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是指气韵、神韵。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31, 2023 at 9:29pm


蔣嘉惠·論亞伯特碼頭和其博物館群之於利物浦當地社群的關係

前言

亞伯特碼頭(Albert Dock)是利物浦文化領導都市再生的首波旗艦計畫,讓當時處於二戰後經濟衰退期的利物浦邁出成為文化觀光大城的第一步。當時的亞伯特碼頭由於利物浦航運業萎縮,遲遲未修建遭受二戰時轟炸的殘骸,且港口規模已無法負擔大噸位貨櫃船而被其他港口取代,亞伯特碼頭逐漸凋零以致廢棄,成為當地居民避之唯恐不及的廢墟,它過去為利物浦帶來的繁榮盛況、與英國第二大港口城市的榮耀也被人民淡忘。經過活化再利用,現在的亞伯特碼頭共有四座知名博物館設立於此: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國際奴隸博物館、泰德利物浦美術館、披頭四故事館,將建築物自身提供給博物館作為場館使用,成為一個以博物館為主,集餐飲、住宿、娛樂、集會於一體的多用途的觀光熱點(multi-user attraction)(Connelly, 2007)。亞伯特碼頭本身也具有相當的文化遺產價值,它不僅是全英國倫敦之外最大群的一級古蹟建築(Grade I listed buildings),於 2004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審定為世界遺產位址。亞伯特碼頭如今已是英國境內倫敦以外的最大觀光勝地,港邊景色揉合了過去的歷史與現代的建設,每年吸引超過四百萬觀光客前往。

然而,當時亞伯特碼頭進行整修和更新規劃時,利物浦人民的意見則持保留態度,例如,當亞伯特碼頭與泰德美術館建立合作關係並計畫在此建立泰德分館時,當地的私人企業開發商 Gerald Zisman Associates 傾向於建設能夠製造較多工作機會的商業貿易中心(Dockland Trade Centre)(Ganga, 2009);民眾也質疑這個外來的藝文機構對改善利物浦社會和經濟的貢獻程度,似乎沒有立即可見的效益,文化建設也非民眾當前所關心的。亞伯特碼頭也因為棄置多年,形象衰敗破舊,人民對它的復興、甚至對利物浦本身的旅遊潛力並無信心,隨著利物浦的都市再生促成的城市意象轉型,由貧窮的後工業城市躍升為文化觀光熱門景點,像是於 1998 年利物浦獲得英國觀光部年度一日旅遊最佳目的地(Day Trip Tourist Destination of the Year);2003 年更獲選為 2008 年度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ECOC),利物浦人民也開始重新去認識自己的城市與文化。

文化景點日漸成為後現代旅客的參觀主要目標,而博物館也佔據其中組成的泰半部分,但僅是依憑擁有的文化資產是不夠的,觀光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或者當地居民並沒有因為城市發展觀光而得到生活上的改善,這些將引起當地人民的不滿或衝突,要發展成功的觀光,當地社群的參與和支持也是構成文化景點吸引力的來源(Gonçalves, 2007)。在本篇研究中,將套用學者 Alexandra Rodringues Gonçalves 提出的模型(請參見表 1):文化遺產,觀光和當地社群的關係,探討亞伯特碼頭這個文化景點―遺產本身,以及位於其中的四座博物館―及其所發展的文化觀光,是如何與當地社群達到和諧與雙贏的現狀,利物浦人民對自己的城市與文化認同得以成功重新形塑。                       表 1. 文化遺產,觀光和當地社群的關係 (Gonçalves, 2007)

文化遺產:亞伯特碼頭與四大博物館

身為文化遺產的亞伯特碼頭本身就可被視為利物浦市社群共享的歷史回憶,它是英國海權時代創造利物浦和大英帝國繁榮的重要港口,奠定維多利亞時期利物浦在世界貿易體系發展中的重要性。其船塢技術和港口管理―複合港口建築和倉庫的封閉式船塢,整體由磚塊、鋼鐵、石頭構成,無任何木造架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防火式的船塢;貨物可直接在碼頭內裝卸,也是世上首先起用液壓

