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雪鄉鎮(雪州黃金海岸)

馬來西亞瓜拉雪蘭莪州舊首府瓜拉雪蘭莪皇家山上的古樹根部,讓我們知道何謂老樹盤根的厲害。我們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能那麼壯觀嗎?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25

Albums: 愛墾欄目
Location: 瓜拉雪兰莪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y 15, 2022 at 5:52pm

第三節僑報僑刊

在中國本土以外,由華僑創辦的中文報刊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在此以前,東南亞出版過幾份由外國傳教士辦的報刊,1807年在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是最早出版的一份。這份月刊前後出版了六年,雖然也登載一些新聞及天文、地理等知識性的文章,但主要是有關宗教方面的內容,因為傳教士辦報的宗旨是傳播基督教教義。類似的報刊有《特選撮要每日記傳》(1923年巴達維亞創刊)。東南亞第一份由華僑創辦的中文報刊是《叻報》。

1881年《叻報》在新加坡出版。創辦人是薛有禮,他是第五代的華僑;主筆是聘自香港的葉季允,這位多才多藝、詩文俱佳的撰稿人,任職《叻報》前後達41年之久。19世紀末在東南亞還陸續出版了《星報》、《天南日報》、《日新報》(新加坡)、《華洋新報》、《嶼報》(檳榔嶼)、《華報》(菲律賓)等七家報紙。由於人力、財力等原因,這些報紙大多曇花一現,只能維持短暫的幾年甚至幾個月。只有《叻報》是個例外,它堅持出版了51年,直到1931年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才停刊。《叻報》是當時東南亞最有影響的中文報刊。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前後,東南亞出版了很多報刊,它們的政治傾向鮮明,圍繞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派和康有為為首的保皇派之間的矛盾,形成不同的派別。


1904年由陳楚楠、張永福集資創辦的《圖南日報》是一份公開宣傳革命的報紙。它在清王朝和各種保守勢力的激烈攻擊下,辦得很有特色,從創刊時的每日30多份逐漸銷到2000多份,影響日益擴大。但由於財政上的困難,只堅持了兩年時間就停刊。新加坡在1905年出版的《南洋總匯報》和1907年出版的《中興日報》,前者守舊保皇,後者宣傳革命,針鋒相對。1910年檳榔嶼出版了《光華日報》,它後來逐漸取代了《中興日報》,成為新馬地區革命派最主要的宣傳陣地。這一時期在印尼出版了《泗檳日報》、《華鐸報》、菲律賓有《警鐸新報》、緬甸有《光華日報》、泰國有《漢京日報》。

辛亥革命以後的30年,隨著清王朝被推翻,東南亞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華僑自身經濟力量的增強,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中文報業蓬勃發展。

在新加坡,除原有的《叻報》外,這時期創辦了七份報,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南洋商報》1923年由陳嘉庚創辦經營,從國內聘請文化水平較高的知識分子編報,內容豐富多采,是當時東南亞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星洲日報》創刊於1929年,是繼《南洋商報》之後的另一家影響較大的報紙,這家報紙的創辦人胡文虎還辦了《星中日報》、《星檳日報》等一系列“星”系報紙。這一時期在馬來亞,先後出現了30份報紙,其中只有《馬華日報》、《光華日報》、《現代日報》等六家堅持到1942年初日軍占領前夕。


在印尼,最有影響的是《天聲日報》和《新報》。前者是印尼中國國民黨支部的機關報,1921年創刊;後者由華僑創辦,先出印尼文版,中文版到1921年才正式印行。《新報》在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洪淵源的領導下,從中國聘請知識分子來主持筆政和管理,辦得有聲有色,是印尼所有中文報紙中銷路最廣、影響最大的報紙。菲律賓的《公理報》、《華僑商報》、《新閩日報》和泰國的《國民日報》、《華僑日報》、《華暹日報》、緬甸的《覺民日報》等算是各自地區影響較大的報紙。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南亞為日本侵略者占領,僑報絕大部分停刊。戰後,東南亞報業一度呈現相當繁榮的局面。在新馬地區,《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光華日報》等老報復刊,還出版了一些新報刊。在新問世的報刊中影響最大的是1946年11月創辦的《南僑日報》。陳嘉庚是該報創辦人,胡愈之、夏衍、洪絲絲等擔任過社長、主筆、社務委員會主任等職。在這個強大陣容的主持下,《南僑日報》堅持民主、反對獨裁,而且新聞性強,社論、時評、專稿水平均很高。它的姐妹刊《風下》(胡愈之主編)和《新婦女》(沈茲九主編)也辦得很出色。在雅加達,1945年由王紀元等人創辦的《生活報》,是新辦的報刊中辦得最好的,它和《新報》是印尼最有影響的兩家堅持民主、反對獨裁、擁護新中國的報紙。1946年12月創辦的《人民報》(開始為旬刊),是仰光的第一大中文報。 

