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想擁有美滿人生,但很多高成就的人,往往因為資源分配出了問題,以致無法實現幸福的人生。

原因就在,這些人都有很強烈的的成就動機,每次只要達成了一個目標:推出產品、加薪、升官,就是一種勝利。他們喜歡這種成功的快感,所以會不斷去做同樣的事情。

問題是這種成就能不能帶來持久的幸福。因為,一個人能不能擁有持久的幸福,更重要的因素,是他與家人、好友的關係。只不過,這種長期的關係,很難帶來事業上那種短期的成功快感。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理斯丁勝,天下雜誌,第500期,“改變,爲了幸福”專輯,29頁)

(Photo Appreciation: New world by Marco Casella, http://www.facebook.com/marco.casella.ph)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2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16, 2023 at 10:38pm

他怎麼説他愛她,説覺得她很美,也沒用。他那情人之眼無法安慰她。因爲愛情的目光是一種使她的身體成爲唯一的目光。讓-馬克想着兩個在別人眼中變得看不見的老人之間孤寂的愛情;那是一種預示着死亡的悲哀的孤獨。不,她需要的不是一種愛情的目光,而是陌生人的,粗魯的,淫盪的眼光的淹沒,這些眼光毫無善意,毫無選擇, 毫無溫柔也 毫無禮貌, 不可逃 脫,不可 回避地投注到她身上。正是這種目光將她保持在人的社會群體中,而愛情的目光則將她從中拉出來。 ——米蘭·昆德拉《身份》

誰無感情投入,誰就無權干涉對方的生活和自由。——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跟一個女人做愛和跟一個女人睡覺,是兩種截然不同,甚至是幾乎對立的感情。愛情並不是通過性欲(這可以是對無數女人的欲求)體現的,而是通過想和她共眠的欲望(這只能是對一個女人的欲求)而體現出來的。——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愛情一旦公之於衆會變得沉重,成爲負擔。——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你所在意的總是那個你最無法掌握、最摸不透的人,無論男人女人。你覺得自己無法完全擁有,患得患失,這樣的感情既讓人焦慮,又讓你樂此不疲,止不住的想要得到全部。——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沒有任何東西能像嫉妒那樣消耗一個人的全部精力。 ——米蘭·昆德拉 《告別圓舞曲》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米蘭·昆德拉 《生活在別處》

追逐衆多女性的男人很容易被歸爲兩類。一類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尋找他們自己的夢,他們對女性的主觀意念。另一類人則被意念所驅使,想佔有客觀女性世界的無儘的多樣性。 ——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托馬斯當時還沒認識到,比喻是危臉的,比喻可不能拿來鬧着玩。一個比喻就能播下愛的種子。 ——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爲了醫治我們自身的可悲,比較常見的藥方是愛。因爲絶對的被愛的人是不可悲的。……絶對的愛實際上是追求絶對同一的願望。 ——米蘭·昆德拉 《笑忘錄》

因爲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預先被原諒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許了。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你是我的噩夢。我的夢魘。我的失敗。我的羞恥。我的委屈。我的嫌惡。我應該跟你把這話説出來。一口氣説完。不要猶豫不決。不要讓噩夢做下去。不要讓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拖下去。 ——米蘭·昆德拉 《慢》

嫉妒具有驚人的能力,能以強烈的光芒照亮惟一的一個人,而同時讓衆多的其他人滯留在一種徹底的黑暗中。 ——米蘭·昆德拉 《告別圓舞曲》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16, 2023 at 1:10pm

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秘莫測的真理。 ——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要活在真實中,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別人,除非與世隔絶。一旦有旁人見証我們的行爲。不管我們樂意不樂意,都得適應旁觀我們的目光,我們所做的一切便無一是真了。有公衆在場,考慮公衆,就是活在謊言中。 ——米蘭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

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怎樣一種悲傷地精靈,我沒有翅膀,但是請允許我有眼淚,請允許我有沉重的步履和蒼涼的手勢。 ——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别處》

當心靈在説話,理智出來高聲反對,是不恰當的 ——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沒有一點兒瘋狂,生活就不值得過。聽憑內心的呼聲的引導吧,爲什麼要把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像一塊餅似的在理智的煎鍋上翻來覆去地煎呢? ——米蘭·昆德拉 《不朽》

