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4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9, 2022 at 11:52am

繼今年五月在景德鎮江西畫院美術館開幕以來,“鄉村建設:建築、文藝與地方營造實驗”第二站今日在成都以北四十餘公裡的彭州小石村正式啟幕。以創造“可生長”的展覽與強調“原鄉”意識爲標誌,通過吸納植根於四川本地的鄉村公共空間營建、建築活化、整村改造、藝術介入、美學教育等實例,“鄉村建設”展希望爲蜀中乃至全國各地區的鄉建運動提供案例,並呈現與本地居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緊密聯係。

展覽已與新落成的龍門山·柒村藝術設計中心同期開幕。由左靖擔任策展人,彭嫣菡擔任聯合策展人,彭州站共邀請九組建築師、藝術家與鄉村工作者參展,展示了多樣化與本地化的鄉建探尋之路。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發生了新的轉向,它與鄉村社會的變遷成爲同一問題的一體兩面,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回應不同的命題。如果説以城市爲發展核心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是在履行“快速發展”的需要,那麼對於鄉村振興的全面關注,則是在回應“如何可持續發展”的訴求。面對千城一面的非地方性,鄉村似乎成了最易識別的“地方”代表——鄉村成爲一方熱土,到鄉村去,逐漸成爲年輕人工作和生活的選項。這些變化的發生,從一定程度上得益於鄉村實踐者們經年累月的工作和頗具理想主義色彩的精神召喚。他們對於鄉村生活的編織、構造與活化,爲當下的地方文化複興提供了生氣勃勃的樣本。

關鍵詞

從一幢建築的改造到全體村民的動員,從一個自然村擴展到縣域範圍的社會設計,建築師、藝術家與鄉建工作者們通過展開或溢出自己專業內的工作,在實踐中學習、協同、創造、進化,處理複雜的鄉村社會關係,平衡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激活傳統的公共生活與鄉村的主體性,並以村民共建、藝術介入等方式,營造社區認同,創造地方價值。

在展覽敘事中,由每位參展人根據自身的工作體會與創作理唸提煉出的數個關鍵詞,爲當下的鄉土實踐提供了階段性的理論支持。“平民設計”(梁井宇)、“內外共享”(李燁)、“泥鰍鑽荳腐”(劉家琨)、“緩步徐行”(朱競翔)與“再用的建造”(羅宇傑)、“角色與自建”(王求安)等是建築師們在鄉村設計之中發展出的獨特策略,“服務社區、城鄉聯結”(左靖)、推動“鄉土美學、鄉土教育”(向勇),掌握“速度、動勢、節奏”(劉慶元)則是藝術家與鄉村工作者們所秉承的信息與準則。最後,透過“整村運營”“關係生産”和“謙虛介入”,立繪出一幅具體而生動的鄉村工作圖景。在這些形態各異的方法之下,如何協調生態與發展、主體與社區之間的關係,則是大家共有的目標。



從小石村出發

本次展覽所關注的建築、藝術與地方營造等領域,分別對應鄉村的空間、人文與社群三種社會情境,而這三者往往又互相交織,産生出不同的實踐價值。其中,建築師李燁與他的夥伴們在彭州小石村四年多來的改造工作,就體現了建築與地方營造相結合的特點。

通過整村設計與運營的一系列項目,使得小石村從一個震後重建的普通村莊,轉變爲具有共同空間形象的鄉村社區。一方面,設計爲缺乏公共空間的鄉村提供了具有聚合力的物理空間,影響了村民的個體與公共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通過開放民宿、食堂、菜場、文化長廊和公交站等的分時段共享功能,我們發現社區天然有一種“共享”的意識,只要空間具有一定的開放程度,社區居民總會自發的用生活填補,形成活潑生動的自發場景,進而重新塑造了當地的身份認同(identity)與四川特有的公共文化。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9, 2022 at 11:51am

作爲鄉建運動中的“排頭兵”,建築師不僅爲當地設計出居住、接待與公共生活的功能性空間,喚醒鄉村的公共空間及其功能,爲後續的公共藝術項目,文化教育與社區活動提供空間支持。同時,這些建築所呈現出的設計與美學態度,回應着土地與人的關系,還爲農村和城市創造出平等的空間質量而努力。在浙江麗水鬆陽縣,劉家琨設計的文裡·鬆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使整個街區轉型爲展示綿延百年的建築遺存與動態文化生活的泛博物館,以開放之姿擁抱週邊社區。“平民設計”則是建築師梁井宇爲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提出的“平民設計、日用即道”策展主題的一部分,