從1881年《叻報》出版起,東南亞華僑報業在困難的環境中,歷盡艱辛才得以存在和發展起來。作為華僑社會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對華僑社會的團結、進步,對提高華僑的文化素養,對激發華僑的愛國之情和國際主義思想,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從輿論上支持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其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第二十章南洋華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火蔓延到中國關內,中國人民開始了神聖的抗日戰爭。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打響,日本侵略者的魔掌伸向亞洲太平洋地區,僑居在南洋地區的華僑和當地人民,都遭受到日本侵略者鐵蹄的蹂躪。

南洋華僑在反法西斯侵略戰爭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y 4, 2022 at 4:33pm

第一節“南僑總會”

抗戰爆發,南洋各地華僑紛紛建立抗日救亡團體,籌款賑濟祖國傷兵難民。“新加坡、馬來亞籌賑會”、“緬甸華僑救災總會”、“菲律賓華僑援助抗敵委員會”、“印尼華僑救濟祖國災民慈善委員會”、“暹羅(泰國)華僑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等救亡團體相繼成立。為了將南洋各地的人力物力集中統一起來支持祖國的抗戰,1938年夏,印尼華僑領袖莊西言和菲律賓華僑領袖李清泉,聯名寫信給陳嘉庚,建議成立南洋華僑抗日救亡的最高組織。陳嘉庚完全贊同莊、李二人的主張,並積極主動地領導了籌組工作。

19381010日,來自南洋各地的40多個愛國團體的代表共160多人,齊集新加坡華僑中學,宣佈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陳嘉庚被選為主席。由於當地政府的限制,不允許華僑公開用“抗戰”的名義捐款,只好以“籌賑”為名,募集錢物支援祖國抗戰。南僑總會號召南洋華僑:“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於國家!”南僑總會的誕生,是南洋華僑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在抗日旗幟下的愛國華僑大團結局面已經形成。在南僑總會的領導下,南洋抗日救亡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這類團體已增至700多個。他們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抗日救亡活動,而以募捐的成績最為突出。僅1938年和1939年兩年,南僑總會的各地分會共募得一億四千多萬元,占同期海外華僑捐款總數的70%,匯回祖國及時支援了抗戰的需要。
 

當時的口號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陳嘉庚從“新加坡籌賑會”成立之日起,即帶頭每月認捐2000元,直到抗戰勝利為止,同時,帶頭購買救國公債10萬元。李清泉購買救國公債40萬元,他病重彌留之際,囑咐家屬將遺產的一部分共10萬美元贈給中國政府,作為撫養難童之用。出錢出力的不僅有富裕的華僑領袖,而且遍及各個階層,包括店員、工人、教師,他們節衣縮食捐獻,湧現了一些十分動人的事例。印尼坤甸市華僑馬細旦是一個殘疾人,以手代步,靠行乞度日。抗戰爆發後,基於民族感和愛國心,他在市中心區,“乞錢為祖國難民請命”,在兩天的時間里,籌得荷幣40盾,如數捐助祖國抗戰。馬來亞山打根華僑鄭潮炯,以小販為業,曾七次沿門義賣瓜子籌款。1940年初,得知自己的父親在家鄉被日機炸死,他悲憤交加,把親生的小兒子賣了80元作為捐款交出。他接著放棄小販生涯,奔走各地,共募集了2800多元抗日捐款。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華僑劉長英的兒子在空戰中為國獻身。祖國政府向他頒發撫恤金一萬元。劉長英將它全部捐贈祖國,作抗戰軍費。 

南洋華僑不僅捐款,也積極捐贈抗戰所需衣物。南僑總會捐獻各種汽車200輛,菲律賓華僑在世界各地獻機救國運動中,集資捐贈飛機15架,命名為“菲律賓華僑飛機隊”。

陳嘉庚領導下的南僑總會在支援祖國抗戰中的功績,人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第二節回國參戰

南洋華僑不僅從財物上支持祖國抗戰,而且還有許多熱血華僑青年,拋棄了海外較為優裕的生活條件,回到戰火中的祖國,在抗日戰場上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