機械系統(hydraulic cranes),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碼頭之一;它於十九世紀時掌控了英國和歐洲的奴隸貿易,並因而使利物浦迅速繁榮成長;它也是英格蘭移民前往美洲「新大陸」逐夢的主要移民港;大飢荒時期,利物浦也成為愛爾蘭移民的避難首選;除此之外,身為工業革命重鎮,吸引了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人口,當中也包含華人,紛紛於不同時期湧入利物浦,構成該市多元文化的背景。二次大戰時亞伯特碼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英國海軍部徵召為小型戰艦、潛水艇駐紮港。等等輝煌的歷史地位證明它本身即象徵了利物浦特殊的文化價值。

利物浦政府於1981年成立了梅西賽德區域開發公司(Merseyside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以下簡稱 MDC),將亞伯特碼頭設定為利物浦都市再生的主要文化旗艦計畫,企圖藉由發展文化產業帶動都市更新以挽救利物浦的經濟問題,用現代建設連結過去歷史、整修並活化亞伯特碼頭。有鑒於此,它將自

身的建築物提供給四大博物館作為場館使用。其中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與國際奴隸博物館直屬於利物浦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s of Liverpool)的七大博物館之內;泰德利物浦美術館則是國家級的藝術博物館,擁有高度的國際知名度,在英國內有四間分館;披頭四故事館則是由私人企業經營。(下續)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31, 2023 at 6:29pm

 (續上)「博物館猶如一面鏡子,反映社會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與文化。」(Gonçalves, 2007, p.3)。除此之外,任何博物館或是遺產組織的功能也在於對其展示的詮釋與解釋,而這部分的經營管理與大眾以及社會層面有較密切的關係(Hernández & Tresseras, 2001)
可推論出,博物館或文化遺產除了必須透過有效、使人民易於接受與了解的詮釋和解釋,才有機會和立足點去形塑人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並得到正面的回饋,從而澄清具在地特殊性和獨特價值(Unique Selling Point),發展穩定、長久的觀光。

亞伯特碼頭四大博物館的其中三座: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國際奴隸博物館與披頭四故事館即實踐了這兩個論點;而來自倫敦的著名博物館品牌―泰德利物浦美術館則透過在地化和提供重視民眾藝術養成教育的豐富活動,拉近與利物浦人民的距離,將在接下來的部份討論之。

1.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Merseyside Maritime Museum)

 海事博物館內的展覽主要是講述利物浦海港的歷史還有他在過去十九世紀時期在全世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館內收藏了許多航海時期的古物、書信、照片、畫像、船舶模型。另一方面也配合正在進行的事件做連結,像是在 2012 倫敦奧運主題的展覽中,介紹各式船類比賽。民眾在此可以深刻並清楚地重溫利物浦的港口歷史,而整個亞伯特碼頭古樸的船塢建築也有助於營造有如身歷其境的氣氛。

在海事博物館中地下一樓的《Seized! The Boarder and Customs Uncovered》展覽中,他們的呈現方式讓參觀者融入角色扮演的氛圍,像是用立牌訴說策展人的靈感和訴求,讓觀眾了解這個展覽背後的動機;觀眾還可親自擔任行李檢查員模擬他們的工作;使用等比例模型呈現走私品的偷渡方式,種種有趣的詮釋方式都更容易幫助民眾吸收展覽內的資訊。

海事博物館也不避諱地展出記錄著某些陰暗過去的現實,像是鐵達尼號犧牲的人員名單、野生動物以殘酷的方式偷渡進港並做成標本、當時為非法的同志關係而促使船員這個職業成為許多同志訴諸的出口等一些較不為人知的過去,帶給參觀者反思和啟示。

 在海事博物館舉辦的活動都有做年齡層的分類,提供多種選擇以因應不同客群的需求,分為兒童、家庭式、成人,其中以家庭式和成人的活動占大多數。同時也提供研究航海歷史的學術協助和檔案館的使用,成為當地學校團體或家庭了解利物浦航海歷史的最直接的選擇。

2.
國際奴隸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

 國際奴隸博物館位於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的樓層之上。在這個博物館闡述的是過去利物浦的奴隸貿易歷史、奴隸的故事並且認識從前和近代的對奴隸的觀點,其中許多奴隸的勇敢和反抗的事蹟並不廣為人知。它們也提供分年齡層的可參與的教育性質活動和工作坊,例如《Baba’s musical story ― storytelling》,講述一個非洲孩子把玩非洲傳統樂器的故事,而參與的孩童必須穿著非洲傳統服飾並一起認識非洲樂器(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2011b)