我們常常痛感生活的艱辛與沉重,無數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種重壓下的扭曲與變形,“平凡”一時間成了人們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們卻在不經意間遺漏了另外一種恐懼——沒有期待、無需付出的平靜、甚至欲念全無四大皆空,其實這是另一種對生命的活力與精神的消耗。——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但是,如果一件事取決於一系列的偶然,難道不正説明了它非同尋常而且意味深長?——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15, 2023 at 7:01am


米蘭昆德拉·語摘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爲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好像一個演員沒有排練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練就已經是生命本身,那麼生命到底會有什麼價值?正因爲這樣,生命才總是像一張草圖。但“草圖”這個詞還不確切,因爲一張草圖是某件事物的雛形,比如一幅畫的草稿,而我們生命的草圖卻不 是任何東 西的草稿 ,它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 ——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捷克]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1929-2023)

伏在摩托車龍頭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當前飛馳的那一秒鐘;他抓住的是跟過去與未來都斷開的時間,脫離了時間的延續性;他置身於時間之外;換句話説,他處在出神狀態;人進入這種狀態就忘了年紀,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憂愁,因此什麼都不害怕;因爲未來是害怕的根源,誰不顧未來,誰就天不怕地不怕。 ——米蘭·昆德 拉 《慢》

我一直認爲,文字是慢的歷史,真正的文學不是爲了使我們生活的更快,而是爲了使生活中的慢不致失傳。——米蘭·昆德 拉 《生活在别處》

在慢與記憶,快與遺忘之間有一個秘密聯系。且説一個平常不過的情境:一個人在路上走。突然,他要回想什麼事,但就是記不起來。這時候他機械地放慢腳步。相反地,某人要想忘記他剛碰到的霉氣事,不知不覺會加快走路的步伐,仿佛要快快多開在時間上還離他很近的東西。 ——米蘭·昆德拉 《慢》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這是技術革命送給人的禮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車手相反,身上總有自己存在,他感到自己的體重、年紀,就比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身和歲月。當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給一台機器時,一切都變了:從這時候起,身體已置之度外,交給了一種無形的、非物質化的速度,純粹的速度,實實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 米蘭·昆德 拉 《慢》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别處》

所謂美,就是星光一閃的瞬間,兩個不同的時代跨越歲月的距離突然相遇。美是編年的廢除,是對時間的對抗。 ——米蘭·昆德拉 《笑忘錄》

我們身後遺忘的時間越是久遠,召喚我們回歸的聲音便越是難以抗拒。這句格言似乎毋庸置疑,然而卻是錯誤的。當人們垂死,死期將至,每一刻都彌足珍貴,便沒有時間可浪費,去回憶什麼了。應該明白懷舊之情數學意義上的悖論:往往年少時,過去生活的歷程微不足道,人的懷舊之情才是最爲強烈的。 ——米蘭昆德拉 《無知》

每當我想到這些古老的文化,我的心中都無法不激起某種懷舊情緒。説是懷舊,其實也許還是一種渴望,渴望體會那時候歷史進程那種甜美的緩慢。古埃及文化延續了好幾千年,古代希臘持續了差不多一千年時間。從這一點來看,人的生活在模仿着歷史:一開始,它沉湎於一種紋絲不動的緩慢中,然後,漸漸地,它加快了速度,後來,越來越快。 ——米蘭· 昆德拉 《好笑的愛》

在我們看看來只有偶然的巧合才可以表達一種信息。凡是必然發生的事,凡是期盼得到,每日重復的事,都悄無聲息。 ——米蘭·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

所有從拉丁文派生出來的語言裡,“同情”一詞,都是由一個意爲“共同”的前綴(Com)和一個意爲“苦難”的詞根(passio)結合組成(共——苦)。 ——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人都是被蒙著眼睛生活在現在的時光。他只被允許去感覺和猜測自己實際上正在經驗的事情。 只有以後當蒙布被解開之後,他才能夠看看過去,發現自己經驗了什麼事情,發覺事情所具有的意義。 ——米蘭昆德拉 《好笑的愛》

如果往事不能在與朋友的交談中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就會消失。 ——米蘭昆德拉 《無知》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14, 2023 at 3:25pm


米蘭昆德拉·語摘


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裡。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心身後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謊言,背後卻是晦澀難懂的真相。——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爲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爲不存在任何比較。我們經歷着生活中突然降臨的一切,毫無防備,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好像一個演員沒有排練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練就已經是生命本身,那麼生命到底會有什麼價值?——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遠不要認爲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着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步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米兰·昆德拉 《不朽》

