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hoto Appreciation: Deep Ocean by Hamed Al Mehairi)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78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30, 2021 at 7:19pm

陳明發思想《女俄狄浦斯》

熟女說,俄狄浦斯是女的;我就是俄狄浦斯。

妳是說,妳戀母;準備殺父?

這樣說好了,我就是母親;我和母親已經合而為一了。


(好了好了,都是寫詩的人;所有在這裏派上用場的字詞,大家就當是象徵,別急著鬧道德好嗎?)


那殺父的事,有何計劃?

早行動了。

不明白妳的意思。

我已經殺死了我年邁的父親;穿著過時的父親;不懂得電視連續劇時髦話語的父親;不懂得發揮社媒表情符號的父親;不懂得智能手機最新應用程序的父親.......。我大開殺戒很久了,殺死了好幾個階段的父親。現在,伴在我身邊的爸爸,是個有趣的小夥子。


妳媽媽接受得了?

剛才不是說了嗎?我和母親已經合而為一。說來,我真正的戀人是我母親;我早已經是她,她就是我。我殺死了她原来的丈夫,給她找來一位年輕男士,她開心都來不及呢。


(對,我說過這整件事都採用了象徵語言;可是,究竟象徵什麽事呢?我還在考慮中。)

                                                      (26.8.2020 照片:澳大利亞歌劇 Oedipus Schmoedipus

(2020年8月26日臉書)

Comment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9, 2021 at 3:30pm


陳明發《太陽花》


沒有聖誕的冬天


有隆重輸出再回收的


太陽花,莊嚴掙破玻璃窗


口罩丢在碎片上盡情燦爛


滿地太陽花籽殼


被嚼盡的民意


顏色褪光,嘩聲格外刺耳



傳言中的老人沒從煙囪


下來,一身碳灰


是輸不起的荒唐


寧願做個超級傳播者


推高感染群糾眾陪葬


(2021年1月7日 臉書)

Comment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9, 2021 at 12:02am


陳明發詩想《夢紀事》
(原題《詩評 12》)


第一次讀到“文本誕生,作者已死”這話,我是嚇著了。那幾年我沈溺於解夢,嘗試和一些人談夢,並將他/她們的夢事匿名記錄起來,成了文本。文字是我寫的,故事卻是他/她們的,所以,真正的作者應該是他/她們。可是,天啊,他/她們可不能死啊。因爲夢紀事誕生了,我們才開始要進一步交流,一起詮釋。一起探索。一起深入意識的巖層,挖掘出一些對活下去有意思的礦藏。
(1.3.2019)

Comment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6, 2021 at 3:32pm

陳明發詩想《作者已死
(原題《詩評 11》)


沒有比“文本誕生,作者已死”這句話,更讓詩評人感到興奮忘我;有學術合理性又有實際權勢感的那種興奮。八九不離十的一個理由,就是在詩評人心中,當作者是“死的”。好像這樣一來,作者的文本就是沒爹沒娘的孤兒,任人呼來喚去;甚至還沒完整誕生,而需要詩評人隨心所欲去催生、接生。詩評人,別光為那個“死”而手舞足蹈;把心機花在那早已完完整整的“生”吧——記得否,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別那麼急躁就奔進萬物,以至於忘掉了:萬物原生自三,三生自二,二生自一。一生自道。夠了夠了,慢慢消化吧。


(2019年2月26日)


附錄:


1 即是“深度閱讀”,就別急著讀完;每日讀三兩頁,甚至三兩段,然後做筆記,總結壹天的閱讀體會。若需要,同壹章,反復地看。還好,羅蘭巴特的語言,沒有海德格爾、洪希耶他們的那種哲學論述筆調那麼難讀。

2 任何提醒,都在幫助我整理思緒。我對於這樣交流的心境,恰好也是對於閱讀、詮釋文本的心境。文章有停筆時,思維卻無盡期。所有的閱讀或詮釋,在我其實都是一個綿延無止的過程。一種一直正在發生中的狀態。不過,我首先排除了理論和常識。我大半輩子和詩與思打交道,一直都在抗拒著理論和常識。

它們為我在管理專業守門就好了,別來干擾我的私人創作領域。

很多很多年前有位詩人談到,吃西瓜也有吃西瓜的方法。我讀詩、寫詩、評詩,也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壹個方法吧?(我抑制了自己上網去找那部詩集的照片,免得它伸一隻腳探個頭進來,干擾我們進行中的話題)


回到藝術如詩,或擴大一點到繪畫、攝影與電影,有時候我很好奇,我想的是究竟是文本本身呢?還是它“芝麻開門”打開的,其實是一個值得一再挖掘下去的大洞穴?生命(或曰:生命創造力)可能因此而豐饒,更有意義起來嗎?

