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2500年前的中國,有一本書叫《考工記》,書中有云:“知得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這本書不僅記載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陶瓷、打磨等六大類、三十個工種的詳細內容,而且給“工匠”下了一個定義——他們是“聖人所創造之物的記錄者和傳承者”。


“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邀請了15位法國頂級手工藝大師與11位中國國家級手工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和知名藝術家參與,共展出作品180余件(套)。 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2019年1月1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邀請了15位法國頂級手工藝大師與11位中國國家級手工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和知名藝術家參與,共展出作品180余件(套),材料涉及陶瓷、玻璃、金屬鍛造、麥稈編織、榫卯、皮革、皮影、玳瑁、羽毛、折扇、折傘、褶襇、全形拓、凹版照片術、木版水印等。 

“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現代機器的廣泛應用,在解放人類雙手、延伸人類智力的同時,也讓人們前所未有地意識到帶有鮮明個性特征,和民族情感的手工藝品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巨大魅力。”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看來,“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就是對這一殷切渴望的深情回應,也是對工匠精神的直觀闡釋。

希尔万·勒冈 《海胆》 铝、丝绸、人造丝 9x110x40cm ©Eric Chenal_ HEART & crafts

 

工匠精神

 

以中法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創新為主線,本次展覽具象闡釋了中法當代“匠人精神”。展覽所邀請的藝術家,他們的技藝或源於家族傳承,或師從名門,都有著數十年的積累和磨礪,承得技藝精髓。而與此同時又都以其大膽創新而成為各自領域的時代翹楚,他們的作品或於工藝、或於形制、或於材料,自覺融入當代的氣息,因此既具有傳統的根基,又帶有當代的審美,由此呈現傳統手工藝的當代活性。

朱炳仁 千浪卷雪系列 140×35×65cm 铜 2018年
 

展覽共分為五個單元,以中法手工藝術家作品共存一個空間的展陳形式,分置於各單元之中,為對話營造空間:

 

第一單元為“大美日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材料,藝術家的雙手賦予他們生命,使之搖身一變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第二單元為“重塑空間”,大師級工匠們打破了藝術品與功能性物品之間的藩籬,創造出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新領域。第三單元“對話五行”中,大師們還與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建立了有啟發性的對話:水與雨,氣和風,火與太陽,大地和粘土。第四單元為“造法自然”,自然是許多精美工藝品的核心,也是無論羽毛、皮革雕塑家、稻草鑲嵌藝術家,或者木制家具大師作品中最重要的靈感來源。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對話,他們創造了一個充滿魅力、情感和幻想的世界。

 

第五單元名為“平面洞天”。在此單元中,藝術家們以不同的方式和視角賦予雕刻、印刷以新的生命。從浮雕紙張到照片凹版術,從紋章雕刻到手工墻紙,從木版水印到傳拓,藝術家們正在重新審視古老的技術,將它們應用於新的主張,在全新的緯度中,為參觀者提供新的藝術體驗。 

參展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甘而可表示:“身為藝術家,不論國籍,我們的使命就是要通過分享讓傳統文化得以永恒的延續下去。希望藉由此次展覽,觀者可以聚焦作品當中的激情與人類共通的情感。 

此外更加呼籲全社會對於工匠這一‘瀕危物種’的保護。”

 

中法文化交流

 

2019年正值中法建交55周年。展覽開幕式上,法國駐華大使黎想表示,沒有文化的對話交流,就沒有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沒有文化多樣性,就沒有創作上的自由,所以法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會為世界文化融通起到重要的作用。 

1906年,法國仁愛會來浙江海門(今臺州)天主教堂傳教,向教堂的女教徒和孤兒傳授西方的“雕鏤”和“抽紗”技藝,俗稱“天主堂花”。“‘天主堂花’與我們本地傳統手工刺繡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本地域文化特色的臺州刺繡,可以說是見證了早期中法手工藝文化的交流。”臺州刺繡第三代傳承人林霞告訴記者,“一般的刺繡是在布料上做加法,而臺繡是在面料上既做加法也做減法。我希望用現代語言和現代的手法表現傳統手工藝,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的活力。”

 

作為此次展覽法方的設計師,Lina Gohtmeh表示展覽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她剛剛參觀過的故宮。“一進門的展廳墻壁顏色就是故宮紅墻的顏色,我希望觀眾像逛故宮一樣,每經過一道門都會有非常不同的感受,發現不同的驚喜。” 

不僅法方設計師以中國元素為靈感,此次參展的法國一些手工藝大師的作品本身和中國就有著深厚的淵源,已經有了自己的中國故事、中國情懷,甚至對有的藝術家來說,他們的藝術創作就是從中國元素開始的。 

王健 腰扇 扇长:48cm 扇面直径:27cm


彼得羅·賽彌內利(Pietro Seminelli)是一位經過專業訓練的細木工和室內設計師,2006年榮獲法國藝術大師稱號。偶然在法國的一次展覽中,他看到了中國苗族的傳統服飾,深深地為其褶襇工藝所癡迷。之後,他率先將該技藝應用到高級時裝設計、室內設計及藝術領域。“我覺得我和苗族服飾有一種緣分,看到的第一眼就被迷住了。我特別想去中國貴州親眼看看苗族婦女是如何織就這樣美麗的華服的。這次我帶來的幾件作品,都是要向貴州苗族婦女致敬的。”

 

法國“藝術大師”希爾萬·勒岡(Sylvain Le Guen)和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扇技藝)傳承人王健都帶來各自的扇子作品。勒岡10歲時就制作了人生的第一把扇子,從此癡迷於折扇的歷史及其象征意義。而王健1981年進入蘇州扇廠,拜師學習制作文人扇。“勒岡的作品非常有視覺衝擊力,且造型材質多樣,非常跳脫。”王健如此評價法國同行的作品。“他(王建)的作品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考究的工藝,無疑是世界上最精美的扇子之一,給了我很多啟發。”勒岡如此評價中國同行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佈展過程中,法方藝術家都來到了中國,來佈置自己的作品,同時也想借此機會與中國的同行交流互鑒。(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2019-02-14 人民畫報)

Views: 1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