對希特勒的仇恨終於淡薄消解,這暴露了一個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墮落。這個世界賴以立足的基本點,是回歸的不存在。因爲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預先被諒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可笑地許可了。——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米蘭昆德拉《被背叛的遺囑》

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 因爲人們愈思索,真理離他越遠。因爲人們從來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樣。思考從來就不是阻礙自己進步的原因。思考的目的在於找出自身的弱點並在實踐中改正。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裝接受,這才是上帝發笑的原因,因爲這種思考,叫做自己騙自己。——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一語,米蘭·昆德拉在一九八五年五月獲耶路撒冷文學獎發表演講時解釋過出處: “我很喜歡一句猶太諺語:"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 這句諺語帶給我靈感,我常想像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有一天突然聽到上帝的笑聲,歐洲第一部偉大的小説就呱呱墜地了。)

人最大的弱點是善良。——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發現自我,並成爲自我。——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14, 2023 at 7:32am


米蘭昆德拉·語摘

讓他們陶醉的城市景象之美,事實上並非一個幻覺,只是在被踐踏、侮辱和嘲弄之後,透過自身的衰敗才隱約可見。 ——米蘭昆德拉 《無知》

把私生活與公開生活分成兩個領域是一切謊言之源:一個人在私生活與在公開生活中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自我陶醉一瞬間滑向極度痛苦:漫漫長途總有儘頭!遲早她不得不結束自己的背叛!遲早她不得不結束她自己! ——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人一旦迷醉於自身的軟弱之中。便會以爲軟弱下去,會在衆人的目光下倒在街頭,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米蘭·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

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米蘭 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

永遠不要認爲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着最後的結局, 我們的腳步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 Do not ever think about that we can escape , our every each step determine the final outcome, our foot steps are moving towards the end of own chosen target. ——米蘭·昆德拉《身份》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2023年7月11日)

小説家,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佈爾諾,自1975年起,在法國定居。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玩笑》、《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

父親爲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爲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爲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期,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冩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説, “我曾在藝術領域裡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爲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獨白》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冩出第一個短篇小説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説創作之路。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小説描冩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説,小説從“永恆輪回”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被政治化了的社會內涵的揭示、人性考察、個人命運在特定歷史與政治語境下的呈現,以及對兩性關系本質上的探索等。

 

昆德拉將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冩成一部非同凡響的小説——其中既有隱喻式的哲學思考,也有人的悲歡離合的生命歷程的展現。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冩作,法語冩作後出版了《緩慢》和《身份》兩部小説。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13, 2023 at 2:27pm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2023年7月11日)愛情篇

性愛不僅僅是對肉體的渴望,在同樣的程度上,它還是對榮譽的渴望。一個爲我們所擁有的性伴侶,看重我們並愛着我們的性伴侶,變成我們的一面鏡子,她衡量着我們的重要性和我們的價值。 ——米蘭·昆德拉《好笑的愛》

在孤獨時,心上人的出現會給她帶來歡樂,但是,倘若他一直跟她待在一起,歡樂就會漸漸地消失,必須在孤獨一人時,她才能徹底地感受它。 ——米蘭·昆德拉《好笑的愛》

我也同樣清楚,一旦越過那條界線,我就不再是我了,我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一個不知什麼樣的人。這種可怕的變化使我膽戰心驚,所以我一直在強烈的失落感中拼命尋求愛情。這種愛情,應該讓我能繼續生活在往昔與今日一緻的愛情憧憬、愛情理想之中,因爲我不願意把我的生活從中間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終貫穿如一。 ——米蘭·昆德拉《玩笑》

她的愛究竟值多少呢?幾星期的悲哀。很好!那麼,什麼樣的悲哀?一點挫折。一星期的悲哀又是什麼樣呢?畢竟,沒有人能夠一直悲痛。她在早晨憂傷幾分鐘,晚上憂傷幾分鐘。加起來會有多少分鐘?她的愛值多少分鐘的悲哀?他值多少分鐘的悲哀? ——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

他的一生就是在被遺棄的電話亭裡,在沒有連線,根本無法接通任何人的聽筒前的漫長等待。現在,他面前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從被遺棄的電話亭中走出來,儘快出來! ——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anuary 24, 2023 at 4:03pm