1938年,“菲律賓華僑抗日義勇隊”組成回國。義勇隊的成員是通過公開征集,審查合格後才吸收進來的,人數共六七十人,負責人是年僅24歲的沈爾七。經過短期培訓,義勇隊首批共28人於19381月由馬尼拉啟程回國。這支小小的隊伍,沖破種種阻撓,歷盡艱辛,在福建西部參加了新四軍二支隊,改名為“菲律賓華僑回國隨軍服務團”,服務團在團長沈爾七領導下,配合新四軍,開展抗日的宣傳工作。沈爾七曾兩次奉派回到菲律賓,繼續組織僑胞的人力物力支援祖國抗戰。1941年,沈爾七第三次回國後,不幸在廣東東江地區的抗日遊擊戰爭中犧牲,年僅28歲。(下續)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February 8, 2022 at 12:25pm

印度尼西亞華僑為抗戰前線派出了醫療隊。組織人是著名醫生柯全壽。醫療隊的醫生、護士和司機都是自願報名,並經嚴格挑選和訓練後才登程的。醫療隊在前線艱苦的條件下救死扶傷,為抗戰作出了貢獻。還有許多印尼華僑青年沖破重重困難,參加抗日隊伍,英勇戰鬥,甚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女英雄李林是其中最傑出的一位。李林(公元1916—1940年)是印尼華僑,14歲時回國,先後在廈門、杭州、上海念書,開始參加抗日救國運動。

1936年到北平民國大學學習。1937年被派到山西、綏遠一帶進行武裝鬥爭。擔任過平魯抗日遊擊隊第八支隊政治部主任、120師獨立第六支隊騎兵營教導員等職務。她經常手持雙槍,率領騎兵奇襲敵軍,戰果赫赫,有“雙槍女英雄”的美譽,日本侵略軍懸賞重金緝捕她。1940426日,李林在戰鬥中壯烈犧牲,年僅24歲。這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南洋華僑回國參戰,突出的事例,還有滇緬公路上的3000多名“南僑機工”


“南僑機工”的全稱是“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從南洋等地回國支援抗戰的華僑汽車司機和修理技工的統稱。抗戰爆發,東南半壁河山淪陷,沿海的口岸、對外交通要道被占領或封鎖了,國際軍援物資運入困難。1939年年初通車的滇緬公路,成為抗戰時期中國大後方的唯一國際通道。設在昆明的西南運輸總處主任致電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希望他出面代為招募一批華僑機工回國,以解決滇緬公路上汽車機工缺乏的問題。

南僑總會立即在193927日發表通告,號召機工回國服務,並定出了條件。廣大南洋華僑熱烈響應號召,報名十分踴躍,出現了許多動人的事例。機械工程師王文松,在新加坡每月有相當於國幣700元的收入,而到滇緬公路當機工,月薪僅國幣30元,但他自甘犧牲,不僅自己去,還招了10多個同伴,帶了全副機修器械回國。李月美,女扮男裝與弟弟一起回國參戰。一次翻車受重傷,在醫院搶救時方發現她是女性,曾被報紙譽為“當代花木蘭”。類似的事例還有不少,它們生動地反映了南洋華僑青年的愛國情操和對民族解放事業的執著追求。

 

1939年短短的半年內,來自新馬、印尼、泰國等地的機工共3200餘人,分別從新加坡和檳榔嶼出發,踏上了回國參加戰鬥的路程。

滇緬公路從雲南昆明到緬甸臘戍,全長1200公里,是抗戰時期中國與東南亞聯系的紐帶。這條新修成的公路,要翻越高黎貢山和大王山兩座高山,渡過怒江、瀾滄江、漾濞〔yangbi樣必〕江三條大河,出沒深山老林,“煙瘴之地”,全程要行駛七八天,十分艱險。


南僑機工回國後,在昆明經過短期集訓,就奔赴滇緬公路沿線,投入緊張的軍事運輸。滇緬公路不僅路情複雜,氣候多變,懸崖陡坡,泥濘塌方,險情屢屢,而且瘧蚊猖獗,許多人死於惡性瘧疾。日軍為封鎖滇緬公路,還派飛機狂轟濫炸,機工的安全時刻處在嚴重的威脅之中。1940年,統治緬甸的英國政府在日本的誘逼下宣佈封閉滇緬公路三個多月(7月至10月)

南僑機工組織了一次突擊“大搶運”,趕在封閉前將大批軍用物資運入中國境內。公路重開後,日軍飛機重點轟炸橋梁,企圖切斷交通線的咽喉。1941123日,地理位置重要的功果橋在九架敵機的輪番濫炸下,有一半橋面墜入瀾滄江中,敵人以為公路中斷了。然而,南僑機工卻用144個汽油桶紮成大浮筏,冒險搶行,及時將物資運達彼岸。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緬甸淪陷,滇緬公路運輸被迫在次年5月中斷。