 這裡也作為一個國際人權議題的資源中心,由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 FIHRM)主導,舉辦相關活動和會議。國際奴隸博物館對於利物浦的外國移民無疑是一深遠意義的存在,而非移民背景的民眾也能夠記得他們的故事。(下續)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30, 2023 at 10:25pm

3.泰德利物浦美術館(Tate Liverpool)

泰德利物浦美術館以具有利物浦當地代表性的碼頭建築為場館,結合當地的既有文化,並重視與當地居民的對話和福祉、希望能將自身豐富的文化資產傳達給當地民眾。

 它重視民眾藝術教育的養成從它積極舉辦適合各個年齡層的教學計畫或相關活動就可以得知。例如,它是第一個採用 post of Information Assistants(IAs)的博物館,讓非館方工作人員的當地民眾擔任展覽解說員;《Young Tate》也是專門為 16-25 歲當地學生所設立的計畫,提供一個同儕可互相交流討論的空間,為泰德美術館進行各種策略發想,不僅可以拉近年輕學子和泰德美術館的距離,也讓他們在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

它的經營策略也降低人們對於藝術方面知識的落差所產生的隔閡,並以豐富的教育活動做為補強,讓民眾能夠輕鬆地消費藝術,也沒有背棄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的使命,並獲得當地居民的支持。
4.
披頭四故事館(Beatles Story)

位於披頭四的故鄉已然代表了絕對特殊的價值,加上披頭四故事館內的多感官展示生動有趣,包括重現了披頭四成名前的表演場地 Casbah coffee club、60 年代的馬修街(Mathew Street)、以及他們發跡走紅的 Cavern  Club 舞台場景、披頭四於 1964 首次乘坐飛機前往美國表演所搭乘的機艙等。以披頭四發展的歷史軸線貫穿整個主題。另外還有專門提供給兒童的寓教於樂式展示,讓較幼小的年齡層都能夠認識他們。

披頭四是利物浦最鮮明的流行文化代表,歌迷遍及全球,但是對利物浦市民來說,他們對披頭四已經再熟悉不過而視之為理所當然,反而沒有如歌迷般熱衷,而披頭四故事館主要也是以觀光客為導向。然而看到披頭四故事館吸引如此廣大的群眾前來利物浦,隨著利物浦的觀光逐漸步上軌道,民眾也開始重新認識披頭四,承認他們的特殊,並以他們為傲。

亞伯特碼頭、四大博物館與利物浦文化觀光的關係

利物浦市政府的都市再生計畫最初的原意本想發展商業金融貿易中心路線,並重振委靡的工業產業,然而結果卻依舊嚴重赤字、無法有效改善利物浦的經濟,市內和港邊廢棄的倉庫和船塢等閒置空間也缺乏利用,於是利物浦是政府放棄原本的政策,成立了 MDC,在這 20 年間將自身定位為主打觀光和休憩的文化城市。MDC 初期規劃希望效法美國成功的例子,如波士頓、舊金山或巴爾的摩,發展出以水岸特色為主的都市更新路線(Lorente, 1996),於八○年代設立了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1984 年)與泰德利物浦館(1988 年),同時運用節慶觀光方式,在 1984 年舉辦國際園藝節(International Garden Festival),吸引超過兩百萬人潮、達到集客效應,成功改變民眾對亞伯特碼頭往日的破敗形象。日後更引進餐廳、酒吧、咖啡館、兩間連鎖旅館和與商店、紀念品店。夜晚的亞伯特碼頭則霓虹閃爍,餐廳酒吧紛紛成為年輕人夜間娛樂的去處,遊人也可見識到亞伯特碼頭的另一種風情,燈光映照水面倒影的夜景也使亞伯特碼頭晚間的美成為它另一項可被觀光客消費的資產。(下續)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29, 2023 at 8:23pm

