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稻米故事館

一、展館源起簡介         

新屋鄉在臺灣北部地區可說是重要的水稻產地,故有米都之稱。 在日據時代(民國28年)為儲存糧食,於是興建稻穀倉庫及稻穀加工廠,主要建築有七棟,這些穀倉當時皆以磚牆建造,牆壁以黃土泥漿混合谷穀粉刷或以水泥砂漿粉刷,並標上規呎方便
檢測稻穀存量,尤其是木架構造的樑柱以榫接懸吊構築,更具價值及可看性,它代表了老祖先的智慧結晶,屋頂是以日本瓦建造並有各種不同的吉祥物造型,如麒麟、獅子等,這些都是當時日據時代所留下的歷史遺跡,至今仍保持良好如初實屬珍貴。

有鑑於此,前客委會主委羅文嘉先生於民國93年召集農委會、農糧署、桃園縣政府等相關單位,研議修復保存再利用,希望能夠延續歷史文化的傳承,終於民國95年11月完成歷史建築群外觀修復工程,又於民國96年度客委會、桃園縣政府以舊穀倉展示空間利用計畫工程,在內部修建稻米博物館,來賦予米食文化,兼具教育傳承亦為穀倉文化註入豐富的生命力,藉此修復保育再利用希望能留給後代子孫更完整的歷史文化記憶。

二、館內設施

 A館-農會生鮮超市

本館超市建築為特有之小閣樓設計建築,更為珍貴,牆面陳列歷史建築及木構架修復前相片供參觀。


B館-全國農產精品展售館

臺灣農漁會百大精品以及本會出品各項農產精品


C館-稻米故事館

新屋鄉平原廣闊,是稻米的重要產地,水源是非常珍貴,埤塘(人工蓄水池)亦是新屋鄉的最大特色,在日據時代已開挖完成,之後,桃園大圳灌溉系統導入,荒蕪漸成良田,始成今日綠野平疇的『水鄉米都』,目前利用現代科技表現,更易了解過去的記憶。

全鄉八十五平方公裏的面積,耕地就高達六千餘公頃。農特產豐富,有新香米、有機米、鵝肉、西瓜、哈密瓜、火龍果、仙草、桑椹和有機蔬菜。此外,除永安漁港豐富的漁產,鄉內池塘多,池塘養魚趨專業化,成就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D館-百年碾米機館
        
碾米機房為三層樓的木建築結構,是本省北部地區少見的大型木造碾米機械。早期所有機械的傳動是靠單具馬達帶動,以皮帶軸承控制機械工作或速度,目前因皮帶及軸承年久失修損壞,修護不易改以小馬達帶動機械傳動,該大小皮帶軸承仍保留現場供參觀。

E館-米食天地館

米食對於終日辛勞的客家人而言有著一份濃厚的記憶與情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用不同的米做出不同的粄,這是老祖先所遺留下來的智慧。在各重要祭典及節氣,發展出各種不同粿粄,如年糕、發粄(粿)、紅粄、艾草粄、粢粑、湯圓、糯米飯、米細目等。 館內陳列早期製作糕粄器具及現場模擬實況恍若回到從前

G館-媽媽烘培教室
        
館內設有烹飪及多用途教室,可供媽媽教室上課之用。

參觀資訊

館舍名稱:     稻米故事館

開放時間:     目前僅開放團體預約
休館日:     週一休館
票價:     20人以上團體,票價另計
導覽:     參觀導覽於前一週電話預約,費用另計
Email:     yuan02161212@yahoo.com.tw
連絡電話:     (03)477-2124#509
地址:     桃園縣新屋鄉中華路242號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1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May 4, 2015 at 5:50pm

走訪米鄉 看台灣稻米的故事

美麗寶島/提供

文/李建樹 
圖/視野國際文化
稻田,是台灣鄉間最常見、也是最美麗的風景。隨著崇尚自然、走入田園的樂活主義興起,許多人開始當起假日農夫,挽起褲管和袖子,走進農地裡插秧、割稻,或是透過認養農田的方式,給予農民實質的幫助,也代表對稻米的濃厚情感。
 