在三年多(1939—1942年)時間里,3000多名來自南洋的中華兒女,出生入死,日夜奮戰,保證了一條具有戰略意義的交通動脈的暢通,光是軍火就搶運了45萬噸之多,有力地支持了抗戰。

機工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有1000多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海內外的炎黃子孫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在歷史上的豐功偉績。在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和雪蘭莪都樹立了殉難機工的紀念碑。在中國滇緬公路的起點——昆明樹立起一座“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碑文肯定了南僑機工的不朽功勛:“他們以自己的生命、鮮血和汗水,在華僑愛國史上譜寫出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也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下續)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February 7, 2022 at 10:35am

第三節“三年零八個月”

1941年底,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在不到半年時間里,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大片土地淪為日本的占領區。“三年零八個月”(指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至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對生活在南洋地區的1000萬華僑來說是苦難、悲慘的歲月。華僑遭到殘酷的屠殺、掠奪。以新加坡為例。1942215日,新加坡淪陷,日本占領軍當局下令集中全島華僑,進行所謂“大檢證”(大檢舉),前後進行了將近一個月,至少有七萬名華僑被檢舉,約有25000人慘遭殺害。“新加坡大檢證”是和“南京大屠殺”齊名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其他如在菲律賓、馬來亞,類似這類“檢證”的慘案也發生過。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無論如何也是洗刷不盡的。日本侵略者還在經濟上進行掠奪,如強迫新加坡和馬來亞華僑繳納5000萬元巨款作為“奉納金”。東南亞其他國家的華僑也有被勒索大量“獻金”的事件,再加上經濟上實行壟斷政策,華僑經濟幾乎崩潰,生活處於絕境。

“三年零八個月”既是苦難的歲月,又是南洋華僑參加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光輝歲月。

 

戰鬥的第一幕是壯烈的新加坡保衛戰。1941128日,日軍在新加坡登陸,英軍節節敗退,在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的要求下,當年年底成立了以陳嘉庚為主席的“星洲華僑抗敵動員總會”,參加者包括華僑各界人士。“總會”下設若干個部,其中民眾武裝部組建了一支近3000人的華僑義勇軍,領導人是林江石。稍經訓練的義勇軍隊員,手持英國殖民當局發下的舊槍,就開赴保衛新加坡的前線。他們英勇作戰,在海岸阻擊登陸的日軍,給來犯之敵很大的打擊。直至1942213日,英國當局決定放棄新加坡,華僑義勇軍才宣佈解散。新加坡保衛戰的時間雖然短暫,但華僑義勇軍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戰鬥精神是十分感人的。

在日軍占領東南亞時期,各地華僑還建立了抗日組織,如菲律賓的“華僑抗日反奸大同盟”,印尼棉蘭的“華僑抗日協會”,蘇門答臘的“蘇島反法西斯同盟”,爪哇的“抗日民族解放大同盟”,西加里曼丹的“西婆羅洲反日同盟會”,越南的“越南華僑救亡會”,緬甸的“緬甸華僑戰時工作隊”等,這些組織冒著極大的危險,開展地下抗日活動,出版秘密報刊,支持僑居國人民的抗日鬥爭,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立下了功勛。


建立抗日武裝,堅持對占領軍開展遊擊戰爭,也是華僑反法西斯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兩支武裝力量是較為突出的,一支是“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另一支是“菲律賓華僑抗日遊擊支隊”(簡稱“華支”)。

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的骨幹力量和基本成員都是華僑,開始時只有160餘人,在三年半的戰鬥中,隊伍越來越壯大,後來發展成為一支有八個獨立隊的7000人的隊伍。這支隊伍在馬來亞運用靈活的遊擊戰術,誘敵深入,曾和日軍作戰340多次,粉碎了敵人10多次的大規模圍剿,擊斃、擊傷敵軍5000多人,也有1000多名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菲律賓華僑抗日遊擊支隊,也叫48支隊,19425月成立。這是一支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隊伍。它在戰鬥中不斷壯大起來,從開始時的50餘人發展到700多人,共分為六個大隊,經歷了260多次戰鬥,殲敵2000多人,戰績赫赫,揚威呂宋。菲律賓建了一座“菲律賓華僑抗日烈士紀念碑”,紀念戰士們的不朽功績。


