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营销地方文化的工具是:主题。采用主题是为了针对特定市场区隔的对象做营销。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OVEPI 4 hours ago


【媒體聯訪元首后3】

元首后對玉石情有獨鐘

元首后鐘愛玉石,並傷心細述生病進院時跌破一枚佩戴在手的玉石。

國家元首后東姑阿茲莎阿米娜對玉石情有獨鐘,手上佩戴的是源自明朝,而且越戴越綠及越光亮的玉鐲。

東姑阿茲莎阿米娜曾經佩戴了一個清朝的玉石,元首后說,佩戴玉石後,有時會夢到玉石俱碎。

「有一天,我生病進醫院時,不慎摔倒在廁所內,真的玉石斷裂五段,人卻奇跡沒損傷。」


乾姐姐再送明朝玉石

元首后當時並不知其佩戴的玉石源自中國明朝,過後其干姐姐告訴她時,她才知道是數百年的古玉。

華人說玉石破裂就不再佩戴,但元首后說,「我不是華人,最近我就把斷成五節的玉石修補了。」

與元首后非常要好的干姐姐,知道她「玉碎心傷」,在東姑阿茲莎阿米娜成為元首后,再送她一枚明朝罕有古玉,令她感激不盡。


商場職員憑玉石認出

元首后也道出另一個佩戴玉石的趣事,當她從麥加朝聖回返彭亨州時,就到關丹廣場購物,當時她穿著很阿拉伯式,沒有人認得出她是東姑安潘。

「廣場的華珍金鑽行職員,卻很快認得出我,她們說是從我所佩戴的古玉石,才確定我就是東姑安潘。」


不介意被叫「姐姐」

元首后接受訪問時,也說了許多「微服出巡」時的趣事。

在古代,若不依禮節稱呼皇帝或皇后,那可不是鬧著玩的。但身為國家元首后的東姑阿茲莎阿米娜卻不介意民眾稱呼她為「姐姐」或「婆婆」。

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元首后,她在彭亨州微服出巡時,就常有華裔不知道其真實身分,常以「姐姐」或「婆婆」稱呼她,她都不以為意。

不拘小節

不過,元首后接受記者采訪前,王宮人員提醒記者要遵守官方禮節,務必以「TUNKU」稱呼元首后,然而,不拘小節的東姑阿茲莎直言,不在乎記者也稱呼她為「姐姐」。

手機店職員不知身分
喊「姐姐」被保鏢糾正

回憶起「姐姐」這樣的「稱號」,元首后還說了另一則「阿傑的故事」。

東姑阿茲莎阿米娜在彭亨時,常到關丹購物廣場購買或維修手機。有一間手機店的職員「阿傑」,並不知道她就是東姑安潘(攝政王冊封稱號),一再以「姐姐」稱呼她。

有一天,阿傑在廣場看到元首后,大聲喊了一聲:「姐姐」。當時,與她在一起的華裔朋友「阿玲」及保鏢問她:「你是否認識他?」

東姑阿茲莎阿米娜要他們保持靜默,不過最後他們還是告訴阿傑:「你是否知道她就是東姑安潘?」


此時阿傑才恍然大悟,嚇到說了一句:「這次死啦!」


阿傑知道她身分後,曾致電給她,指有王宮派來的職員到其手機店購買手機時,態度高高在上,不像元首后那麼親切沒有架子。

投訴過後,王室的職員,就對他「不一樣」了。

已移民到澳洲的阿傑最近返馬,獲悉東姑阿茲莎阿米娜已成為元首后,馬上致電給她,他第一句就問:這一次,要如何稱呼您?

受援助孩子喊「婆婆

元首后告訴阿傑說:「你還是稱呼我為『姐姐』吧,那比較親切。」

提到「婆婆」的稱呼,元首后說,她是東姑阿茲莎生育基金會(TAFF)創辦人及主席,此基金援助了不少華裔家庭以獲得孩子。

「他們非常感激我,孩子長大了,還叫我『婆婆』。」(2019年07月27日 南洋商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媒體聯訪元首后 4】

元首后:《南洋商報》呢?

