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道地台灣人;兩位老師的差異幾乎就等同於東方藝術與西方藝術的差距,包含了雕刻技巧、使用工具、創作概念,以及看待生活的態度。"
在當任助手期間,吳建松就已有開工作室的念頭。
"那時我白天在工作,同時還得念書、創作和蓋 房子;那塊地本來是豬舍,我從接水電開始,樣樣自己來,大概蓋了快一年,工作室才完成!這時我也考上了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就進入學院深造。"吳建松說道。
開設工作室的目的完全是為了能夠繼續創作:"從私人建築雕塑到校園塑像,只要是工作,我都會做。很多人說:我們不要為藝術而藝術,但我是為了藝 術而工作!"
順其物性,與石對話
吳建松說,自己並非一生下來就喜歡石頭,而是透過長久的接觸,慢慢了解媒材的性格。
"我曾經 甚至因為太喜歡石頭,喜歡到捨不得去雕刻!因為雕塑是一項尊重自然的工作,我為了表現自然與人文共存的精神,有幾件作品採用堆疊、倚靠的方式去組合石件, 隱藏起加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