此外,潛入馬來亞敵後活動的東南亞盟軍136部隊中也有不少華僑,他們曾和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合作。該部隊馬來亞區華人區長林謀盛,新加坡淪陷前夕曾擔任“星洲華僑抗敵動員總會”的勞工服務部主任。194311月潛回馬來亞,聯絡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共同行動,準備配合盟軍反攻,次年4月不幸被捕,在獄中威武不屈,犧牲時年僅35歲。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贏得了勝利。南洋華僑飽經苦難,和各國人民一道迎來了大地重光。他們和當地人民一道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在戰爭浩劫的廢墟上重建家園,華僑和當地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戰爭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安危興衰應該和長期居住的南洋融為一體,應該為它的繁榮、穩定、發展傾注更多的心血,並在整個南洋的發展中去求得自身的存在與發展。(下續)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December 31, 2021 at 2:41pm


第四節·九名中國外交官被害

太平洋戰爭爆發,南洋淪於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之下。在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本占領時期,日本侵略者對華僑的殘害是十分慘無人道的。喪心病狂的日本軍國主義者置國際公法於不顧,竟然殺害了楊光泩〔sheng生〕(駐馬尼拉總領事)、卓還來(駐北婆羅洲山打根領事)等九名中國外交官。

楊光泩(公元1900—1942年)、卓還來(公元1912—1945年),分別畢業於清華大學、聖約翰大學,而且還分別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的博士。楊光泩擔任過華盛頓大學、喬治城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主編過報刊,資歷頗深。1938年,楊光泩派駐馬尼拉總領事,卓還來在1940年任山打根領事。此時,祖國大地正烽火連天,人民在浴血抗戰,東南亞也戰雲密佈,日本的“南進”戰略正在執行。

楊光泩赴菲律賓前後,華僑已在當地開展了抗日救亡運動,成立了“華僑援助抗敵委員會”(抗敵會”)等抗日救國團體,類似團體一時多達百餘個。菲律賓華僑為祖國的抗戰,出錢出力捐飛機,組織“菲律賓華僑抗日義勇隊”回國參戰,僑領李清泉還是總部設在新加坡的全南洋華僑抗日最高領導機構南僑總會的兩位副主席之一。對於華僑的抗日救國運動,日本人恨之入骨,早在南侵前就派特務間諜收集了情報。194112月中下旬,日軍登陸呂宋島,從南北兩面夾擊馬尼拉。

日軍一占領馬尼拉,首先迫害愛國僑領,他們的生命財產必然受到威脅。在形勢危急的關頭,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館,采取了各種防患措施。他們曾一度考慮疏散華僑,但馬尼拉城內華僑太多,要在極短的時間里完成集體疏散任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作出了“希望華僑特別是抗日活動分子設法自救”的決定,同時組織文教人員疏散,指揮銷毀各種救國活動的捐款票據、公債登記、人員名單、文件記錄,以免落入敵手。珍珠港事件前夕,中國政府在美國印制了一批貨幣。正在運回國內途中,戰爭爆發了,這批貨幣滯留在馬尼拉海關。如果這筆巨款落入日寇手中,必然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總領事館全館緊急動員奉命將它們銷毀。

當時總領事館的外交人員共8位,對於自身的安全,楊光泩總領事沒有作更多的考慮,因為根據國際公法有關交戰國不殺敵國外交人員的條款,日本人是不能對他們下毒手的。當日軍登陸,美國駐菲律賓司令官麥克阿瑟撤退時,還為楊光泩等預留了機位,他婉言謝絕了。全體館員會上他宣佈“身為外交官員,應負保僑重責,未奉命令之前,絕不擅離職守”。

19421月初,楊光泩等八名中國總領事館官員被日軍拘留,同時被拘的還有40余名愛國僑領。日本占領當局脅迫他們接受三個條件:

(一)通電重慶政府對日“媾和”,並宣佈擁護南京汪精衛漢奸政權;

(二)在三個月內,為日占領當局募集相當於旅菲華僑1937—1941年給重慶政府捐款(1200萬比索)的雙倍錢款;

(三)組織華僑協會,與日本占領當局合作。

並說如果這些條件能被接受,被拘人員即可獲釋,被凍結的財產也可以發還。限兩日內答復。

但被扣的中國人大義凜然,嚴辭拒絕了敵人的要求。威逼失敗,日寇就將中國外交官和華僑投入監獄。楊光泩等八名外交官在聖地亞哥炮臺潮濕的地牢里受盡嚴刑折磨。417日,日占領當局不顧國際公法,以所謂進行“抗日活動”、軍事上協助重慶政府、抵制日貨和“擾亂”治安等“罪名”,將他們秘密處死。在敵人的屠刀面前,八名中國外交官英勇不屈,表現了可貴的民族氣節。