采訪手記:

元首后東姑阿茲莎阿米娜在迎賓室接受媒體的訪問前,所有宮中的官員、公關及隨從必須「清場」離開,只留下她單獨一人接受媒體的訪問。

這是元首后指令。

東姑阿茲莎在采訪前,第一句就問:「《南洋商報》記者在哪?」

可見,《南洋商報》在元首后心目中的地位。

元首后接著說,她日前接受馬來報及英文報專訪曾開了玩笑,「你們采訪我3、4個小時,最多只是刊登一個版位,但是《南洋商報》不同,至少可以給我一整版,甚至可能3版。」

雖然,在場還有另外兩家中文報,但是,元首后一再「重點提及」《南洋商報》,令我更感到壓力,頓時讓行走「江湖」多時的我,不禁焦慮了……(2019年07月26日 南洋商報)

Comment by OVEPI on Monday


柔佛(故)蘇丹依斯干達當自掏儲蓄助郭鶴年創業

(吉隆坡綜合訊)馬來西亞國家元首后阿茲莎阿米娜透露,她的父親,即已故柔佛州蘇丹依斯干達當年曾借3000令吉(約1000新元)給郭鶴年創業,而郭鶴年當時並不知道這筆錢是蘇丹的個人儲蓄。

郭鶴年後來成為馬來西亞首富及亞洲糖王和酒店大王。

阿茲莎阿米娜是依斯干達的第三個女兒,也是現任柔佛蘇丹依布拉欣的妹妹,後來嫁到彭亨州當王儲妃,如今是彭亨蘇丹后及國家元首后。

她配合馬來西亞第16任國家元首阿都拉(2019年7月)30日登基,接受中文報聯訪,道出柔佛王室和郭鶴年這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郭鶴年一直以為是時任蘇丹后借錢給他

阿茲莎阿米娜指出,郭鶴年家族早年曾為柔州軍隊供應糧食與衣服;日治時期結束後,郭鶴年到王宮覲見她的祖母,即時任蘇丹后阿米娜,並借了3000令吉創業。

她說,當時她的父親依斯干達尚未登基為柔佛蘇丹。「在那個年代,3000令吉是非常大的數目。當年郭鶴年找我們借創業資金,我祖母就拿了我父親的錢給他,但他並不知道,一直以為這是我祖母的錢。」

她指出,郭鶴年創業後經營有道,最終成了國家首富。大約20年前,她在香港的一場宴會中偶遇郭鶴年,兩人談起這段往事,郭鶴年才知道真相。

她說:「我現在說出這件事沒有其他用意,只是要讓大家了解柔佛王室與華社關係融洽,相互扶持。可惜郭鶴年沒有把這段往事寫進自傳裡,所以我希望國家元首登基大典時,能邀請郭鶴年來觀禮。」


柔佛王室有華人血統

此外,阿茲莎阿米娜指出,柔佛王室和華社的關係不僅於此,她的祖輩於1885年娶了一名中國廣東黃姓商人的女兒,此後柔佛王室都有華人血統。

她說,當年該名黃姓商人到南洋謀生,而時任柔佛蘇丹馬哈拉惹阿布峇卡娶了該商人的女兒黃亞嬌,改名法蒂瑪。黃亞嬌也是新山聞人黃亞福的結拜義妹。

「我身上的華人血統,就是從黃亞嬌開始的。」(原題:馬國元首后揭秘:父親拿個人儲蓄給郭鶴年創業 2019年7月28日(新加坡聯合早報)
馬來西亞國家元首后阿茲莎阿米娜首次接受中文媒體聯訪,暢談馬來王室和華路社的關係。

Comment by OVEPI on March 21, 2024 at 12:42pm


陈明发〈找寻南海东篱〉

有一项关于“马来西亚幸福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前面的四个州,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马来半岛东海岸占了其中三个。

论地理位置,就是一边旁依南中国海,另一头与西海岸隔了中央山脉的吉兰丹(第一幸福);登嘉楼(第二幸福)和彭亨(第四幸福)。

2024年刚宣布的数据,马来西亚幸福感最高的前三个居住地方,都在马来半岛东海岸州属,第一和第三分别是彭亨州的金马伦与而连突,第二是吉兰丹州的日里(Jeli)