讓我再告訴自己一遍:文章有停筆時,思維卻無盡期。有時候為了一篇文字,再大的討論也有個停筆的地方與時限(要不文章/論文永遠發表不了)。但文章發出去了。曾有的相關或無關思維,是否就投閑置散,淪為遊兵散勇?它是否還有剩餘的創造力?或: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


即便如是自我追問,無盡好奇,我還是要設法躲過某某大師某某書籍某某警句,或某某人對它的引述與闡釋。少了他們的偵查、把關、干預,我才可能純凈化、真實化、具象化我的壹些偏鄉念頭。

我不想粗暴地帶著大師們的那些定義與解說,來標簽它、安頓它、建構它。像市議會人員用條黃色塑膠紙,把一個地方圈上來,劃定它的範圍,建域它。我自覺地用了“解說”一詞,不是“教條”,是為了表示我的敬意。

因爲讀書這件事,是我讀懂了,讀透了,它會在精神上同化於我既有的知識系統與感性分配;誰知道我的一些想法其實可能追源溯祖到某某人的學說?


文本誕生,作者已死;是否真的如此?有待進一步探討。我現在只知道,文本誕生不了,很多作者/評論者早已累得半死。



3 或許,這個時候,把這樣的討論,用一篇情景化敘事的散文來表達,對我的創作會有所裨益。我個人的體驗,把一些概念具象化到個人的存在狀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因爲,我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詮釋了這個概念。有時候,我看那些敘事學領域的高手們,怎樣結構——解構——再結構——再解構......敘事主人翁所活過的生命經驗,無疑是對那人的生存狀態一種最有力的詮釋。作者可以不用死,文本也可能不止誕生一次。但對話一直保留在進行式。那時候再談“三生萬有”,感受一點也不再抽象。


4 我很多時候也覺得“詮釋”一詞,帶有太濃的學術味道,而少了詩情、審美的欣賞與共鳴。詮釋的過程與結果,把“文本”變成了一個“它”,而不是“妳”或“你”。一個對話、交流的夥伴。視角是平等對視的,不是我高你低;我中心你邊沿。我信仰萬物有情;美在互動中誕生。



5 我個人也覺得FB對知識與經驗的交流與學習作用很好。一是容易集合同一個話題的材料與記錄,二是若加了# 號,留下關鍵詞,往後也方便搜索、備案與參考。現在看起來像是隨意寫下的三幾筆留言,其實也是為將來更大的書寫做準備。當然最理想還是用部落格,過後方便在谷歌甚至百度搜索器上找到。也方便其他對此同樣話題有興趣的圈中人,搜索到我們留下的材料,以利便進一步探討。


6 我還談不上"定義",只是針對一般情況下所接觸到的"詮釋"現象,往往離不開誰誰誰說(要不就恐怕不夠"嚴謹"),總是在人與他的對話夥伴之間,給"第三者"安排一個"價值來源"的位置。我知道這是學術的要求,需要一個"守門人"。我在這裏是說詩評,就像文化現象的評論,藝術的評論,是否有繞過學府/學術discipline的取徑,有可能更"純粹"的物我兩忘,直透人心呢? 主客是有可能不對立的; 既然不對立了,我個人的感知,感受與欣賞,也不需要被列為"主觀"的,何況,有的時候,我不知道我個人的欣賞與感動,真的是純粹個人無中生有,而沒有其來自客觀世界的某些因素嗎?

當然,這"主觀"若要帶進"定義"的場所去探討,連物理科學家也不敢說他們是完完全全的"客觀",而沒有個人的感受在內。這當然又是另一個問題。很開心年輕一代願意接觸這一般人不會接觸的議題。在讀高達美的同時,若也讀讀與他有長時間辯論的其他同時期哲學家的著作也不壞。我一般不理他們,我不願意在和詩或其他藝術交流時,讓人干擾我。



7 有的人就是不信邪。他們也不是不講邏輯;而是不根據人家“給定”的邏輯起舞、遊戲。他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千方百計給自己找到屬於本身的邏輯,然後去駕馭順著水流來到我們目前的萬有萬象。採用原有的工具,去打造自己的工具,然後雕塑出本身的風景。久了,就習性地對任何思維的、詩想的“腌漬物”、“風乾物”,產生抗體。

Comment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11, 2021 at 11:24pm


陳明發的詩《冬至》


手機一早端來數十碗湯丸


碗碗一個樣。其餘玩法也泛滥


就是高票中選的寶島某市長


開始被選民罵得不成樣


數千里外這裏的網民


仿似領到了聖誕恩典


大呼“我們來屆大選有救了”


那呼聲比情人的乳房


含在口裏還滾滾燙

(22.12.2018 臉書)


詩人拒绝公式。友人雖是節慶的固定指頭作業,我還是個别一一回答。謝謝他/她們的美圖與祝福。祝福收了,美圖留著明年用。只要硬碟不壞,後年、大後年也可以一用再用,很環保。可惜,日子無法循環,生命資源回收不了。寫詩的人為年歲時光命名,做點結繩、刻度的微型企圖,好歹讓每碗湯丸有點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味道。今早開手機,得詩一首,算是給各位的薄禮。詩不愉快,寫詩的冬至,還是很快樂。

從前和出家人吃飯,出家人說是慢食,每顆米要吃出每顆米的滋味。我凡心太重,沒法把瓷碗綠田吃出那麽細的領悟。湯丸那麽大粒,數目不多,或可試試。特別是在糯米粘牙時,不慢也不行。 今日冬至,我的詩情可能一整天往歲殘年盡挨嗎?

天天都在競選的社會,人們口頭言語雖熾熱十分,前頭卻恐怕真的是“急景殘年”了。春天,卻遙遙無期呢。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