(續上)亞伯特碼頭也與利物浦旅遊局合作;與地方文化建設機構推廣此碼頭,例如 Liverpool Vision, Culture Liverpool;還跟大型消費複合式娛樂商圈 Liverpool One 和利物浦大教堂(Liverpool Cathedral)商定提供遊輪乘客免費公車接駁優待,讓乘坐遊輪的旅客可以因為免費的公車而在利物浦市區停留更多時間,增加消費。Liverpool One僅與亞伯特碼頭隔著一條大馬路互相對望,它的開張(2008 年)開拓了從利物浦市中心到港口濱水休憩區的通路,讓民眾與觀光客更容易來到港口區域(personal communication, July 20, 2012)
                                                                                   圖 8.7 亞伯特碼頭夜景

亞伯特碼頭周邊的設施也逐漸整頓起來,包括連接其北部的碼頭頂(Pier Head)到利物浦著名的歷史建築「美惠三女神(3 Graces)」:Royal Liver Building、Cunard Building 和 Port of Liverpool Building,與 2011 年新落成的標的建築―利物浦博物館(Museum of Liverpool)之間的人行步道和廣場,以及其南端的利物浦會展中心(Arena and Convention Centre Liverpool, ACC Liverpool)和摩天輪,更添加民眾和觀光客造訪亞伯特碼頭的群聚效應。(下續)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29, 2023 at 8:23pm

例如,亞伯特碼頭便曾替前來ACC Liverpool 的國際會議旅客安排港口內一連串水棲兩用船遊覽和共六間美食餐廳導覽(Familiarization trip),讓這些國際會議旅客能夠更加認識亞伯特碼頭,提升下次再訪的意願(personal communication, July 20, 2012)。
從近年來的現象也可觀察到,參觀博物館已成為觀光客主要的訴求之一,舉例來說,在 1990 年的統計數據中,前往倫敦參觀博物館的觀光客占倫敦觀光客總數的 44%(Garcia, 2003)。四大博物館同樣也在亞伯特碼頭的觀光價值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對博物館的最新定義為「一個非營利的、服務社會與其發展的永久性機構、並開放給大眾,擁有、保存、研究、傳達與展示人類與其環境的有形和無形資產,目的在於教育、學術和娛樂。」(ICOM Statutes, 2007)。四大博物館中除了披頭四故事館屬於私人企業須收取門票費用,其他三個博物館均免費開放給社會大眾。

以娛樂性質來說,卻是披頭四故事館最為顯著,主要歸功於它創新、體驗性高的展示方式,營造出一種類似主題樂園的披頭四世界,就連非歌迷的群眾也會因為好奇心而前往,限制參觀遊客入館數量的規定也讓披頭四故事館門口總是大排長龍。披頭四是利物浦最有名的觀光賣點之一,為了一睹披頭四發跡的城市,來自世界各地的歌迷如朝聖一般來到利物浦。披頭四故事館除了提供跟披頭四發展的相關歷史和紀錄,博物館內部擬真重造的披頭四在利物浦的生平相關地點也被介紹給來訪的參觀者,提高這些景點的曝光率,成為觀眾可能拜訪的下一個選擇,讓披頭四的無形文化遺產更有價值,拓展利物浦的文化觀光實力。(下續)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8章]論亞伯特碼頭和其博物館群之於利物浦當地社群的關係〉作者:蔣嘉惠)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28, 2023 at 2:28pm

(續上)至於泰德利物浦美術館,是於 1980 年代時,由於泰德倫敦總館收羅的藏品與時俱增,另外為了展現英國的現代藝術成就,並且鼓勵年輕族群對藝術的興趣和教育,而在利物浦亞伯特碼頭建立分館,於 1988 年開館,1998 年翻修擴建完成,是英國境內倫敦之外最大的現代藝術美術館,其收藏藝術品是國家級的標準,是泰德美術館的第二個分館,大大增加利物浦在藝術上的特殊地位,成為對英國北部現代藝術愛好者來說最有吸引力的選擇,利物浦也因為擁有泰德這個國際知名的品牌而更為獨特。它受歡迎的程度可參考 2008 年的 ECOC 遊客造訪數即可得知:1,088,504 人次(Grunenberg, C & Nixon, A. 2011)。由此可知,衝著泰德美術館這個品牌而來訪的觀光客不在少數,也間接為亞伯特碼頭和利物浦帶來廣大的潛在消費者。