别觉得幸福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再过三年,一旦东海岸铁路完成,一个半小时就能先进入彭亨总站;再走一个半小时,便到了快接近马泰边界的哥打峇鲁。

东铁彭亨总站座落所在,座落于州首府新行政区关丹皇都(KotaSAS)

这回的“找寻南海东篱”行动,发现这个风风火火在建设中的新开发区,其设计包括了一个湖畔公众休闲广场

整个格局对久困都市的人们,从旅游、教育、置业与经商角度来看,都充满新的可能性。

离开皇都,去走老关丹与北根,给那里几个正在积极建造或复兴的博物馆群震住了。

很好奇为何如是的充满了活力,其中一位年轻的马来工场经理笑笑说:彭亨苏丹刚卸下最高元首的重担回到王城北根皇宫,热爱艺术的苏丹后三天两头就走来“督工”,关心关心!

他原是巴生人,娶了彭亨妻子,现在北根负责Pulau Keladi博物馆群工程。

斋戒月期间,没吃没喝工作了一天,下午四点半下班不回家,妻子打电话来问何事:他心平气和答说:Site Seeing

我们很不好意思,他却若无其事陪我们走到六点多。

像早些北根Pulau Beram博物馆群的友族工场经理一样,两人全场都以英语和我们交谈。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精神面貌;在南海旁的皇城这里,那是什么精神面貌?一时也说不清。

初来乍到,只好草草地说,大概是幸福生活露了一下脸吧?(21.3.2024)

(下图:KotaSAS 关丹皇都新城区鸟瞰图)

Comment by OVEPI on March 21, 2024 at 11:54am


KotaSAS 关丹皇都新城区发展机构远景

Comment by OVEPI on March 21, 2024 at 11:53am


KotaSAS 关丹皇都新城区发展机构办事楼

Comment by OVEPI on March 9, 2024 at 10:13pm


黎羨:發現北根清代古墓

近来,彭亨王城北根的马来居民诺哈泽丽娜(Nur Hazelina Abd Rahman)在家中庭院除草时发掘了一批石墓碑,此发现成为近期媒体竞相报导的对象,同时也引起彭亨官方及国家文化遗产局的关注。

发掘该墓碑时,略知是华人的墓碑,屋主女儿在询问马六甲历史学家友人的同时,也托亲友前往市镇,请华族友人过去查看。碰巧屋主亲友找上笔者的大舅母,因此机缘巧合下,笔者有幸在第一时间获知消息。

从母亲发来的照片上查看,惊觉这批墓碑深具历史价值,因此决定将这些资料整理成文,带读者一窥北根近期这一重大发现。

在进入这批石墓碑资料以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北根这古老的华人市镇。北根从早年的彭亨王国至今都是彭亨州的王城,位在彭亨河出海口,于19世纪以前曾是彭亨最重要的贸易港,许多商船在此停靠,从事贸易和物资交换。

据长辈口述,至今唯一以华人命名的街道邓贵街曾是直通港口的主要道路,也是当时华人聚集经商贸易之地。然而在19世纪初以后,整个马来半岛的中心逐渐转移至西海岸,加上彭亨州行政中心于1889年从北根迁移到瓜拉立卑;北根从此持续没落,以致被大部分马来西亚人所遗忘。

北根镇全景(照片提供者:北根COLEST LEE,摄于2018)

发掘地的前身

此次古墓的地点是在北根镇上的Lorong Tengku Talha,北根人也将这一带称作「老北根」(Pekan Lama),本地老一辈华人也称此地为「老坡」,即「老市镇」之意。

屋主声称,这间高脚屋过去曾是第九任彭亨州州务大臣Dato' Sri Mohamad Bin Jusoh(1912——1985)之故居,他于1974年至1978年间任职,不过我们未能确认实际居住的起始年份。

对于老坡,我们目前所知讯息还不够完整,但其为北根最早的华人聚落所在,仍可得知过去本地华人信仰中心—列圣宫旧址以及华人义山都坐落于此。

根据傅吾康、陈铁凡所编的《马来西亚华人华文铭刻萃编》以及现有墓碑资料的记录,老坡一带也有名为「公司园」以及「郑厝园」的地方。

本次发掘其中一块墓碑的墓主甲必丹郑昌俊夫妇,在资料上便显示是「葬于【口房】哼老坡公司院内坐西北向东南」,所以能在这一区挖掘出古墓碑,其实并不稀奇。(编按:以下碑文均保留正体字,不改为简化字)

