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中國的邏輯》 世博的記憶(下)

我去了兩次世博,人太多了,根本沒有耐心排隊。仔細觀察發現,幾乎所有的參觀者都是中國人。我在北京連線香港的主持人任韌,在上海連線的鳳凰衛視評論員鄭浩先生介紹說,90%以上的遊客都是中國人。外國人來得太少,從借此機會加強中外交流、加深中西理解的角度看,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

我曾向不少西方媒體人打聽過從新聞價值的角度出發對上海世博感不感興趣。他們基本認為:不大感興趣,只做最基本的報道,其他都不做了,反正是政府的表演舞臺嘛。

上海世博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中國人民,尤其是那些平時沒有機會來到上海這一國際大都市的,來自內地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的居民。我在場館內溜達溜達,聽到許多外地口音,他們顯得很激動,好像說著“上海好漂亮哦,太厲害了!”五星級酒店的老板向我抱怨,沒想到預定狀況這麼差。興高采烈的反而是如家、漢庭等商務酒店。

日本館還蠻受歡迎的,作為日本人感到欣慰。就像任韌在節目上問我的,“我感覺日本館在世博平臺上與中國遊客有雙向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宣揚自己的文化。”謝謝任韌,這點正是我想表達的。上海世博的口號是“讓城市變得更美好”。中日民間交流日益深化、擴大的今天,日本人早就把中國的發展視為自己的問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需要環保和節能,在2008年到2010年的國家大事密集期,國人正追求“綠色中國”。

日本把自己這方面的優勢和經驗與中國人分享,對中國有好處,對日本也有好處,可以同時創造商機和友誼,即獲得雙贏。何況,世博對日本來說意味著公共外交的大舞臺。不過,日本館佈置得相對低調,這首先符合日本人的民族性,我們把低調視為美德。其次是在中日關係依然處於複雜和敏感的形勢下,日本人介紹自己的民族文化,促進草根交流應該慎重,慎重,再慎重,這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

日本發行量最大(1000萬)的報紙《讀賣新聞》10月29日發表了一篇社論“上海世博閉幕:損害了國家形象的強制性政治手法”。社論肯定了上海世博空前的規模和中國人民從中吸收了許多營養這兩點,卻明確提及這段時間內所發生的一系列國際事件,包括撞船事件、限制出口稀土、諾貝爾和平獎問題等。社論指出,中國政府的一些手法違背了國際規則和輿論,並在結尾處強調,中國政府必須明白,只有堅持冷靜的外交態度和對人權的尊重等基本原則,才能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

日本社會有各種言論很正常,中國朋友也別太在意。

中國政府把上海世博看作是國家公關的大機遇,相關部門努力探索如何才能把世博宣傳好。但過多討論中國應該從世博得到什麼,反而引起西方社會的質疑和厭煩,於是又開始了那些“中國威脅論”的西式報道。大部分西方媒體人認為,中國在利用世博得到政治目的的情況下,更需要收斂。

中國崛起是不爭而客觀的事實,只要平平安安、踏踏實實地辦好世博即可,不需要張揚。以上海世博為契機,中國政府和人民要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今後中國必然日益面臨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那麼,其未來的國家公關戰略必須是“光而不耀”。改革過程必然是摸著石頭過河,鄧小平先生為後代留下的外交智慧——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在我看來依然是奏效的,且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