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達·關於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幾種資料(3)

洪武时在陸路方面有傅安諸人,留西域至十三年始返;在海道方面,曾屢次派趙逑、張敬之、沈秩、劉叔勉諸人使三佛齊、勃泥、西洋琐里等國。成祖即位,距洪武開国已三十餘年,休養生息,國勢强盛,於是才有鄭和下西洋之舉,大規模地進行。單就寶船一項而言:大船長達四十四丈,闊達十八丈,中船之長也有二十七丈,闊十五丈,就在近代,這種大船也就少見。所以黃省曾說郑和下番“維綃掛席,祭天而行”,顧起元說:“此一役視漢之張騫、常惠等鑿空西域尤為險遠。”就是航海方法,也有很明確的記載。茅元儀《武備誌》卷二百四十有鄭和下西洋的輿图,後面附有《寶船牽星過洋圖》,可見當時航海於知用羅盘而外,且借助於天文學;後來又繪有詳細的海圖。這種規模,都是以前所未有的。

鄭和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前後七下西洋。每次來往和所到國家,我另外作有《三寶太監下西洋年表》,此處不贅。德國人夏德(Frederick Hirth)在《通報》(Toung pao)上曾譯註過《星槎胜覽》和《瀛涯勝覽》,於兩書所記諸國,俱有考證,指明現在什麽地方。梁任公《飲冰室文集》卷四十一有一篇《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將鄭和使節所至諸國註以西文,同夏德所考大致相同。現在不去說他,只說鄭和以前,中國人對於西南亞洲的地理知識,大約最遠不過阿拉伯半島。到了鄭和才到如今紅海邊上的亞丁(Aden),由此向南,沿著非洲海岸南下,到木骨都束(英譯Mogdushu,德譯作Mogadischo,意譯作Mogadiscio)、卜剌哇(Burava一作Brava)、竹步(Juba一作Djuba)三國。這三国都在現今意屬索馬利蘭(Italian Somaliland)殖民地木骨都東區内。這條從亞丁向南以到非洲东岸的航線,如今還是一樣。而在中國歷史上首先發現這条航路(即是從西洋古里投正西兌位到亞丁,從亞丁再沿著非洲沿岸到木骨都束等三國)大概就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成績了。中國人在十五世紀初年,就已發現了非洲東部,那是從赤道以北的非洲東北部沿海一帶,在1422年左右,即已有中國人的足跡。而歐洲人發現威德角(Cape verde)在1445年。在這十五世紀的時候,中國人與歐洲人都在非洲沿岸一帶作探險的工作,只不過一個稍前,一個稍後,一個在東,一個在西罷了。這不能不算是世界史上的一點奇緣,而在中國地理學史上也不能不算是一點光榮呢!

至於鄭和下番以後,足跡幾遍南洋各處,所以對於後來中國殖民南洋很有一點影響。至今三寶大人的威名,猶遍傳南洋,而費信、马歡這些人所作的遊記,其中於亚洲西南一帶在十四、十五世紀的情形,記載很多,都是研究這些地方的好材料。所以在中國殖民史和西南亞洲中古史的研究上,鄭和都有一番貢獻。

自從張騫開通西域以後,蒲桃、苜蓿之屬,遂人中國。我们讀《星槎》、《瀛涯》諸書,其中所述各國的方物,真是令人眼花繚亂。其中由鄭和帶回中国的,有薝卜花、五谷樹和一種海棠⑶。此外,如西域畫的水陸罗漢以及沈香雕的羅漢,都是藝术上的上品⑷。鄭和下番,以取寶为名,所取來的奇珍異寶,自然不止這幾樣,可惜文獻不足。此外,還有些什麽東西是經鄭和之手傳人中國的,也就無可稽考了。


二、研究的資料

郑和下西洋前後七次。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綿亙二十八年,下番寶船至六十三號,下番軍士至二萬七千八百餘人。這種大規模的遠征隊,其創始、經营、出發,以及沿途情形,歷次文移,如果文獻具存,一定很有可观;於研究十四、十五世紀亚洲西南部的歷史和海運一定也有莫大的價值。可是距今才五百年,當時的公牘等等,便不可考了。顧起元說道:“舊传冊在兵部職方,成化中中旨咨訪下西洋故事。劉忠宣公大夏為郎中,取而焚之,意所載必多恢詭譎怪、遼絕耳目之表者,所征方物亦必不止於琦醬、邛杖、蒲桃、塗林、大鳥卵之奇,而《星槎勝覽》紀纂寂寥,莫可考驗,使後世有爱奇如司馬子長者無复可紀,惜哉!”

Views: 6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