 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則是想了解利物浦海港歷史的觀光客最佳的去處,此外也設計了許多高度辨認性的展覽。例如特展《鐵達尼號與利物浦:未曾講述的故事(Titanic and Liverpool: the untold story)》揭示了鐵達尼號是在利物浦製造的鮮為人知的往事,還安排觀眾尋找船上特定乘客的命運、穿著船上人物衣飾模擬當年情景、聽麵包師講述難忘的故事等環節,對鐵達尼號有興趣的觀眾產生了強勁的吸引力;另外,對偏愛地方文化的後現代旅客來說,可以在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找到利物浦的海洋發展歷史的完整論述。

而國際奴隸博物館則盛名遠播,和國際上其他相同性質的博物館都有連結,隸屬 FIHRM,例如 Canadian Museum for Human Rights,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Indian, Te Papa Tongarewa Museum of New Zealand, South African Holocaust and Genocide Foundation, 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等等,國際奴隸博物館曾主辦過 2011 年 10 月的 FIHRM 研討會《Fighting for equality: social change through human rights activism》,有超過 100名代表出席(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2011a)。重視各種弱勢族群的權益,將博物館為大眾而開放、設置的定義拓展至最廣。前來參觀的遊客將能深入的了解奴隸的歷史還有它們努力企圖達成的目標,參觀縱使娛樂性質不高,但是它卻更能激發思考和反省。

 四座博物館不同的內容和性質足以因應不同的客群的需求,難能可貴的是它們並沒有互相競爭參觀人次的衝突(T. McGeagh, personal communication, July 16, 2012),反而持著合作無間的態度,讓亞伯特碼頭擁有多元的觀光消費選項,增添其文化魅力,成為吸引更多文化觀光客來訪的拉力,也使觀光客能夠獲得最深刻直接的利物浦體驗。

亞伯特碼頭、四大博物館和觀光與利物浦社群的關係 「魁北克宣言(Declaration of Québec, 1984)」曾經提出一個新概念「積極博物館學(Active Museology)」,強調地方群眾和社區的參與發展,將他們的需求、意願和興趣列入考量,期許這樣的方式能夠建立他們對文化遺產的尊重,以此鞏固文化認同感。地方社群的在計劃和發展上的參與可以保證市民的接受度更高,進而達到成功、永續性的觀光(Butler, 1999)。以下為亞伯特碼頭活化再生與四大博物館和利物浦社群互動的實例。

 在利物浦是政府著手進行都市再生時,亞伯特碼頭曾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危機,六零年代時 The Mersey DocksHarbour Board 考慮對亞伯特碼頭進行剷除工程,並開發一個包含亞伯特碼頭,Canning 碼頭和 Salthouse 碼頭 53 英畝的「小城市(mini city)」,但是隨著兩間公司的財務危機,這個計畫也無疾而終。

七零年代初期,利物浦民間湧出許多群眾與私人部門的聲音,提及許多拯救亞伯特碼頭的計畫,終於在 1974 年時成立的梅西賽德郡理事會(Merseyside County Council, MCC)提出正式聲明,將碼頭區進行再生建設列為第一要務,而利物浦市議會也在 1976 年將亞伯特碼頭列為保留區。最後終於在市議會宣布 MCCDock Company 簽的開發合作計畫後,成立了專職負責城市再生工程的 MDC(Jones, 2010)。由此可見,政府尊重利物浦社群的意見,為了保留了亞伯特碼頭而做出行動,而非任它由人拆毀。(下續)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26, 2023 at 10:21am

(續上) MDC1981年發表的發展策略,即包含了設置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合作網絡,保證社會生活品質的改善,包括住房供給,給失業者的技能訓練等等,以吸引地方單位、社群、私部門和志願者投資的意願作為工程資金,而它們也確實在1992年實踐他們的承諾,在原本規劃的住宅區落成500間房子。1990MDC的建設策略中,其中包含改善利物浦民眾在交通、工作技能、住房、工作和環境(Lauria, 1994)。