這股愛稻米、愛鄉土的風潮漸漸在台灣蔓延開來,宜蘭的礁溪老爺飯店,特地在飯店的景觀區裡種下上萬株水稻,讓旅客近距離體驗稻鄉文化;台灣知名的「中興米」企業,在彰化成立了一間稻米博物館,引領遊客探索米文化;同樣位在彰化的香田小學,學校裡就有一塊稻田,讓學生當起小小農夫;台灣東部米鄉──池上,也在秋收之際舉辦音樂會;台南後壁的菁寮,則從傳統的農村,搖身一變為農家生活的體驗博物館。

走訪台灣各處,了解台灣的米食文化,除了品嚐到在地的好味道,也能近距離接觸台灣人的勤勞、友善與好客,讓人既驚喜又滿足。

台灣米的故事

台灣米的發展和過往殖民的歲月有著深厚的關聯。遠在十六世紀,台灣西南平原的西拉雅族雖然已在從事農業耕作,但形態相當原始,且產量有限,僅能自給自足。在荷蘭人來台後,發現台灣的土壤、環境和氣候相當適合稻米的生產,因此引進農業技術與觀念,鼓勵人民開墾水田,再透過貿易獲取商業利益。
 

到了日治時期,日本當時是以「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為殖民政策,因此積極在台推動種植稻米,並實施品種改良,以適應日本本土的需求。日治初期時,由台灣送到日本的稻米被稱為「在來米」,但因為當時台灣米與日本人喜好的黏軟口感不同,因此就引進了日本品種來栽種(日本稻米的品種為粳米,與當時台灣米的秈米品種不同),而為了與日本國內生產的稻米做區隔,便將其命名為「蓬萊米」。

在日治時期,天皇所吃的大米多從台灣「葫蘆墩郡」(今台中市豐原區南郊)進貢,田地還有日軍連隊駐守、收割,即葫蘆墩米。不過隨著時空環境的演進,台灣米在經過長年的自行育種後,如今所生產的蓬萊米已經和當年日本引進的品種大大不同了。

提到蓬萊米,就不能不提到有「蓬萊米之父」的磯永吉(1886-1972)。磯永吉畢業於北海道的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大學(今北海道大學),他在1912年前來台灣,任職於台灣總督府的農業試驗場,並在1930年擔任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教授。在台期間,磯永吉一直致力於稻米的品種改良,發表了改良多年的稻米品種,並由當時的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正式命名為「蓬萊米」。除了大力推廣口感甚佳的蓬萊米之外,他也大力促進兩期稻作,對於台灣農業貢獻良多。

在戰後,磯永吉是少數獲准留台的日本人,擔任台灣省農林廳技術顧問,直到1957年才以71歲高齡退休,返回日本故鄉。台灣為感謝他對台灣農業無可替代的貢獻,每年寄蓬萊米到日本給他,直到他過世為止。如今在台灣大學的農場裡,目前還保留了當年磯永吉選育蓬萊米、從事農作物改良的原始基地,現為市定古蹟「磯永吉紀念室」,而磯永吉所遺留的手稿和大批農業相關文獻,則收藏於台大總圖書館。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May 4, 2015 at 5:49pm

走訪稻米博物館 中興穀堡


以「中興米」品牌打響名號的聯米企業,在彰化埤頭成立了亞洲第五家、台灣第一家大型稻米博物館,命名為「中興榖堡」,傳承台灣根深蒂固的稻米文化,融合室內的稻米文化展示以及戶外的實驗農田,讓喜愛台灣米的人免費參觀。外觀恰似歐洲城堡造型的稻米博物館,館內規劃有八個主題區,可供遊客參觀從插秧到收割,以及包裝米製造的完整過程。


除了靜態的物品展示和影片欣賞,中興榖堡提還供了互動式的體驗活動。米食DIY區是館內最受遊客歡迎的區域,只要付工本費,就可以自己DIY爆米花,動手做飯糰、搓湯圓、搗麻糬,或是做壽司。另外還有專人教授彩繪斗笠、稻草人鉛筆、草編娃娃等。除此之外,館內也提供玄米茶、米製霜淇淋、米醋、米咖啡等米製食品,讓遊客在視覺和味覺上都能滿載而歸。

◎中興榖堡 
地址:彰化縣埤頭鄉彰水路二段526號
電話:(04)892-3728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 

台南 體驗傳統農村樂 菁寮村

種出了全台冠軍米,加上《無米樂》這部描寫台灣老農生活的紀錄片,讓位在台南後壁的菁寮村聲名大噪。來到菁寮村,就是要體驗台灣農村的昔日生活,當地的「菁寮農村生活體驗博物館」包裝出一系列的遊程,讓遊客坐牛車、彩繪斗笠、下田割稻,品嚐農家菜。農村裡的傳統三合院如今也改為民宿,在這裡住宿一晚更能體驗到台灣農村的傳統生活和人情味。
 