從貴州茅貢鎮到河南修武縣大南坡村,通過對廢棄學校、糧庫、禮堂、村大隊部等公共空間進行建築修複與改造,他所實施的鄉村設計並非純粹的日常功能,而是帶有豐富的精神性需求,並努力在設計上超越日常。

尋求建築師自身的角色,組織村民自建,是王求安多年來深入鄉村一線的工作準則,在河南修武縣岸上村,他研究政府對於鄉村基建的幫扶,以及村民與政府如何實現共同治理,幫助村民實現輕巧、可持續、低造價的設計。羅宇傑展示的項目包括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廊架,湖北丹江口元和觀村黨群服務中心等,強調設計的可持續性,包括野生、再用、接續與可逆的建造四個方面。他認爲建造技術並不是目的,而是通過在技術上的研究和打磨,去獲得和達到一種更具善意的空間狀態。

面對鄉村這一陌生的任務,朱競翔提出以學習代替應用,並爲鄉村的空間生産擔當更多的使命——溝通産業,強化紐帶,傳遞知識,帶來信任與希望。他研究新型的建築系統和可持續建造技術,並成功應用在超過十三個國內省份與其他地區,包括甘肅會寧縣多個村落的格子屋童趣園教室,四川廣元下寺新芽小學等。




關係、地方與日常

文藝鄉建是以文化藝術爲切入點,旨在修複鄉村的文化生態、社會關系與精神文明的在地實踐。從安徽碧山開始,在過去十年間,左靖與他同行的建築師、設計師和藝術家們深入了貴州、雲南、河南等數個鄉村,通過靈活的空間、文化與産品生産策略,修複鄉村的內外關系,換取村民的接納、信任與參與。藝術家劉慶元通過爲諸衆木刻與爲鄉村木刻,表現了鄉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細部,他的藝術行動直接服務於鄉村的文藝建設,其所創造的圖像還將繼續以各種方式存在於鄉村社會中。正是他們的工作關照着生命的感受、精神價值與主體意識,彰顯了“弱功利”背後的價值,

在四川省宣漢縣白馬鎮,來自北京大學的向勇教授創立了“白馬花田營造社”,通過大巴山花田藝穗節,花田藝繪、花田影像、花田課堂、花田工坊等公益營造與産業實踐,迎接越來越多的白馬“新村民”入住,共同建立起新的鄉村動員機制,讓鄉村成爲現象學意義上賦予人與土地、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等特定意涵之所在。,文藝鄉建與地方營造的共同特點是需要長期持續的運營和本地的參與,使“空間”(Space)成爲“地方”(Place),使鄉村不再面目模糊。



良性的鄉村建設從來不是無源之水,而是由天時、地利的條件,政通人和的機遇所共同創造。鄉村的曆史、風物與人文所共同形成的場域,在時間的尺度上綿延,留下了豐沛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産;通過這次展覽,我們希望動員更多的力量,圍繞着地方身份、歸屬感、可持續性與相應的文化主張,重新理解和建構鄉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鄉村建設:建築、文藝與地方營造實驗”彭州站將長期對公衆和本地村民開放。展覽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四川省旅遊學會指導,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彭州市人民政府以及彭州市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彭州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彭州市龍門山湔江河谷生態旅遊區管委會和成都湔江投資集團分別擔任主辦與承辦方,並由方所、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與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協辦。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6, 2022 at 12:42pm

參展人

Participants

李燁:彭州小石村建築設計實踐

Li Ye: The Architectural Practice of Xiaoshi Village

在四年多的時間裡,李燁團隊在小石村落地建成了一系列不同尺度和功能的建築項目,包括村域尺度的公共空間(文化大院)、小區尺度的公共空間(五統一)、區域尺度的公共空間(湔江河谷展廳)、民宅改造(共享民宿)、工廠(食品共享工廠)、菜市場(文化長廊)、景觀規劃(一公裡博物館)、橋、公交站等等。這一系列項目改變了整村的建築風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將小石村從一個震後重建的普通村莊,轉變爲具有共同空間形象的鄉村社區。

建築師提出了“同一屋簷下”的設計概唸,通過重新引入大屋簷的建築形式,爲缺乏公共空間的鄉村提供所需的物理空間,也通過這種形式,使建築與傳統和氣候特點相互鏈接,來重新塑造當地的身份認同,發掘四川特有的公共文化,給生活方式以發生的場所。建築的使用可以像“一盤川菜”一樣,各種豐富的生活場景可以同時在屋簷下發生,互不衝突幹擾,共同形成獨特的具有當地風味的社區文化。