这次发掘的古墓碑共有9块,其中有一块刻着「福神」,那并非一般墓碑,而是类似个人墓地范围当中的后土;剩余8块皆是一般墓碑。按墓碑的形式来看,其中有6块属于合葬墓,2块为单人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墓碑的墓主当中,有3位具有甲必丹的身份。

Comment by OVEPI on March 9, 2024 at 10:13pm

此外,这批墓碑挖掘时,并非如一般墓碑直立摆放,均是刻面朝上平躺,并且如同走道般呈「L」字型的方式排列,横式两块、直式7块,相当令人不解。

据屋主所述,该地曾是英殖民时期以及日据时代的政府办事处,当地人也相信这很有可能是日本人所为,但实际情形如何?尚需等到更多资料方能解答。

古墓发掘现场(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5)

图1.1:甲必丹黄学科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在这些古墓当中,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图1.1的甲必丹黄学科与夫人的合葬墓,即「清 考甲大学科黄公·妣孺人顺贵施氏 之墓」。墓石上所刻的「清」可意指为「大清子民」;「考」指男性,「妣」则指女性;「甲大」是「甲必丹大」的简称;「学科」为名,姓氏刻于名之后,为「黄」,故全名为:「黄学科」;而其夫人姓名为施顺贵。

笔者根据线上辞海的解释,古代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期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会封为「孺人」,而「孺人」也通用为妇人的尊称。

据《中国报》报导,列圣宫主席郑德隆指出,列圣宫里虽安置了甲必丹黄学科的神主牌,但其牌位乃后人聘请专人临摹复刻而成,并非原物。可惜的是,该神主牌除了姓名与职称之外,并未刻有年代以及祖籍资讯。

而此次出土的黄学科墓,上面刻有「清道光五年潮州府揭阳县梅岗都」。 因此出土墓碑解答了甲必丹黄学科的卒年与籍贯身份,他是潮州籍华人,且卒于西元1825年,距今195年。由此可知他是北根现有记录中,最早的甲必丹。而这块墓碑也是目前现有文献资料中,继瓜拉登嘉楼以外,大马东海岸最早的华人墓碑。

图1.2:甲必丹郑昌俊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接着是图1.2,甲必丹郑昌俊之墓碑。该墓碑上的铭刻为「考特授呷咇丹昌俊郑公·妣诰命京姨人玉玑戴氏·妣特授京姨人香舌林氏 墓」。与其合葬的大房为戴玉玑;二房为林香舌。

笔者查阅《马来西亚华人华文铭刻萃编》(傅吾康,陈铁凡,1985):甲必丹终于1894,距今有126年。特授甲必丹为名誉甲必丹之意根据线上教育百科的解释,「诰命」指受过封号的妇女。

古时朝廷颁赐爵位的诏令,例如明制为一品至六品皆授以诰命,清制则为一品至五品授以诰命。目前笔者从新纪元大学学院白伟权博士的叙述中获知「姨人」亦是一种封号,而也有书写为「宜人」的其他例子。

目前所知,甲必丹黄学科与甲必丹郑昌俊的名字早已收录在《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傅吾康,陈铁凡;1985:499~500页)之中。此次出土的石墓碑为甲必丹黄学科的资料补上了祖籍地,而甲必丹郑昌俊则是寻获其原墓碑。

图1.3:甲必丹林癞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最后一位甲必丹为图1.3的 「考吉昭甲必丹癞林公 墓」。 此墓主乃甲必丹林癞;卒于「同治丙寅年」,即西元1866年,距今154年。墓碑上刻着「日」的抬头以及「吉昭」尚未知其用意。另外,这位甲必丹尚未被记载于碑铭集与其他现有资料之中,可算是新出土的甲必丹,有关甲必丹林癞的事迹,则有待更多史料的出炉了。