納博可夫·視覺記憶

阿娜貝爾,也像作者一樣,是混血兒:但她的情形是一半英國,一半荷蘭。今天,對她性格的記憶已遠不如許多年前、認識洛麗塔之前那麼清晰。視覺記憶分兩種:一種是睜著眼睛,在你自己的大腦實驗室裏技術性地制造一個意象,(那時,我看見了阿娜貝爾,像一般詞匯所描繪的:“蜂蜜樣柔膩的肌膚”、“薄軟的胳膊”、“褐色短髮”、“長睫毛”、“大而漂亮的嘴”);另一種是你閉著眼睛,在眼瞼遮暗的內壁裏,你忽然記憶起那個物體,完全是視覺複製出的一張可愛面孔,一個渾身披著自然光澤的小精靈(就是我所見洛麗塔的樣子)。(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洛麗塔》[1])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14, 2021 at 9:25pm

大概一星期兩次,他到真理部一間灰塵厚積、為人遺忘的辦公室里,做一些工作,或類似工作的事情。他被任命參加了一個小組委員會下的一個小組委員會,上面那個小組委員會所屬的委員會,是那些負責處理編纂第十一版新話詞典時,所發生的次要問題的無數委員會之一。 

他們要寫一份叫做臨時報告的東西,但是寫報告的究意是什麽東西,他從來沒有弄清楚過。大概同逗點應該放在括號內還是括號外的問題有關。小組委員會還有四名委員,都是同他相似的人物。他們經常是剛開了會就散了,個個都坦率地承認,實際上並沒有什麽事情要做。但也有時候他們認真地坐下來工作,像煞有介事地做記錄、起草條陳,長得沒完沒了,從來沒有結束過。那是因為對於他們要討論的問題究竟是什麽,引起了越來越複雜、深奧的爭論,在定義上吹毛求疵,漫無邊際地扯到題外去,爭到後來甚至揚言要請示上級。但是突然之間,他們又泄了氣,於是就圍在桌子旁邊坐著,兩眼茫然地望著對方,很像雄雞一唱天下白時就銷聲匿跡的鬼魂一樣。(奥威爾《1984》)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2, 2021 at 4:50pm


奥威爾·學會按他們的想法去想問題


他現在明白,七年來思想警察就一直監視著他,像放大鏡下的小甲蟲一樣。他們沒有不注意到的言行,沒有不推想到的思想。甚至他日記本上那粒發白的泥塵,他們也小心地放回在原處。他們向他放了錄音帶。給他看了照片。有些是裘莉亞和他在一起的照片。是的,甚至……他無法再同黨作鬥爭了。此外,黨是對的。這絕對沒有問題,不朽的集體的頭腦怎麽會錯呢?你有什麽外在標準可以衡量它的判斷是否正確呢?神志清醒是統計學上的概念。這只不過是學會按他們的想法去想問題。
(奥威爾《1984》)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23, 2021 at 9:22am


教個人培養創新能力的技巧

克里斯汀生 Clayton Christensen 【1952 – 2020) 後期除了研究產業,更將破壞式創新的能力推廣到個人。

克里斯汀生發現,多數成功的大型企業,之所以未能及時推出破壞式創新,主要原因是高階管理團隊善於執行,卻不會發現與創新。

克里斯汀生將橫跨七十五個國家、包含五千位高階經理人、一百位CEO的研究,寫成《五個技巧,簡單學創新》,教導經理人可以從聯想、疑問、觀察、社交與實驗五個面向,每個人都可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聯想:創新的創業家經常展現同時做兩件事情的能力,一方面近查細節、同時又遠觀細節如何融入整體中,經常可以發現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如何相連,得出意外的聯想。

疑問:創新者經常質疑普遍接受的見解,經常用「為何」、「為何不」的疑問來取得重要洞察。

觀察:創新者總是敏感於行不通的東西,而且在不同的環境下是否已經有更好的解決方法,積極地觀察人們是用什麼產品來滿足什麼需求。

社交:偉大的好點子通常不會出自某個人、或是某個單一專業,而是來自不同人的交集、甚至來自與素昧平生的人的互動。創新導向的社交,是與觀點不同的人交談而取得新點子。

實驗:商業領域的創新也需要測試,創新導向的經理人樂於嘗試新體驗,或是拆解產品、流程與概念,都有助於產生新事業的構想。


創新,是在變動時代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克里斯汀生打開創新的黑盒子,讓創新有跡可循。
(克里斯汀生 打開創新的黑盒子,文 吳韻儀,天下雜誌532期 2013-10-0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