚,用俗話說是他遺棄了她,就像一位太頤指氣使的新娘,有朝一日也該讓她嚐嚐受傷害的滋味……

 …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March 27, 2020 at 3:39pm — No Comments

徐 賁·精英如何介入大眾文化 (下)

參議院的聽證從一開始就定下了一個基調:這不是政府對大眾文化的干預。參議員約翰·丹福思(John Danforth)表示:“聽證的目的不是為(唱片業)立法,……而只是為討論(“色情搖滾”)這件事提供一個論壇,為的是讓這件事為公眾知曉,進入公共領域,……引起全體美國人民的關注。”在聽證會上,有四位參議員發了言,PMRC和唱片業的多位代表各自表明了立場,最後還請一些專家教授和心理學家就音樂對人的行為影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March 27, 2020 at 3:02pm — No Comments

赫塔·米勒《鏡中惡魔》我們的心仍舊戰栗(5)

一個外國人在各種官方辦事機構先要公開自己的履歷,不是再次出於信任把履歷交付出去,也不是講述,而是公開。這與講述截然相反。鑒於公開之後或者能獲得機會,或者將失去機會,這種公開已經意味著置疑。我回憶自己在難民營度過的時光。新來的人得手里拿著一張紙穿過一扇扇門去辦手續,先去哪里後去哪里的順序是規定好了的。最初要進的兩扇門是聯邦情報局的辦事處,不,門上當然沒有這麽寫,門上寫著:測試機構a和測試機構b。手里那張紙叫檢驗單,這名字起碼還誠實。當時有的門上貼著紙條,上面寫著:我德語無懂。德國辦事員覺得這句語法不通的句子很滑稽,但又不允許他們明著說,所以他們就用這種辦法來表達。…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March 27, 2020 at 3:02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16)

梅塔波斯解釋:這打開我的夢世界,使我如此或如彼作夢的「它」,就是先於一切的「存有自身的緣發境遇(Ereignis des Seins als Solchen)。這樣的「它」絕不會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抽象主體,而是先於時空,先於人與物之存有,是使一切成為可能的「來處」34 我們也可以說,梅塔波斯以「緣發境遇」所回應的「来處」, 不是個體實存層次的個別夢的来處問題,而是所有夢的来處,也可說是回應「人怎麼會作夢?」、「夢到底是哪里来的?」的普遍問題。從存有的根源上思索,這與「一切存有物為何存有?萬有的存有從何而来?」之存有學問題,是同樣的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27, 2020 at 3:00pm — No Comments

呂筱渝*湯皇珍行動藝術的創作形式: 以《我去旅行》系列為例(6)

下文將討論湯皇珍如何以旅行該一主題,從人的話語與話語之間的旅行(意即溝通)、身體離開寓居之處前往他方的旅行,以及由後者演化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旅行, 最後連結荷馬(Homer)史詩《奧德賽》(Odyssey) 的主人翁尤里西斯(Ulysse)返鄉的旅行,繼而隱喻人生是一場回返死亡的漫長之旅,綜上種種旅行遂構成一則以「我」的在場/不在場的現代寓言。



圖3…

Continue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March 27, 2020 at 10:35am — No Comments

梁實秋《雅舍小品》寫字

在從前,寫字是一件大事,在“唸背打”教育體系當中佔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從描紅模子的橫平豎直,到寫墨卷的黑大圓光,中間不知有多大勤苦。記得小時候寫字,老師冷不防的從你腦後把你的毛筆抽走,弄得你一手掌的墨,這證明你執筆不堅,是要受懲罰的。這樣惡作劇還不夠,有的在筆管上套大銅錢,一個,兩個,乃至三四個,搖動筆管只覺頭重腳輕,這原理是和國術家腿上綁沙袋差不多,一旦解開重負便會身輕似燕極盡飛檐走壁之能事,如果練字的時候筆管上馱著好幾兩重的金屬,一旦握起不加附件的竹管,當然會龍飛蛇舞,得心應手了。寫一寸徑的大字,也有人主張用懸腕法,甚至懸肘法,寫字如站樁,挺起腰板,咬緊牙關,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在這種姿態中寫出來的字,據說是能力透紙背。現代的人無需受這種折磨。“科學”已經廢除了,只會寫幾個“行”“閱”“如擬”“照辦”,便可為官。自來水筆代替了毛筆,橫行左行也可以應酬問世,寫字一道,漸漸的要變成“國粹”了。…

Continue

Added by Bir Tanem on March 26, 2020 at 7:10pm — No Comments

黃永武《愛蘆小品》機複者易碎

一位老板坐著舒適的豪華轎車,由司機駕駛,作三日的環島考察,司機當然羨慕老板,有人開車,暗中照照鏡子,覺得勞逸不均,自憐命苦。到了下榻旅社,老板還在輾轉反側,久不成寐,隔房的司機早已經鼾聲如雷,輪到老板起床照照鏡子,兩鬢飛霜,覺得誰苦誰樂?根本不是司機的對手。