祖籍地与墓主名并列的古墓

接下来要介绍的2块墓碑相当特殊,是采取祖籍地与墓主名字并列,据考这是潮州墓的特色之一。第一块是图2.1,曾镇贤夫妇的墓碑,铭刻着「考金砂寨镇贤曾公·妣东郊乡妙富谢氏 墓位·同治十三年甲戌二月 仙游」墓位。

我们所能解读到的资料为墓主卒于同治十三年甲戌,即西元年1874年。曾镇贤公来自潮州的金砂寨,其夫人谢妙富则来自东郊乡。(下續)

Comment by OVEPI on March 8, 2024 at 7:55am


图2.1:曾镇贤夫妇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第二块为图2.2的林期𪢲公之墓。铭刻资料为“寶隴期𪢲林公·大鑑賽珍陳氏·華美淑姬周氏·墓·清 光緒卅二年 丙午五月廿六日”。 我们从中能得知墓主林期𪢲来自潮州的宝陇(今潮安),卒于西元1906年;有两位夫人。大房为陈赛珍,二房周淑姬,至于他们名字前“大鑑”和“華美”的具体地点则不详。


圖2.2: 林期𪢲公之墓(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無年份標示的古墓

再來這三塊石墓碑上的年份尚待確認。第一個銘刻資料為「清 考運德林公·妣御容莊氏·妣賽娥陳氏 墓」(圖3.1)。能解讀到的資料是墓主名為林運德,有兩位夫人。大房名為莊御容;二房名為陳賽娥。

第二塊的銘刻資料為「清 永興鄭公·諱雞鄭公·諱桂鄭公 墓」(圖3.2)。我們雖不知曉年份,但該墓碑較為特別是三名男性的合葬墓,他們分別是:鄭永興、鄭雞、鄭桂。他們三者關係為何,尚無法知曉,但由於都同樣姓鄭,因此相信他們來自同一宗族。

最後一塊銘刻資料為「清 妣孺人曾母蜜娘林氏 墓」(圖3.3)。我們從中能得知墓主名為林蜜娘,是一名為人母的婦女,夫家姓曾;家中有子女。

再來這三塊石墓碑上的年份尚待確認。第一個銘刻資料為「清 考運德林公·妣御容莊氏·妣賽娥陳氏 墓」(圖3.1)。能解讀到的資料是墓主名為林運德,有兩位夫人。大房名為莊御容;二房名為陳賽娥。


第二塊的銘刻資料為「清 永興鄭公·諱雞鄭公·諱桂鄭公 墓」(圖3.2)。我們雖不知曉年份,但該墓碑較為特別是三名男性的合葬墓,他們分別是:鄭永興、鄭雞、鄭桂。他們三者關係為何,尚無法知曉,但由於都同樣姓鄭,因此相信他們來自同一宗族。



圖3.1:林運德夫婦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圖3.2:鄭姓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圖3.3:林氏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Comment by OVEPI on March 8, 2024 at 7:54am
根據上述墓碑所得自資料做出小總結,從甲必丹黃學科來自潮州府、曾鎮賢公來自金砂寨以及林期𪢲來自寶隴的線索,結合《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的文獻資料來看,早年北根的華人居民大部分的祖籍地都是潮州。

這些石墓碑大多是夫妻合葬墓,與一般論述的早年本地社會男多女少的情況有所不同,或許這群人有著一定的社會經濟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很難在一個小市鎮同時發現這麼多甲必丹的墓碑,且年份涵蓋蘇丹王權統治直到殖民時期。結合新出土的資料,以下是目前已知的北根甲必丹卒年排序:


黃學科:1825年終、林癩:1866年終、林子廉:1868年終、某甲必丹:1875年終、陳公:1882年終、鄭昌俊:1894年終。


綜上所述,雖然已有初步的資料,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挖掘。首先是有關這些石墓碑為什麼被這麼擺放、是否尚有其他還未被發掘的墓碑?而為什麼只有幾個墓主的神主牌位被特別安置在列聖宮?這幾位甲必丹後續的故事為何?都有待研究者繼續一探究竟。