設計過程中採納了許多原生的設計方式與鄉土材料,使建築具有在地的獨特風格。同時,也通過不斷的與社區居民溝通,將使用者的需求和觀點有機的融合在設計中,這種方式獲得當地社區的認可。



鳥瞰文化大院與小石村中的新居民樓,包容一切活動的瓦屋頂,連接傳統與未來社區,2020年,李燁/時地建築提供 ↑

李燁,時地建築創始人及主持建築師,先後獲得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及碩士、哈佛大學城市設計與建築學碩士學位。2014年在雲南大理創立了Studio Dali時地建築,2019年定居成都,以蜀中爲基地開展更廣泛的建築實踐。事務所自創立起,紥根於氣候、人文、材料等多樣性的中國西部,基於對中國西南發展現狀的深入觀察,力圖設計創造與當地環境性格相關聯的建築空間和文化。

梁井宇:平民設計與超越日常

“平民設計”,是梁井宇作爲中國館策展人,爲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提出的“平民設計、日用即道”策展主題的一部分。這不僅指爲“平民百姓”而設計,還含有追求“平等”設計的意思。這包括創造平等空間質量的努力,以及權衡取捨的價值觀。

如何將有限資源解決最關鍵設計問題,而平衡或放棄建築師主觀的設計追求?在茅貢糧庫藝術中心項目上,這體現爲預算和當地建築材料、工藝和設計要求的落差。場域建築選擇實現其中的關鍵要素——街道過渡的庭院空間,選擇性地將部分設計主導權返還工匠。

鄉村設計不僅是滿足日常基本需求、“追趕”城市的設計。鄉村設計應當是帶領我們,超越日常的設計。場域建築提出的“回宅”概唸,除了受《庇護所》的影響,還有後來在鄉村中獲得的先例的啟發。

大南坡村大隊部與大南坡美學中心的改造內容並非純粹日常功能,而是帶有豐富的精神性需求。將部分設計主導權交給工匠,允許他們自由發揮,傳統和當代通過視覺連接,也將工匠的手藝與尊嚴凝聚在建造中。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6, 2022 at 12:32pm


梁井宇,場域建築(北京)工作室主持建築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導師。建築作品見諸於國內外各大專業媒體,並多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深圳香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等國內外展覽。同時他也是位研究者和策展人。他首創並主導了北京大柵欄文保區的舊城改造,在數次北京設計週期間,推動當地居民與藝術設計社區合作,開創了社區合作發展的城市更新模式。

左靖:從碧山到大南坡

策展是左靖推動他的由藝術帶動的鄉村建設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他也因此發展出獨特的展覽地方營造的呈現理唸和形式。展覽對他來説,不再僅僅是限於在特定的空間和場所中展示藝術作品,以此來彰顯一些藝術家在藝術語言、形式和觀唸上的探索及成就。他的展覽是爲鄉建而進行的,有很強烈的過程性、行動性的和持續性,其終極目標是通過藝術與文化手段,協調各方資源,創造合作機會,讓來自不同專業和社會背景的人們共同努力,發展具體可行的進入一個鄉村社區、與一個社群接洽的方法與步驟以便開展地方營造工作。展示藝術作品隻是這項使命所採取的衆多活動之一,其它的還包括進行民族誌研究、舉辦藝術節、組織工作坊和研討會、出版、以及老舊建築物的改造和新的公共空間的創立等。這種策展具有融合多學科知識促進跨學科合作的特點,藝術進行的過程也同時在爲生發新的思想和行動創造條件。同時,他的鄉建工作也極大地擴展了藝術的邊界並帶來新的藝術形態和種類的産生。

本單元以左靖參與發起和主導的碧山、茅貢、景邁山和大南坡這四個藝術鄉建項目爲例,回顧自2011年起他根據地域或人情差異和地方訴求的不同而採用的相應策略,以藝術帶動鄉村地方營造,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工作理唸和方法步驟。(特約策展人:王美欽)


左靖,策展人,鄉村建設者,《碧山》雜誌書主編。安徽大學副教授。2011年後,左靖將工作重點轉向在地的鄉村(鎮)建設。他強調文化創造力和可持續性,並以培養社區的文化自覺、改善當地的文化環境等等作爲目標方向。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6, 2022 at 12:24pm