另外,Colin Bordley也強調亞伯特碼頭相當尊重附近居民和地方單位的意見,在舉辦任何可能將影響他們的活動之前,都會先徵詢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參與討論,以及告知他們這個活動可能會影響的層面,民眾知道他們是被在乎的,如果他們不願意受到活動的負面產物波及(例如噪音、交通阻塞等),他們有權利拒絕,使抱怨減至最低。舉例來說,亞伯特碼頭海盜節(Albert Dock Pirate Festival)當中的活動施放海戰的大砲,但它們有先行向居民預告這些大砲將會施放和持續的時間,並爭取他們的同意(personal communication, July 20, 2012)

四大博物館也不只將目標客群放在外來觀光客,他們各自也策劃了非常多元的教育性質活動與工作坊,提供給兒童,學校團體、家庭、成人、學術人士等等,使他們從涉入活動的經驗中獲取知識。而這種方式,受惠最大的就是利物浦的群眾,因為他們不會如觀光客一樣受限於距離,這是這些博物館對利物浦社會的回饋,實踐它們的社會責任。

泰德利物浦美術館則是在剛遷移至亞伯特碼頭時,曾遭逢當地居民的質疑,認為現代美術館並非利物浦當務之急所必要的建設,而在當時由工業經濟過渡到知識經濟的定位晦朦期,泰德利物浦美術館面臨來自地方社會的壓力和敵意,如果和當地社群沒有友好的關係,就很難獲得他們的支持以發展永續的觀光,泰德利物浦美術館也只會淪為一個從倫敦來的入侵者。

它們所採取的對策就是除了在當地廣為宣傳,也企圖和民眾對話,告訴他們泰德利物浦美術館歡迎所有地方人民參觀,降低陌生感,並且提供許多相關教育活動、開發利物浦當地的客源、實施能夠貼近當地社群的策略、鼓勵群眾加入泰德會員享受優渥的福利、請當地人民擔任志工,將觸角伸及利物浦較缺乏文化資源的地區,針對那些平常不會去博物館的群眾,提升他們接觸藝術文化的機會等等,找到自身在利物浦的定位,著重在成為「在當地」的泰德美術館,而非從倫敦來知名博物館品牌。另外,它並沒有企圖爭奪前往利物浦內的其他兩個藝術博物館:沃克畫廊(Walker Art Gallery)和利斐夫人畫廊(Lady Lever Art Gallery)的客源,反而認定這是提供給民眾不同體驗與學習的機會,且更多的畫廊意味著更多的參觀民眾,進而達成和在地博物館的和諧關係(J. Pyne, personal communication, July 20, 2012)
(下續)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25, 2023 at 10:31am


結論

由上述實例可見,亞伯特碼頭和其博物館群發展的觀光獲得市民極大的認同,原因除了遺產本身所代表的歷史意涵的連結,以及博物館群它們所闡述的過去與文化和市民的記憶高度相關,更重要的是,它們供給了市民親身參與協議的機會和權利,使市民可在這些文化遺產和機構中找到歸屬感、享有權和驕傲―以利物浦的文化為榮;另外兩項社區民眾最在意的城市觀光發展滿意度評估標準:

公共服務設施和環境(Allen, 1988),也因為利物浦優良的都市再生結果,將後工業城市轉型成為文化觀光城市,尤其在2008年的ECOC成功地帶來廣大的觀光客來訪之後,民眾開始真正領悟到利物浦的文化特色,幫助民眾更加了解自己的城市魅力,承認利物浦是一個值得一訪再訪的觀光勝地,其中亞伯特碼頭和其博物館群無疑地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時,由於觀光而隨之升級的公眾建設也提升了人民生活品質,觀光人潮湧入利物浦和亞伯特碼頭帶動起周邊消費,促進經濟發展;人民也得以享受ECOC結束後留下的遺產和效應,例如於2012720-21日在碼頭頂舉辦的《Music on the Waterfront》免費露天音樂晚會,邀請美聲男伶羅素‧華生、皇家利物浦愛樂管弦樂團(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以及多名歌手現場表演,便是由Capital of Culture Legacy Found所資助。種種文化觀光發展帶來的好處使得居民和觀光的「社會交換」(Social Exchange Theory, Ap, 1992),包括資源上和權力上的交換(Costa, 1995),達到高頻率而且平衡的狀態,利物浦居民對城市發展觀光持著正面態度,也讓文化遺產、觀光和當地社群之間繼續維持正向的關係。
(下續)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25, 2023 at 10:30am


參考文獻

Allen, L. R. (1988).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lif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7(1), 16.

