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琪·杜威的教育哲學對於終身學習之啟示 (4)

二、以經驗為中心進行學習


經驗可以說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心,杜威將經驗視為有機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產物(Dewey, 1938)。換言之,有機體(organism)、環境(environment)與交互作用(interaction)這三項因素會影響經驗的重組與改造的歷程,也會影響個人經驗的形成。經驗的範圍相當廣泛,包含生活經歷、見聞、情感與認知思考等活動。尤其個人隨著成長的過程,經驗會不斷地累積、充實與多樣化,經驗可以說是最豐富的學習資源,透過經驗的分享,個人可以從中習得知識與技能。

由上述可知,經驗有助於個人學習,學習為經驗不斷地重組與改造,因此個人於經驗中學習乃為終身學習的重要課題之一。故教師應能了解個人的過去經驗,以及目前的經驗,並將教材與過去及目前的經驗相結合,才能產生教育意義。這也是一種「理論到實務」(theory to practice)的概念,亦即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工作、家庭和社區生活等實務情境中(黃富順,2010)。個人透過學習與結合實務,以達到學以致用,這樣才具有教育上的意義,例如學校可以與企業互相合作,學校提供教育資源,企業提供人力訓練,兩者相互結合,以培育人才,增進個人的就業能力。

從上可知,經驗是成人的重要學習資源,個人必須要重建與轉化經驗,並將其與生活連結,這樣的學習才具有意義。



三、從個人經驗出發,倡導自我導向學習


由於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知識更新日益快速,致使競爭加遽,終身學習無可避免地成為各國的趨勢,因此多元、效率且彈性的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成為成人學習者的新選擇。自我導向學習是由個人評斷自己的學習需求,擬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主動尋求學習的人力與物力的資源,與選擇適當的學習策略,以及評鑑學習結果的過程(Knowles, 1975)。其具有主動、適應個別學習者、彈性,且學習空間不受限制等特色,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缺失,並幫助個人有效地進行學習。

自我導向學習與杜威的教育觀點不謀而合,皆是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根據學習者的身心狀態調整學習目標、學習進度,並且選擇適合自身的學習內容與方法。因此,個人在進行自我導向學習時,應能了解自己的經驗與需求,並從個人的興趣出發,充分自由地運用各種資源,選擇適合個人生活經驗的教材,並強調個人親自參與,以達到個人經驗不斷地重組與改造。而教師的任務則是協助個人激發興趣,了解他們所喜愛的課程,讓個人可以達到終身學習,促進其身心發展。



四、結合做中學理念


杜威認為教育歷程應從「做中學」開始,個人藉由親自參與及實際體驗的學習,深化其生活經驗,並有效達成經驗改造的目的。換言之,教育應是從行動中求知,知識也來行動而完成,知與行相輔(林秀珍,2007)。在杜威的實驗學校中,十分重視參觀活動,參觀乃是藉由實地訪問,並且親身經歷,以培養敏銳的感受能力。此外,杜威也強調在實作中強調結合反省思考的運用。藉由各類活動引發個人主動探索與反省思考,使其於面對新環境時,能隨時重組與改造舊經驗。

現今政府結合文化與社教機構,如博物館、美術館與地方文化館等,提供各式各樣的講座與展覽,增加民眾的學習機會,以推廣終身學習的理念。文化與社教機構在終身學習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亦是個人終身學習的管道之一。近年來,由於受到電腦發明,科技發展的衝擊,文化與社教機構的展示方式逐漸演變成不同面貌,不再侷限只有單純的觀看及觀賞而已,而是以多元的情境塑造、互動學習及虛擬實境讓民眾能藉由參與、操作與體驗的方式來觸動其感官與心智思考,激發新經驗的產生,進而達到娛樂與學習的目的。

除了文化與社教機構外,筆者認為節慶也能融合做中學的理念,使個人能從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增長經驗,並培養主動探究的精神與反省思考的態度,這不僅達到杜威做中學的理念,也能夠彰顯社會教育的功能,進而促進民眾終身學習。


伍、結語


由於我們身處於一個急遽變遷的社會,「變」是此時期的特色,我們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又加上科技發展迅速,知識不斷地累積、更新,形成「知識爆炸」的局面,若是個人不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則容易因為無法適應社會生活而被淘汰。個人若要在變遷社會中適應社會生活,則需要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而提升競爭力的方法則是不斷地接受教育與學習,因此人人都需要持續不斷地終身學習。

談到終身學習,不免也要提到杜威,杜威可以說是提倡終身學習的第一人,在他的著作中隱約都能看到終身學習的影子,他的教育哲學思想為終身學習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歸納如下:

  1. 終身學習應突破空間場所的限制,將學習的範圍擴大,不再局限於學校,使每個人都能時時學習、處處學習。
  2. 個人應以經驗為中心進行學習,並且將學習與生活實務連結,才能具有教育意義。
  3. 從個人出發,並倡導自我導向學習,瞭解自身的經驗與需求,選擇適合個人的教材內容,並展開學習的歷程,以促進自我成長。
  4. 文化與社教機構及節慶等可以將終身學習活動與做中學的理念做結合,使個人能從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增長經驗,並培養主動探究的精神與反省思考的態度,促進個人的終身學習。


綜合以上,即使杜威所提出的觀點或許無法適合各國的國情,但他的一些重要教育觀點,例如教育即生活、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做中學與加強理論與實務的連結等,對現今變遷快速,競爭激烈並強調終身學習的社會而言,具有很大的啟迪作用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吳明烈(1997)。邁向二十一世紀進步主義的成人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7,36-40。

吳俊升(1983)。增訂約翰杜威教授年譜。臺北市:商務。

林玉体(2005)。西洋教育史。臺北市:三民。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教育哲學之詮釋。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9)。課程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5)。成人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2010)。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

楊國賜(1982)。進步主義教育哲學體系與應用。臺北市:水牛。

歐陽教(1991)。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文景。


二、英文部分


Cross-Durrant, A. (1984). Lifelong education in the writings of John Dew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3(2), 115-125.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Y: Macmillianco.

Dewey, J. (1930). From Absolutism to Experimentalism. In J. J. McDermott, (Eds.), The philosophy of John Dewey (pp. 1-1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Y: Macmillianco.

Elias, J.L., Merriam, S.B. (2005).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Florida: Robert E. Krieger.

Hutchins, R. M.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F. A. Praeger.

Jarvis, P.(1987). Twentieth century thinkers in adult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Knowles, M. S. (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Chicago: Association Press 

(珍藏自《育達科大學報》第29期,民國100年12月,第163-176頁,Yu Da Academic Journal,Vol. 29, December 2011, pp. 163-176.)

Views: 1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