當晚司機夢見自己成了老板,業務繁雜、勞心營營,苦得不得了,頭髮全白,竟在夢裏驚醒,醒來發誓不做老板,才又睡著。而老板好不容易睡著了,夢見自己成為司機,開車趕路,體力實在支撐不住,也驚醒了,只祈求上蒼,最好身體享受仍是老板,心地單純能像司機,如果能夠如此,我就可以長生不老了,祈求著祈求著,在司機的鼾聲裏不曾再睡著。



這樣的故事,正說明了天地間有許多無奈,難以兩全,在這無奈之中,即寓有造物者最最公平的原則。…

Continue

Added by 馬厩 儺淄 on March 25, 2020 at 9:34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15)

第一段提出的問題是:「夢境與醒境的真實性,究竟該建立於何處?」梅塔波斯延用海德格哲學中「存有與真理」的解釋方式,從語源學的進路,探討「真實性」的希臘語之原意。德文的「真實」為「Das Wirkliche」,追溯其希臘語言源頭,與「自然」(Physis) 同源,都需追溯到字根「wirken」之涵義,31「真實性」(Wirklichkeit), 可謂是「自己展現存有者」。32 夢境真實性猶如醒境真實性,都是從「隱藏」中自己「開顯」者。…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25, 2020 at 3:13pm — No Comments

呂筱渝*湯皇珍行動藝術的創作形式: 以《我去旅行》系列為例(4)

貳、存在的荒謬與重複的當下

在創作形式方面, 本文首先以 1993年的〈原點種植〉來說明湯皇珍作品中常見的「重複」。何謂「重複」?以法國哲學家吉勒‧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簡稱德勒茲)的哲學角度來看,重複不是一般性,也不是相似性,一個重複在本質上與它所重複的東西不同:「重複就是以某種方式行動,但卻是就獨特的或獨一無二的、沒有相同或等價事物的東西而言。」(陳永國、尹晶,2010,頁3)湯皇珍在當年的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進行一場關渡平原上的〈原點種植〉(圖…

Continue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March 25, 2020 at 3:03pm — No Comments

尤美琪·後現代千高原上的遊牧公民(7)

而「位元城市」被視為是解構所有古典範疇的後現代式新建築, 他的解構性格亦不單只存在於空間意義之上,也在至少以下三個層面  上具體演現:1.身份的自由扮裝、展演與匿名,使血統、階級、家世  與社會地位的排比,成為一種暫時性的不可能,也讓網路空間得以成  為一種自我認同的實驗場域與身份演練的更衣間;2.節點位置的不確  定性某種層次上削弱了具體「地理符碼」(geocode)所挾帶的社會階   序劃分;3.人機合體(  cyborg)12作為一種游移在機械與有機體之間的越界複合體,界線與界線的劃分隨時可以在塗抹與建構中不斷的被解  消與再建構。在網路空間中,身份可以是匿名的、節點與所在的位置  可以是被隱形的,這種地理與身份認同的雙重曖昧,可以在某種程度  上免於被制式的社會建制與世俗眼光所窺視和排擠,解碼的遊牧主體  因而可以找到一個挑戰、解離既定社會價值的位址。網路空間或許某 …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March 25, 2020 at 3:01pm — No Comments

呂筱渝*湯皇珍行動藝術的創作形式: 以《我去旅行》系列為例(5)

這種循環機制一方面顯示出時間進程不可避免的機械性(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另一方面也巧妙地以機械性再現循環的「形式」來表現。在此之所以強調湯皇珍創作中的重複或循環僅是一種「形式」,是因為她表現的重複性並不是一種單純的、無意義的循環動作,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毋寧是藝術家亟欲表達的當下。對湯皇珍而言,當下乃是一種無法取代的此時此刻, 它是不被消費亦無從再現的。



1…

Continue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March 25, 2020 at 3:00pm — No Comments

紀伯倫《流浪者》淚與笑

黃昏時分,一隻戌狗在尼羅河岸上遇到一條鱷魚,他們停下步來,互相致意。

戌狗開口說道:"先生,你的日子過得怎樣?"鱷魚答道:"我的日子過很糟極了。有時候,我因痛苦和煩惱而哭泣,我一哭,人們總是說:不過是鱷魚的眼淚罷了。這話真使我傷心,真是沒法兒說。"
 

於是因狗說道:"你講起你的痛苦和你的煩惱,可你也替我想想吧,想一忽兒吧。我凝視著世界上的美,凝視著它的奇觀和奇跡,純粹出於內心的喜悅,我笑了,甚至像白晝一樣的笑了。

而叢林裏的居民們卻說:不過是隻狗的笑罷了。"

Added by Copil on March 25, 2020 at 2:59pm — No Comments

劉紀蕙《洪席耶:“空”與政治性主體之歧義》(19)