即使人在遠方,依舊心系家鄉


我是北根華人,童年在北根長大;如今在台求學過程中,發現台灣人相當重視本土各個地方的歷史發展和研究,每一個縣市、城市甚至於地名都有許多研究探討的成果。


閱讀台灣在地研究的文章和介紹,讓我產生想要更了解自己生長地的念頭。故目前修研碩士欲探討有關家族的故事和歷史,並從年前開始著手於蒐集北根的歷史資料。所以這批石墓碑出土後,個人最大的感觸源於自身「近距離」接觸到歷史。


從前覺得歷史與生活的距離很遙遠;不曾想與之如此靠近。第一次覺察自己就生活在歷史之中,只不過因為我們習以為常而忽略了值得探索的蛛絲馬跡。我雖身在台灣,與北根相距2,957 公里;然而心裡始終牽掛家鄉的一切。


這些資料對於彭亨乃至馬來西亞華人發展的歷史都很重要,藉由這次的發現能讓我們對於自己的「根本」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馬蟻嘛嘛檔與新紀元大學學院「茶室開講」為墓碑發現舉辦了線上講座。筆者有幸和白偉權(新紀元大學學院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莫家浩(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對談,有興趣者可參看視頻。)


傅吾康,陳鐵凡,1985,《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出版部。

劉崇漢,1992,〈獨立前北根華人簡史〉,《彭亨華族史料匯編》。關丹:彭亨華團聯合會

W. Linehan .1936.A History Of Pahang.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14, No. 2 (125), pp. 1-257

Tunku Tan Ssi Dato' Shahriman bin Tunku Sulaiman . 2003.The Pahang Capital.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 Vol. 76, No.2 (285) (2003), pp. 87-92

電子報章:

10清代古墓彭出土·證明華裔先賢250年前落腳北根。(2020年11月16日)星洲日報

北根馬來高腳屋驚現清末墓碑。(2020年11月16日)中國報

Nisan China Kuno Di Laman Rumah.(2020/11/15)Sahih Jirat Dinasti Qing ditemukan di rumah bekas MB.(2020/11/18)My Metro

其他:Portal Rasmi Kerajaan Negeri Pahang Darul Makmur

(本文作者:黎羨,北根人,畢業於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現為台灣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生。原題:發現北根清代古墓;原載:當今大馬 malaysiakini.com)

Comment by OVEPI on February 25, 2024 at 6:46am

Rekan Library— Muar design community

Rekan Library is a community library space that promotes collaboration and actively engages the community with reading, design and learning.

Working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Muar, Johor, their network includes a collective publication Muar River Times; creating a co-working subscription model with an event venue Ngam Hall; collaborating with children’s toy designers; and many more. The design and art community in Muar works on cultivating a small town spirit, creating publica tions, podcasts, hosting musical performances and creating community spaces collectively.

Key Takeaways:

Understand your network, your niche 

To think beyond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to find ties internationally as a way to grow one’s practice.

Creative Hubs can find networks based on medium, types of practice, or type of spaces.

SeaShorts Film Festival connects with other filmmakers, international arts and cultural organisations and encourages exchange programmes.

Participating in or housing such programmes can enable Hubs to grow a network specifically tied to the arts.

8·Conclusion

For this report, tracing artist-collectives in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was an incredibly enriching exercise and at the same time, demanding. Creative Hubs emerged not only as models for adoption, but also are a constant source of curiosity for us to deepen our imagin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8.1 Knowledge Gaps

As per any report, there will be limitations in either the process, method, or time range of data collection. Although the ‘Hubs For Good’ research project identified over 100 hubs, there is a lack of re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 groups. The workshops of the programme are organised in English. Groups using other languages may not feel inclined to participate. There is also a tendency for the profess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programmes to be expressed in English and situated in urban areas. As the teams worked in English for this project, many other hubs were not identified and located due to language barriers.

Other groups may also be situated in suburban or rural communities, and due to the restricted movement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research team were unable to travel to discover the outlying art and cultural collective work con ducted in smaller communities. Grassroots and community associations that may not be recognised as being artistic or cultural also often carry out art and cultural work. These associations often engage with local neighbour hoods and are aligned with cultural festivals such as Mid-Autumn or Thaipusam to name a few. Such groups are entrepreneurial by nature, trading cultural and traditional craft, products, and artwork during the cultural events. Modes of production often run alongside their community building work. Would these be also considered Creative Hubs? This is a question perhaps to be considered in future research.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