Butler, R. (1999). Problems and issues of integra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Pearce, D. & Butler, R. (Eds.). London: Routledge.

Costa, J. (1995).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7(7), 27.

Connelly, Greg. (2007). Testing Governance―A Research Agenda for Exploring Urba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Policy: The Case of Liverpool 1980-2000. Tourism Geographies, 9(1), 84-114.

Ganga, R. (2009). Deindustrialisa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Strategies: A Case-Study of Tate Liverpool’s Youth-Programm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16(9), 481-493.

Garcia, N. (2003). O Museu entre a cultura e o mercado: um equilibrio instável. Coimbra: Instituto Politécnico de Coimbra.

Gonçalves, A. R. (2007). Managing Cultural Attractions and Tourism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Museums and Local Commun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GM2007 Conference, Faro, Portugal.

Grunenberg, C & Nixon, A. (2011). Building on a Remarkable Year. Tate Liverpool.

Hernández, J., & Tresseras, J. (2001). Géstion del Patrimonio Cultural. Barcelona: Ariel Turismo.

ICOM, Declaration of Quebec – Basic Principles of a New Museology 1984. Retrieved from

ICOM, 21st General Conference in Vienna, Austria. 2007. Retrieved from http://icom.museum/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

Jones, R. (2010). Albert Dock Liverpool: The Complete Guide. China: Rja.

Lorente, P. (ed.) (1996). The Role of Museums and the Arts in the Regeneration of Liverpool. Leicester: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Lauria, M. (1994). Waterfront development, urban regeneration and local politics in New Orleans and Liverpool. College of Urban and Public Affairs (CUPA) Working Papers, 1991-2000. Paper 2. Retrieved from http://scholarworks.uno.edu/cupa_wp/2

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2011a). Changing Lives: Economic impac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t 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2011b). Education LIVE: Museum activities for early years,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and colleges.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8章]論亞伯特碼頭和其博物館群之於利物浦當地社群的關係〉作者:蔣嘉惠)

Comment by 堅持深博 on August 25, 2023 at 10:28am

參考文獻

Allen, L. R. (1988).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lif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7(1), 16.

Butler, R. (1999). Problems and issues of integra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Pearce, D. & Butler, R. (Eds.). London: Routledge.

Costa, J. (1995).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7(7), 27.

Connelly, Greg. (2007). Testing Governance―A Research Agenda for Exploring Urba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Policy: The Case of Liverpool 1980-2000. Tourism Geographies, 9(1), 84-114.

Ganga, R. (2009). Deindustrialisa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Strategies: A Case-Study of Tate Liverpool’s Youth-Programm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16(9), 481-493.

Garcia, N. (2003). O Museu entre a cultura e o mercado: um equilibrio instável. Coimbra: Instituto Politécnico de Coimbra.

Gonçalves, A. R. (2007). Managing Cultural Attractions and Tourism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Museums and Local Commun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GM2007 Conference, Faro, Portugal.

Grunenberg, C & Nixon, A. (2011). Building on a Remarkable Year. Tate Liverpool.

Hernández, J., & Tresseras, J. (2001). Géstion del Patrimonio Cultural. Barcelona: Ariel Turismo.

ICOM, Declaration of Quebec – Basic Principles of a New Museology 1984. Retrieved from

ICOM, 21st General Conference in Vienna, Austria. 2007. Retrieved from http://icom.museum/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

Jones, R. (2010). Albert Dock Liverpool: The Complete Guide. China: Rja.

Lorente, P. (ed.) (1996). The Role of Museums and the Arts in the Regeneration of Liverpool. Leicester: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Lauria, M. (1994). Waterfront development, urban regeneration and local politics in New Orleans and Liverpool. College of Urban and Public Affairs (CUPA) Working Papers, 1991-2000. Paper 2. Retrieved from http://scholarworks.uno.edu/cupa_wp/2

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2011a). Changing Lives: Economic impac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t 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2011b). Education LIVE: Museum activities for early years,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and colleges.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8章]論亞伯特碼頭和其博物館群之於利物浦當地社群的關係〉作者:蔣嘉惠)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