在拘禁楊光泩等中國駐菲律賓外交人員的同時,卓還來也在山打根落入日寇魔爪。1942119日,日軍占領英屬北婆羅洲山打根,中國領事館未及撤出,外交人員陷入敵人包圍中。日軍沖入領事館時,中國國旗仍高懸著,卓還來在辦公桌前鎮定自若。敵人迫令他交出文件,他將灰燼示之。日軍大怒,立即逮捕卓還來和其他官員、家屬。日占領當局威迫卓還來,如果投降加入南京汪精衛政府,既共享“大東亞共榮”,他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子女也可獲自由。對於敵人的威逼利誘,卓還來“淡然一笑”,斷然拒絕合作。

在以後的三年多時間里,卓還來被囚禁於集中營,做伐木、築路等苦役,並在北婆羅洲各地被轉移,生活條件極為惡劣。身心備受摧殘的卓還來始終不向敵人屈服,他從日軍辦的報紙的字里行間,捕捉到了敵人行將失敗的信息,對抗日必然勝利,信心十足。

各地華僑盡其所能,從物質上給予他很多幫助,送飯送菜送醫藥,他們還計劃幫助他逃離魔窟。特別是到了1945年年初,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敗局已定。盟軍飛機頻頻空襲。為躲避空襲,日軍對卓還來的管制有所放松,他的行動有些自由,華僑就為他擬定了逃走的計劃。卓還來婉辭了,他充滿深情地對好心的華僑朋友說:有大家幫助,逃走是很容易的,但日軍抓不到他,必然要加害整個地區的華僑。幾年的艱苦都過來了,現在和平即將來臨,他不能拋棄大家而逃走。他勉勵華僑“不要灰心,不要忘記祖國。祖國是不會忘記我們的。要耐心地等待勝利的到來,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76日淩晨,卓還來和另外四個西方難友被日軍殘酷地殺害。此時,離日軍投降只有個把月的時間了。

歷史總是公正的。

19458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完全的勝利。1946年初,殺害楊光泩、卓還來等九名中國外交官的劊子手們被處決。1947年,楊光泩、卓還來等九名烈士的遺骸歸葬祖國。在菲律賓、北婆羅洲、新加坡舉行了悲壯的公祭和送行儀式。是年78日,中國政府在南京隆重祭奠九英烈。93日,烈士遺骸安葬於南京菊花臺忠烈公園。在他們犧牲的馬尼拉、北婆羅洲也建有紀念碑,銘誌其績。(下續)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December 8, 2021 at 3:09pm


巫華樂《南洋華僑史話》

(續上) 第二十一章歷史的新頁

中國人移居南洋,經歷了近千年的歷史。作為來自文明古國的和平移民,他們給南洋帶去了先進的技藝、勤儉的美德,他們用辛勤的勞動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作為居住在外國的中國公民,他們對祖國懷有耿耿赤子情,與祖國榮辱與共,有著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在長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南洋華僑雖然也有過種種變遷,有不少人已經完全融合於所在國的社會,但就整體來說,他們仍然是僑民,仍然是生活在一個華僑社會中。在南洋,華僑學校遍佈,華僑社團林立,中文招牌、中文書刊處處可見,中國普通話、方言處處可聞,華僑中完整保留著中國傳統的節慶習俗。華僑以中國為祖國,關心祖國的動態和安危。他們把居住國稱為“他鄉”,在這里僅僅是“作客”旅居,最終依然是落葉歸根,返回“唐山”(中國)。