向勇:白馬花田的鄉創故事

四川省宣漢縣白馬鎮,一座大巴山區人口2萬有餘的寧靜小鎮。“花田間國際鄉村創客營地”便坐落於白馬山谷間,這裡是“白馬花田營造社”的起點,是許許多多參與過“向村計劃:白馬新故鄉營造行動”系列活動的青年誌願者們、鄉村創客們記憶深刻的鄉創原鄉。

向勇及團隊已在這裡連續兩年開展鄉村振興相關公益營造與産業實踐,迎接越來越多的白馬“新村民”入住到這座屋後青山、門前綠水的院落,以“連接、賦能、共生”爲理唸,共同將傳統鄉賢的人文理想與新時代創客的精益追求,凝結成人人共享共創的花田使命,一花一木地營建起白馬新故鄉的鄉創實踐。

2019年,稻穗成熟時,在這個大山深處的鄉村,經由首屆大巴山花田藝穗節的開展啟動了一場藝術與文創介入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探索之旅。就像一粒孕育希望的金色稻穗在深山花田的播種,這一場“謳歌泥土生命”的節慶將鄉村創客、遊客與村民連動起來,源源不斷地營建起鄉村的藝術現場。

在白馬畢城村,除了藝穗節,他們也通過花田藝繪、花田影像、花田課堂等藝術營造與花田喜市、花田工坊等産品營造,共同建立起全新的鄉村動員機制,讓鄉村成爲現象學意義上賦予人與土地、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等特定意涵的空間。

和孩子們一起觀察鄉村,花田課堂美育項目,四川宣漢白馬鎮,2021年,向勇/白馬花田營造社提供↑

向勇,四川宣漢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白馬花田營造社創始人。主要從事藝術管理、審美經濟、文化産業的理論研究和藝術批評、美術策展、影視制片、演藝制作的文化實踐。

家琨建築:文里松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

文廟城隍廟街區位於松陽縣城正中,自古便是鬆陽人的公共活動場所與精神中心,曆經百年變遷,遺存有不同歷史時期建造的各色建築。數十年來,這一曾經的精神文化中心日漸衰落,缺乏活力。

來自不同年代的建築與環境要素是蔚爲珍貴的時間痕跡,它們記錄並形塑着老城中心的功能演變與生活情景。如何處理新與舊的關系,令昔日的精神文化中心重新鏈接當代生活,成爲設計重點。

文里·松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的設計策略包括:在梳理場地時反複與居民協商,於一尺一寸的進退中切削出場地邊界,疏解後期加建以恢複原有街區肌理。此外,設計着重釋放兩廟前的公共空間,並打通街區與週邊社區連通的巷道“孔隙”。在梳理後的基地內植入更新系統——一個蜿蜒連續的深紅色耐候鋼廊道。廊道對於現狀樹木和保留遺存進行了審慎退讓。窄處爲廊,串聯保留老建築;寬處爲房,容納新增業態。整體營造出一個既公共開放又富於傳統情緻的當代園林。廊道於疏解後的街區蜿蜒穿梭,有如“泥鰍鑽荳腐”。

整個街區轉型爲展示綿延百年的建築遺存與動態文化生活的泛博物館,以開放之姿擁抱週邊社區,再度成爲鬆陽的精神中心。

劉家琨,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主持建築師。劉家琨的建築實踐關注社會現實,尊重地域文脈,提煉民間技藝,曾獲得多個國內外重要獎項。他主持設計的作品被選送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等衆多國際展覽,並擔任英國倫敦蛇形美術館2018年在北京的首個國際展亭委任項目的設計師。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6, 2022 at 12:17pm

朱競翔:與其應用,不若學習

鄉村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祖先,是源頭,是童年,是青春,是運動所,是療養地,也是終極的心歸之所。跟隨着龐大的資源與社會的調整去往鄉村的設計師,終歸是外來者。如何組織、如何建造、如何維持、如何運營,這些陌生的任務,與其是在應用,不如説是學習:學習資源投放,學習重組建造,學習組織供應,乃至學習倫理價值。

鄉村建築以基本的方式呈現重量,或以儀式性的方式顯現尊嚴。營造應該更加輕盈,更加便利,更加體卹勞動者。作爲小微型的聚居地,鄉村爲天地之間的勞動者提供就近的庇護。他們需要優質的防護,良好的住房舒適性將使得身心易於恢複,勞動可以持續,後代可以生養。