菁寮的北勢街是充滿懷舊風情的老街道,遊客可在此四處漫步,參觀農村文物館、老建築,以及許多營業超過一甲子以上的老店,像是理髮廳、鐘錶行、棉被店等都保留住當時的風貌,成為觀光特色,再加上保存良好的百年歷史老屋,讓菁寮吸引了不少觀光客前來重溫懷舊時光,純樸農村重燃新生機。

◎農村生活體驗博物館
地址:台南市後壁區菁寮村菁寮老街68號 
電話:(06)662-1272

有機樂活動手做 花蓮羅山村

位在富里鄉的羅山村是全台灣第一個有機村,位於花東縱谷南端,是富里鄉重要的稻米生產區,更是有機米、產銷履歷重要的優質產地,以外銷到日本的「富麗米」品牌著稱。全村共同推動有機產業的羅山村,為讓遊客感受農村生活,設計推出「體驗農家」活動,為羅山村最傲人的農業體驗觀光。

 
羅山的體驗農家活動,當中最有特色的要屬製作泥火山豆腐的「大自然體驗農家」,豆腐製作達人林運枝利用羅山村特有的泥火山水當天然滷水,然後以自家栽植的有機黃豆當做素材,製作出味道天然、沒有任何化學添加物的泥火山豆腐。而另一個特別的體驗就是「炒米香」,就在大自然體驗農家附近的「雞鳴園」。炒米香是傳統的農家點心,和爆米花很像,是把糙米在大鍋中炒熱,炒好後的米香再加入摻了桔子皮的糖漿來定型,看似簡單的農村零嘴,一口咬下滿嘴都是桔子的香氣。

◎羅山村農會旅遊部   電話:(03)882-1991
◎羅山大自然體驗農家 電話:(03)882-1352
◎雞鳴園體驗農家     電話:(03)882-1348
(珍藏自 MAG 網站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April 22, 2015 at 9:54pm

關山米自產自銷·觀光客愛買的文創伴手禮~南島秧滿田

練習曲般,抱著現在不做以後可能就沒機會了的初衷於是,重拾小鎮生活,體驗看天吃飯的人生!

回想起來,來到西部生活已是十年了,總是在下班黃昏的天空下佇立在台南火車站的月台上,遙想著關山的土地曾經有多麼地黏人。家中本來就務農,一直栽種著好吃香甜的關山米。怎樣的米好吃,我想離鄉十年在外打拼的遊子最能體會,每每在自助餐店打飯排隊時,一鍋白米飯的來由總令人好奇,哪裡出產的米?是上一期的米嗎?店家是由哪裡購得的呢?於是站在店前看人拆開包裝洗米煮飯,一整個流程下來,熱騰騰的白飯帶著水蒸汽,一陣撲鼻的飯香,令人回想起小時鄉下一家人圍桌吃飯的情景,此時此刻回家務農的想法慢慢地在心中滋長著。

在偶然的機會下,由父親的口中聽到想要賣自家米的想法,很訝異也很興奮,訝異的是以父親這樣的年紀還在為關山米的出路而奮鬥著,興奮的是我們很有可能為關山米開創展新的一頁。於是,在西部生活了十年的我們,決定從城市走回農村,下了個許多上班族很想做卻不知道如何做起的決定,雖然這個決定既不遠大也不突然,回想起來只是一股腦的衝動及懷抱著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機會的想法,那就回歸看天吃飯的生活吧。


雖說是看天吃飯,為了加強我們的信心、勇氣及知識,決定創業的一開始,老婆就幫我報名了青輔會舉辦的創業知能培訓班,希望透過課程來審思我們即將展開的這番事業。接著,我們也參加了09年在宜蘭舉辦的漂鳥營活動,聽取正投入農業前輩們的經驗。正所謂萬事起頭難,一方面我們得向農會討教,一方面我們得與農機商周旋,一方面我們得和不景氣賽跑,最後只能說感謝那些曾經在資源不足時幫助我們的朋友、在資訊不足時教導我們的前輩,於是「南島 秧滿田」就在2009年的秋天誕生了。(收藏自 關山慢活、慢遊、慢食趣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