然而,這一切已成了歷史的陳跡。

變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的。隨著戰後殖民主義體系的瓦解,一批新興國家崛起了。東南亞的歷史新頁已經掀開。南洋華僑社會也發生了本質的、深刻的、多方面的變化,在這些變化中,最重要的是國籍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南洋華僑就一直為雙重國籍問題所困擾。在一些華僑的居住國,統治那里的殖民主義者,是依據出生地原則確定國籍,把出生於當地的華僑當成本國的屬民。而1909年清朝政府頒佈的國籍法實行的是血統主義原則,它明確規定凡是中華種族的人,不論是否出生於中國,都屬中國國籍。這樣,許多華僑就擁有了雙重國籍。這意味著某個人同時是兩國的公民,享有兩國法律規定的權利,並同時對兩國承擔義務。這是一個十分不正常的歷史現象。在東南亞各國紛紛獨立後,這個問題不解決,會釀成爭端,使華僑處於兩難的境地,也不利於中國和有關國家友好關係的發展。中國政府明確宣布不承認雙重國籍的原則,並在1955年根據這一原則和印度尼西亞政府簽訂協定,在歷史上第一次通過平等協商解決了雙重國籍問題。以後,中國政府又多次重申了這個原則,願意看到自己住在國外的公民按自願原則加入居住國的國籍、完全效忠於他們所在的國家。一旦這樣,自然就意味著他們不再具有中國公民的資格。而東南亞各國的華僑,從長期的經歷中也深刻體會到,離開了各居住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就失去了依托,當然也就談不上自身的存在與發展。另一方面,東南亞各國政府在如何對待華僑的問題上,經過曲折反復,最終也逐漸認識到,生活在自己國家里的中國移民,是一個積極的社會群體,他們的經濟實力是完全可以納入本國經濟的發展軌道,成為本國民族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對華僑的加入所在國國籍,采取了相對寬容的政策。這樣,許多華僑紛紛依據各所在國的法律,放棄了中國國籍,成了所在國的公民。事實上經過幾十年的變化,今天生活在東南亞各國的中國移民,保留中國國籍的已經很少,約有95%以上的人都加入了所在國的國籍,成為華人(族)。華僑的“落葉歸根”觀念已演變為華人的“落地生根”觀念;昔日被認為是“他鄉”的居住國成了故鄉,而“唐山”故鄉卻成了他鄉。“海水到處,便有華僑”成了歷史陳跡,它讓位於“海水到處,就有華人”的新格局,一個嶄新的華人社會正在興起。

與國籍變化相聯系的是華僑經濟演變為華人經濟,成了當地民族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湧現了一批經濟實力要比陳嘉庚、胡文虎、黃仲涵、黃奕住等華僑資本家強大得多的華人企業家,他們在東南亞的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一代華人的知識結構和素質也大大不同於他們的祖輩,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出現了一批高級的文教科技人才。由於成為當地公民,他們的政治法律地位也發生了變化。華人正沖破種種阻力、歧視,爭取本身的合法權利,積極參政,享受公民權利,承擔公民義務。

這是一個符合歷史潮流的變化。

華人不同於華僑,二者任何時候都不能混同。但是,華人和中國人民之間固有的種族、親情、文化聯系依然存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仍會在這些異國的炎黃子孫身上得到弘揚。他們的歷史源頭在中國,但植根於南洋沃土新地。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我們的歷史不是在祖先初到新加坡時才開始的,它早在5000多年前中國文明創始時就開始。這段歷史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因此我們繼承了這個系統和文化。”這些文化價值觀幫助新加坡獲得成功,因此要珍視它。李光耀的話反映了東南亞華人面臨的現實,即在譜寫歷史新篇時,不忘歷史的源頭,不拋棄傳統中的精華。“華僑時代”雖已過去,但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今日終究是昨日符合邏輯的發展結果。足跡遍及東南亞各地的華人一定會像他們的華僑先輩一樣,在創造中奮進,為各自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延續閱讀《沉思·海上絲綢之路》)

註釋:華社新加坡1991年2月18日電。

巫華樂《南洋華僑史話》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August 27, 2021 at 11:25pm


濱雪海域:每個人都有一份體驗

關於濱雪海域鄉鎮的體驗叙事,一位文友透露,1970年代中,她在適耕莊教書兩年,小雨後的傍晚時分,常在遼闊的稻田上空看到180度半圓的雙彩虹。原來我們不覺得出奇的景觀在他人眼中卻是難得的景緻,真個身在美景不知惜眼福。(近年來該地迅速發展,應該不易見到了。)

真的很希望下一回在濱雪能看見她所說的雙彩虹。雙彩虹對我有特別的意義,我從柔佛老家捧著母親骨灰甕到士毛月靜安林安放時,那個傍晚雨後遠遠的天際就有雙彩虹......

1990年代杪到適耕莊,夜裏看見稻田遠處濒海處一輪大圓月幾乎接觸到海水。一般銀幕的月亮佈景都沒它大和亮。

說濱海體驗,带上一筆。沙巴邦國最北鄉古達,也是馬來西亞最北鄉,有位海南籍貫的酒店業者 孫家謙甲必丹,今年收到海南島鄉親來訊:紀念春節家中團圓飯,要添菜,添一道 南洋美食,需要孫家謙給他找佐料,同時用視頻微信他們怎樣炸這道美食,再問清楚,原來是炸香蕉。這群鄉親之前到過古達省親,吃了沙巴的炸香蕉後念念不忘。可是,一直也很困擾:海南島也有香蕉啊,用面粉油炸後,怎麼就是軟趴趴,一點也不像沙巴的香脆好吃。後來搞懂了,是佐料不一樣、用油不一樣的關系。炸香蕉在馬來西亞其實擁有”美食文化遺產“的地位,只是我們都覺得太尋常了。有時候走下一條街,有三間店就有三檔炸小吃。太普通了。可是,對遊客來說,真難忘啊。

