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峰·杜威的經驗教育核心元素(4)

(二)教育的認知方法論啟示


杜威指出,沒有某種有思維的因素便產生不了有意義的經驗,杜威重視對經驗的改造,自然重視對思維的建構。在他的《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對思維進行了研究分析。杜威稱之為反省思維與問題解決教學。反省即是對問題進行反復的比較分析、權衡思考。杜威發明了五步法,問題的感覺、問題的界定、問題解決的假設、解決方法的邏輯推理、通過行動檢驗假設。杜威認為這五步法可以持續打亂地使用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反省思維能力,教學就該創造情境的假設,這裏的假設應該是在學生與社會的融合交往中獲得的,而不是學院式填鴨式的教條主義。這裏提出的“經驗的情境”對我們當今教師與學生,思考與進步都提出了問題意識導向,就是說要帶著問題做研究,是能解決問題的,是能提升學生自己的能力。這就需要當今的學生和教師,看世界一定要帶有問題意識。1896年杜威創辦的“芝加哥實驗學校”就采用了這一教學方法,這個學校拋棄傳統的教學法,不注重書本而注重接觸實際生活,采用一種實驗主義的學校和實驗的教育方式,對教育進行問題導向研究、開展實驗課堂,“學”要帶問題學,“做”要針對問題改,杜威的“問題解決教學”對當今教育界的教學與方法論影響深遠。現在隨著社會變化速度越來越快,知識的確定性是越來越弱。不論是學生或者教師,在學習與教育的實踐中,心裏藏一個好問題反而比有一個正確答案重要多了,問題比答案重要是一種難得的思維方式,教育思維中很多現象難以理解,所以需要多多探究,也會得到很多人的答案,也許他們的答案對於你一點都沒用,但是只要堅持這種確定性的尋求,問題總有一天會得到自己的答案,而且能把它落實成“行動”。

兒童的認識離不開他的經驗,因此他提出了用兒童活動中心代替課堂為中心,以兒童的經驗代替教材為中心。杜威通過心理學的分析認為對10到13歲兒童的教育重點應放在學科知識的學習,因為這階段的兒童社會認知形成,心態趨向完善,是專業知識學習的最佳時光。而這個年齡段就是我國的5到8年級階段,這就告誡我們要待學生的社會經驗趨向穩定後接受專業經驗更利於學生的進步與提高,當今出現的小學奧賽班等現象,表現出教育的急於求成、拔苗助長,是不可取的。學校應該把兒童的學習置於適合於他年齡的和針對他在成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境中。杜威指出思維的必要工具是言語,教育改革者反對過分誇大語言的用途,過分的運用語言因素也會剝奪兒童直接認識經驗的機會,主張把個人和直接的觀察能力作為選擇的過程。在學校中,觀察結果常常在知性培養上不起作用,因為他們在界定問題時是將觀察獨立於問題的啟示之外。從幼兒園到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在整個教育制度中,都存在這種觀察的弊端,幾乎隨時隨地都需要觀察,似乎觀察本身就是最後的目的,而不是把它當成沒有任何目的作誘因和指導的方法論。觀察不僅是要驗證某一觀念,而且要找出問題究竟在何處,甚至提出一個問題或假說。在教育工作中,如果對這一原則沒有認識充分的話,教育將僅僅只是一種獲得技能的形式。


(三)教育的價值回歸性


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指出在不平等、不民主的社會環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在平等民主的社會則不同,應當奉行無目的論。杜威強調教育的平等性問題。其平等性來自於他的社會民主與自由學說,指出民主與平等最根本途徑是進行道德提升,道德的獲取在教育,從而教育便成了民主平等的首要工具。他指出兒童教育不平等引發的問題影響最深的應該是兒童被老師的意識強行灌輸,這種情況往往會人心向背。還有一個脫離力量的存在,就是愛和愛的教育。當今中國的教育應格外注意要把父母與子女平等作為一個充分條件,父母教導子女也不能把自己看成全人。從家庭文化的倡導的方面來說,教育只是家庭生活的一個方面。平等教育具有較強的外溢性,教育哲學的根本意義就是將這介於兒童和社會中間的學校,它裏面的組織和學科,都適合兒童的天性與社會的種種需要。兒童本能、社會需要和學校課程,這三個分子調劑的和諧是教育本身的根本所在。“教育無目的論”告誡了當今教育存有的外在不完備性其危害是必然的,如果授教者提出他自我的目的作為對象強加給兒童,那麼教師由於受到這種強烈目的支配,他們的灌輸理念就會與教材和學生遠離,而且學生他們自己經驗的目的也會與授教者的目的產生不適應性。學校教育應探達學生的價值觀,並指引他看到積極的方面,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形成點滴積累人生收獲的習慣,灌輸要具有效性。現代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高質量有效率地獲得更好的多樣化的人生,而任何好的多樣化是強求不來的。通過教育經驗的習得,生活與學習經驗的碰撞,教與學、知與行的過渡、通向著日常生活和經驗的維度以及實驗的方法。這裏的實驗主義原則在於探究、反省,知識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加工和遞進,能做到教學活動中的“從做中學”。教育的價值在於傳授各種可能的知識,而不在於對每個認識提供證明,但有責任和義務讓被教育者養成牢固而有效的習慣,來區分已檢驗的和未知的,要以真誠的態度接受那些確有根據的結論,並在個人學習中掌握適當的方法,對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這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不管你對這些習慣願望多麼強烈,自然和社會環境又不足以使人們養成這樣的習慣,因此教育的重大責任就是培養這樣習慣,這也是教育的價值回歸所在。

Views: 8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