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九七○年從大學畢業,愛好文藝和寫作,自知沒有什麼謀生本領,卻又不得不進入社會謀生,先是教了一年歷史,然後進報館當翻譯,後來又當過編輯、美術編輯,期間也與友人創辦文學和綜合刊物,義務當雜誌文藝版的編輯,並且在報刊上寫專欄,出於工作的需要,出於私人的愛好,都有不少鍛練寫作的機會。一九七○年至七八年是我生活中最不安定的時刻,但也是我開始有機會試寫創作、評論、翻譯,全心投入寫作的日子。

我當時在報上寫了很長時間的專欄,七○年代的風氣還好,遇上當編輯的長輩劉以鬯先生也給了我很大的自由,寫什麼都可以,所以在寫生活小品、文藝評論之餘,也作了不少素描和人物速寫,後來也為雜誌寫過報導,多半不是工作任務,而是出於自己的愛好。我當時初學寫作,也想好好了解我生活其間的社會、四周不同背景的人物,為將來寫小說作準備。

我在素描和速寫方面找到很大的樂趣。我看了不少法國新浪潮的電影、精確描寫的新小說、天馬行空的拉丁美洲魔幻文學、千變萬化的現代藝術,如何吸收轉化來寫我眼前的街頭現實呢?我覺得那是很大的考驗,我好像給自己出了種種難題,也在嘗試中得到種種樂趣。要素描一個人物,要速寫一個地方,如何抓住重心?如何發展一種適當風格?如何展開有趣和有意思的對話?每一次都因不同對象而有了不同變化。

一九八○年劉以鬯先生為文學研究社編輯一套中、港台、作者的文學叢書,我當時正在美國唸書,劉先生向我約稿,我便特別編成《山水人物》一書交他出版。這書已絕版多時了,其中有些篇章也曾為其他選集選用,最近牛津大學出版社林道群先生好意提出編輯重印我的新舊作品,我便想到重新編輯這書。既然《山光水影》收入了較輕快的生活小品,《神話午餐》收入現實中的冥思奇想,《書與城市》收入閱讀書本與文化的筆記,那就不如沿用《山水人物》地方素描與人物繪像的特色,再補上多篇當年未及結集的特寫與採訪而成《街巷人物》,特別集中在採寫人物和地方而作的種種文字風格的練習上,這樣每本書的焦點想會更明顯吧。

我在大學裏教創作,許多同行常跟我說創作視乎個人天才,是不可以教的。我不大同意。我覺得對環境和人物的觀察、對人和事的理解,還是可以磨練得來。創意是重要的,但創意不是從背誦得來也不是從墨守成規得來,教與學的人都需要敞開心懷,開拓視野,多看多聽多想。這是我當年自學的摸索,若果對現在有志寫作的年輕同學有可參考的地方,讓他們也去想想如何用他們模索出的方法寫他們當代周圍的環境和人物,那就是我最樂於見到的了。

(二○○二年六月)

Views: 4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