這些地方創生纪事,一路都讓人想像,絲路文青怎樣走在一起,来到有一定人氣的創業根據地,有一定流量的互聯網平臺,接軌微信、臉書等有效社群媒體,後面是“一帶一路”的熱血會賢達與企業,還有富有經驗的各年齡層社會企業推手,都到場了,準備好了文青所需要的資源,在眼下最受寵愛的一帶一路夥伴的,文萊與菲律賓鄰居供貨區:沙巴—砂拉越國邦就等待大家的參與。

趁冠毒讓很多計劃都煞车而需要重新思考,這些年的概念路徑碎片,可以收拾組織一下,以便再出發:

絲綢之路文化基金專頁

愛墾納達故事城臉書

文化旅遊臉書

懷舊情懐臉書

跨界·絲路:文創青年關懷濱雪一帶一路

濱雪鄉鎮畫家陳幹逸

雪州瓜雪而欖鬍鬚港海鮮

臺灣木業文創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ne 10, 2021 at 4:53pm


陳明發《濱雪鄉鎮》


陪中國友人遊走了“濱雪鄉鎮”,在巴生、巴生港口(自貿區)與瓜雪走了一趟,落腳瓜雪巴西不南邦漁村 的民宿住了一宿。


最難忘的,是在雪蘭莪河與馬六甲海峽交界的水面,近距離觀賞海鷹。


我上一回到來這景點是在今年八月,短短三個月,這裡除了更多的海鷹外,還多了許多海鷗,讓中國友人興奮翻了。


加上夜裡晚餐後到甘榜關丹看螢火蟲。


他們覺得瓜雪的原生態旅游資源,是什麼也沒法子替代的。我想起八月間到來時,是和中國北京與遼寧撫順友人一道來的,他們那種忘我的開心真是無價。


那個景點也是觀賞落日、晚霞的好去處。連海天一色連接處的亮光,都讓他們感到新奇而歡喜。


那一刻,大自然與人的無縫融合,快樂真是很簡單。馬來西亞的原生態,是我們最後、最珍貴的旅遊夥伴。


註1:白天的時候,在鄰近八丁燕帶的雪蘭莪州水果谷,經理親自帶領我們和中國友人參觀。開車到寵物區時,巧遇附近雪蘭莪州大學的一群女學生到來做鄉野調查。大家一面喝新鮮摘下的椰水,一面和年輕人合照。其中一位馬來姑娘還向中國友人炫了幾句標準的普通話。果園經理透露,這地方其實適合做露營地。



註2:鄉音 鄉鄰 鄉德 鄉土 鄉景 鄉情,值得關注的特色


註3 https://goo.gl/wzmfEc


註4 https://goo.gl/p3iKGP


註5 https://goo.gl/GdxuKP

(7.11.2017 臉書)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y 24, 2021 at 11:15pm

(馬来西亞拓荒先賢 陸佑先生)

愛墾特别策劃:

華商:百年蛻轉 Hundred Years of Regeneration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y 12, 2021 at 10:37am


SOUTH CHINA SEA 南中國海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marginal sea that is part of the Pacific Ocean, encompassing an area from the Singapore and Malacca Straits to the Strait of Taiwan of around 3,500,000 square kilometres (1,400,000 sq mi). The area's importance largely results from one-third of the world's shipping transiting through its waters, and that it is believed to hold huge oil and gas reserves beneath its seabed.


It is located:


south of mainland China, including the island of Taiwan, in the east;

east of Vietnam and Cambodia;

west of the Philippines;

east of the Malay peninsula and Sumatra, up to the Strait of Malacca in the west; and

north of the Bangka–Belitung Islands and Borneo


The minut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collectively an archipelago, number in the hundreds. The sea and its mostly uninhabited islands are subject to competing claims of sovereignty by several countries. These claims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variety of names used for the islands and the sea.


關心南海·延續閱讀

跟《馬來紀年》走一帶一路·望加錫

海丝故事館

新加坡大世界

在年歲中走遠的牽豬哥

我們這樣走過歷史

一帶一路·劄記

SOUTH CHINA SEA 南中國海

海絲大典

陳博士教你吃榴槤 02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 》文化劄記

愛墾鄉频道

香料群岛

南洋研究

沙巴歴史

馬華文學@亦筆的詩


馬華文學@舒靈的詩

陳明發詩選·FOR YOUR EYES ONLY

陳明發文選·說好的俳句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