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職業與經濟 宋代以後,泉州商人每年冬季揚帆南下,載去布帛、綢緞、大黃、瓷器、鐵器及家畜之類商品;到了夏季,乘東南風運回錫塊、珊瑚、玳瑁、明珠、藥材、香料等;並有一些人留在當地從事開采和冶煉錫礦。 18世紀,華僑在馬來亞的經濟活動進一步擴大。據馬來亞森美蘭永春會館資料,18世紀中葉起,較早移入馬六甲的永春華僑,以舢舨和牛車為主要交通工具沿著海岸線抵達叻務真那、寧宜河,擇地築舍。 繼而沿河逆水而上,至宴斗、瓜拉沙花、雙勾芙蓉、亞沙、丹絨、四道坪等處,或商或墾,慘淡經營,為森美蘭州的建設作出貢獻。嗣後,大量泉屬各縣華僑湧向全馬各地。他們胼胝手足,披荊斬棘,開辟成片的田莊、種植園和錫礦山。 由於無數華僑付出生命和血汗,至19世紀後期,當地經濟趨向繁榮,出現了一些富商。 其中較著名的泉籍富商有: 陳金聲、陳憲章、陳篇恭、陳敏政為首的陳豐興家族。他們以祖先陳臣留的陳豐興商號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