鄉村的資源有限、人才隱蔽,空間生産需要擔當更多的使命:呈現樣闆,溝通産業,強化紐帶,傳遞知識,並帶來希望。


雲南大理劍川陳碧霞美水小學新芽教學樓,2011年,朱競翔/元遠建築提供↑

朱競翔,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元遠建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中國學院與實驗建築師群體的代表人物之一,亦是首批在國際舞台亮相的中國獨立建築師。他皁年受教於東南大學與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他曾在江蘇專注於教育醫療類公共建築,屢獲獎項並入選國際性建築展覽。

王求安:角色與自建

王求安自幼生活在鄉村,對於鄉村有着無法割捨的深厚感情。多年以來,他專注於鄉村項目實踐,與當地政府、村民建立了信任和友好的互動關系,在建築、鄉村與村民之間搭起了橋梁。自學建築專業後,他進入鄉村實踐的領域,經曆了新農村、美麗鄉村、鄉村振興三個階段。在鄉村一線,他深感建築師有責任爲鄉村營造做出正確引導。

整村推進的項目主要分爲改造提昇與拆遷整合兩種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政府或企業斥資打造的單個鄉村項目解決不了問題,産業需要與週邊村落與城鎮聯動,才能正常運轉。因此,他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全域城鄉落地實踐,每個項目約需兩到五年的週期,與政府及村民頻繁、深度的溝通需貫穿整個項目過程。

近兩年,王求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村民自建,政府對基礎設施的幫扶,以及村民與政府如何共同治理。如正在進行中的焦作市修武縣岸上村的整體改造,皆由村民負責自家房屋室內外的興建和改造,政府負責基礎設施建設。


百美村宿—高嶺宿集,江西吉安萬安縣西元村,2019-2021年,王求安/安哲建築提供↑

王求安,北京安哲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及主持建築師。曾獲2018年FA青年建築師獎—鄉村貢獻獎,他主持的項目獲得了2014年全國人居經典建築規劃設計環境金獎,2016年全國十大美麗鄉村等。2020年,他被焦作市市文旅局授予“焦作市鄉村旅遊及民宿發展突出貢獻者”稱號。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6, 2022 at 12:08pm


羅宇傑:一種可持續的鄉建實踐

野生的建造、再用的建造、接續的建造、和可逆的建造,都是以可持續爲主題的建造技術手段,同時它們都屬於“生長”的主題。建造技術並不是目的,而是通過在技術上的研究和打磨,去獲得和達到一種更具善意的空間狀態。

中國傳統鄉村的生存、生長一直就是可持續理唸下的産物,珍惜物料自古以來是村民們生存、生活的基本法則,不光是表現在建築空間建造上,也體現在人們日常的生産工具、生活用品上。這看似是由於曆來物質匱乏、工業滯後的必然狀態,但又蘊含着古老的東方生活哲學、智慧。

“惜物”不光關乎節省,也蘊藏着珍貴的東方文化,它並不隻是對待物質的處理態度,也是一種遠離虛妄的生活方式。遵從原本的“真實”,格物緻知,鄉村文化才會以一種新的外在體現方式(建築、空間、人)在當下流傳。

駱駝灣村廊架,河北阜平縣龍泉關鎮,2016-18年,羅宇傑/LUO studio提供 ↑


羅宇傑,LUO studio主持建築師,中央美院建築學院建造課題教師。關注可持續的建造方式,主張以更少的材料,去創造更通用的空間。推崇以自然材料進行建造,探索如何更富創造力地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他是2020年“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技術探索獎等多個獎項的得主。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5, 2022 at 2:53pm


劉慶元:鄉村與木刻

離開行動,離開鄉村,來談劉慶元的木刻是不成立的。從碧山開始,他所創造的鄉村日常生活與木刻形象,以各種方式存在於鄉村社會中。在雲南景邁山,劉慶元爲山上的傣族、佈朗族、佤族和哈尼族人造像,設計與藝術的結合,使這些造像由個體而群像,由黑白而被賦予色彩。在河南大南坡,他創作了“竹林七賢”群像。單個事跡可以由藉助於文字的一個畫麵傳達,而聯綴這些畫麵又可形成一個較爲完整的視覺敘事。如果需要,還可以繼續補充延伸。七賢之像即是村民之像,在這裡,“人人都是竹林七賢”亦是劉慶元想表達的觀唸。

爲社會而給諸衆木刻,是劉慶元木刻行動的出發點。鄉村是木刻天然的發生場域。在這裡,劉慶元的木刻,表現鄉村,且爲鄉村服務。木刻在應對文化問題時,所表現出的及時性與即興特徵,以及在當代社會中的無差別應用,應該是劉慶元的木刻帶給人們的最深思考。木刻這種形式天賦異禀,似乎在一切視覺媒介中,都可以自由呈現而毫不違和,也就是説,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木刻的公共性還可以得到更爲廣泛的開發。(左靖)