在巴迪烏的論點中,正如拉岡所曾經說過的錨定點,「理念」具有歷史性的錨定功能。透過「理念」這個介於真實與符號之間的媒介,個體得以尋得某個對象,以便回應事件。然而,當某實體化之物或是觀念便被當作真理之符號,固定住真理,那麼真理便只能以其擬像出現,而失去其偶然性、難以定義、難以捕捉、瞬息即逝的面向,理念便也無法呈現真理。如果不承認真理之短暫性,而以全稱的方式固定真理,那麼革命所帶來的解放政治便會走到其對立面,而以一個又一個的偽裝面貌出現,甚至以國家之名固定其權力的位置(Communist 246-48)。相對於掌握財產的「城市擁有者」(bourgeoisie),巴迪烏的「邏輯革命」便是強調共產主義理念使不具身分與地位的「無產者」得以持續出現。由於這個集合內的「外場所」持續出現,而現有的場所邏輯的穩定狀態也因此被改變 (Communist260)。正如托斯卡諾(Alberto…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rch 25, 2020 at 2:55pm — No Comments

劉紀蕙《洪席耶:“空”與政治性主體之歧義》(18)

至於巴迪烏所強調的新思想的發生以及普世性原則,也值得我們進一步討論。相對於洪席耶所檢視的話語邏輯,巴迪烏分析的是主體與思想辯證過程的形式邏輯。巴迪烏所著重的普世性與真理過程,不是透過知識描述的結構,而是無法計算與不佔空間者的出現,是從可命名、可辨識、可決斷之處撤離,所謂思想的曲線。[37] 巴迪烏的肯定式(affirmative)哲學,使我們可以思考政治性主體出現的背後路徑,以及其岔開甚至失敗的環節。巴迪烏所分析的文化大革命作為二十世紀歷史事件的代表性例子,便相當具有啟發性。巴迪烏認為,如果以邪惡、浩劫、死亡人數來定位二十世紀的幾個政治事件,我們就無法思考二十世紀的難題。巴迪烏要以二十世紀如何以「思想形式」出現作為他的思考工作,分析這些主體如何成為主體、如何思考自身,以及這些思想的形式邏輯,以便二十世紀向我們呈現的難解之謎得以被思考(Century…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rch 25, 2020 at 2:55pm — No Comments

劉紀蕙《洪席耶:“空”與政治性主體之歧義》(17)

試圖以全稱方式為事件命名,則放棄了「說一半」的軟弱位置,而可能帶來不可預期的「惡」。 「事件」是解消政治之「惡」的可能性。事件帶來變化,使情境結構與知識體系之外無法預期的事物得以出現,也可以隨之消逝,正如巴迪烏討論保羅時所說的「基督事件」(Christ event),指向了「可能即將降臨的變化」(a coming),事件是情境中「某個相異的他者」的出現(Ethics 28)。因此,對巴迪烏而言,真正的倫理,就是拒絕倫理意識形態,承認「多」的狀態,暴露知識結構的極限,而將知識結構無法思考、無法辨識與無法命名的真相帶出來。這個解離與扣除的工作,是一種思想的勞動,以便揭露一個新的思想身體,新的主體。

四、「缺口」與「空」的分離之力:重新思考平等與公共…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rch 25, 2020 at 2:54pm — No Comments

劉奇:充分發掘鄉村振興的民間力量(3)

Continue

Added by Morioka on March 25, 2020 at 3:30am — No Comments

劉奇:充分發掘鄉村振興的民間力量(2)

二是衣錦還鄉的力量。“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發達之後衣錦還鄉,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是一份榮耀。衣錦還鄉除了鄉土情懷外,更多的是成功人士回饋家鄉,投資、建廠、修路、辦教育等等。安徽萬朗磁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時乾中,經過多年打拼,使公司成長為一個年營銷收入達數十億的企業。事業有成,他一直熱心公益,為改變家鄉教育落後的狀況,捐資5000萬元興建一所民辦非盈利學校,並計劃在家鄉建設一座6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加工業,為家鄉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打造“就業+教育”相互支撐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系,把家鄉建設成生態宜居、就業與生活和諧統一的特色小鎮。幫助家鄉脫貧致富一直是京東集團劉強東的心願。他專門在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設立了扶貧基金,補貼貧困村民和家庭;為來龍鎮小學購置了多輛校車接送孩子們上下學,還設立了獎學金和圖書館。發揮好成功人士回報鄉梓、建設家鄉的作用,促進自身優勢和家鄉資源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強大物質動能。…

Continue

Added by Morioka on March 25, 2020 at 2:30am — No Comments

劉奇:充分發掘鄉村振興的民間力量(1)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天時合地利應人心,萬眾翹首,百姓期待。正在萌生的民間各種力量聞雞起舞,應時而動,順勢而為,積極投身於這場前無古人、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建設。這是一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動力群體。回望40年前,按下紅手印的小崗人,挑著貨郎擔的義烏人,偷擺地攤的章華妹,私炒瓜子的年廣久,是他們大夢先覺,身體力行,成為那個時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人群。尋找發現這個群體,總結推廣他們的實踐創造,是一個時代凝結新動能的高屋建瓴、具有前瞻性的遠見卓識。 …

Continue

Added by Morioka on March 25, 2020 at 1: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