鄉村建設

建築、文藝與地方營造實驗彭州站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Practice of Art, Space and Place

Pengzhou Station

開幕

地點

2021年9月23日

September 23, 2021

龍門山·柒村藝術設計中心

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鎮金城社區

Longmenshan Qicun Village Art and Design Center

Jincheng Neighborhood, Guihua Town, Pengzhou, Sichuan Province

指導: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

四川省旅遊學會

主辦:

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彭州市人民政府

承辦:

彭州市商務和投資促進局

彭州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

彭州市龍門山湔江河谷生態旅遊區管委會

成都湔江投資集團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5, 2022 at 2:52pm

協辦:

方所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

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

Supervised by:

Sichu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ichuan Tourism Association

Presented by:

Chengdu Culture, Radio, Film and Tourism Bureau

People’s Government of Pengzhou City

Organized by:

Pengzhou Commerce and Investment Promotion Bureau

Pengzhou Culture, Sports and Tourism Bureau

Pengzhou Longmenshan Jianjiang River Valley Eco Tourism Zone Management Committee

Chengdu Jianjiang Investment Group

Co-Organized by:

Fangsuo Commune

Beijing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Anhui University

參展人:

家琨建築 李燁 梁井宇 劉慶元 羅宇傑 王求安 向勇 朱競翔 左靖

Participants:

Jiakun Architects, Li Ye, Liang Jingyu, Liu Qingyuan, Luo Yujie, Wang Qiu''an, Xiang Yong, Zhu Jingxiang, Zuo Jing

策展人:左靖

聯合策展人:彭嫣菡

特約策展:王美欽

視覺設計:曲芳正 葉子萌 韓佳

展陳設計:於時雲

展覽統籌:梁恩才 袁祥智 朱琳 羅虹 李久安 馬艷霞 劉利

執行團隊:成都締合美學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5, 2022 at 2:51pm

關於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BCAF

中國唯一專注於當代人文藝術發展的公募性基金會和文化智庫

BCAF以“發現文化創新,推動藝術公益”爲使命,在文化創新、藝術公益和智庫研究三大領域展開類型廣泛而富有活力的公益項目,讓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藝術,構建創新中國爲主線的人文公民社會。

BCAF緻力於支持具有全球視野的藝術家和創作者,將中國當代文化推介至國際舞台,支持中國新一代的國際文化合作與交流。BCAF已與十數個國家的國際性平台緊密合作,其中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戛納電影節、洛迦諾電影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協會、亞洲文化協會、帕森斯設計學院、紐約時裝週等。BCAF策劃組織了多項高規格政府項目,例如中歐/中美/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德文化年、中德青年創新年、“中法文化高峰論壇”、“中國與歐盟在文化遺産、文化與創意産業和當代藝術領域相關方的合作調研報告”、“中歐人文智庫峰會”、“中印文化連線”、“中日文化連線”、“亞洲文化節”等等。

2015年5月至11月,BCAF策劃及組織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國家館,得到了國際媒體和藝術界的廣泛好評。2017年至2020年,BCAF在美國各地成功舉辦了三屆“創新中國文化節”:作爲中美政府最高級別交流框架的“中美社會和人文對話”官方項目之一,文化節探索了中國民間文化外交的新形式。2017年,BCAF中國藝術電影基金支持的電影榮獲洛迦諾電影節金豹獎、第70屆戛納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同年,BCAF支持獨立電影導演王兵參加卡塞爾文獻展。

2020年,“BCAF國際大師合作系列”攜手國際機構、專業平台、媒體夥伴進一步支持具有先鋒活力的大師項目:坂本龍一、文德斯、大衛林奇、李滄東等全球電影、音樂大師的最新原創項目。

感謝支持BCAF!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期待大家的參與,共同支持我們有活力、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公益項目。我們深信人文的美與力量。推動中國的多元公民社會發展始終是我們的初心與使命。作爲中國唯一緻力於文化創新、藝術公益、國際交流、智庫研究出版的公募性藝術基金會,我們熱忱地去發現並支持最能代表中國當下具有突破創新精神的機構與項目、最具個人原創性藝術家的鮮明故事與智慧思考,並將我們在中國的工作精華推介到更爲開闊的世界舞台與專業合作中。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