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華·論杜威美學中的“一個經驗”(AN EXPERIENCE)(5)

藝術在杜威那裏被理解為一種經驗的張力,而不是一個實體,一個物質對象。我們欣賞一件藝術品,並不是欣賞其物質形式,而是通過作品這個中介體驗到藝術家的一個經驗,體驗到藝術家為之陶醉的巔峰體驗。同時,日常經驗也具有審美意義,日常經驗也可以發展到一定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杜威並不是想將藝術等同於生活,而是要恢復兩者的聯系。因為在優秀的藝術作品中的一個經驗可以成為生活中經驗的範本。因此,他認為,藝術哲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恢復作為藝術品的經驗的精致與強烈的形式,與普遍承認的構成經驗的日常事件、活動,以及苦難之間的連續性。”[22]

此外,杜威的美學理論對於改善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的“異化”現象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在資本主義時代,勞動是與私有制相聯系的雇傭勞動。人們從事勞動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生存,為了滿足生活需要。這樣的勞動是一種目的和手段相分離的勞動,用馬克思的話說是一種“異化勞動”。在這種被迫的勞動中,人們無法擁有對事物的一個經驗,因而也無法從勞動中體會到快樂。杜威的美學理論在這方面為我們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使我們像享受藝術一樣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成為可能。因此,杜威的美學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希望人們不再麻木不仁地看待生活,而是帶著一種藝術的激情來欣賞生活之美。

結論


杜威的哲學是以“經驗”為核心的,他的“經驗”具有區別於之前傳統哲學的新的內涵。杜威的美學則是圍繞著“一個經驗”來展開論述的,他從“一個經驗”的角度重新詮釋了藝術和審美。“一個經驗”與“經驗”是兩個既相關又不同的概念。一方面,“一個經驗”屬於一種特殊的“經驗”,因而帶有“經驗”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一個經驗”的整體性和圓滿性使得它與“經驗”的概念相區分。“一個經驗”的情感性使得它具有了審美意義。因此“一個經驗”是“經驗”與“審美經驗”的中間環節,是經驗通向審美的橋梁,是恢復生活與藝術的連續性的關鍵。“一個經驗”給我們提供了一把理解杜威美學的鑰匙。


參考文獻


[1] Dewey,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The Berk Ley Publishing Group, 1980.

[2] Dewey, Experience and Nature, Chicago,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3] [美] 杜威.藝術即經驗[M].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 [美] 杜威.經驗與自然[M].傅統先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5] [美] 杜威.哲學的改造[M].許崇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 [美] 杜威.確定性的尋求[M].傅統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7] [美] 亞歷山大·托馬斯.杜威的藝術、經驗與自然理論[M].谷紅巖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 [美] 詹姆斯·坎貝爾.理解杜威——自然與協作的智慧[M].楊柳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9] [美] 拉裏·希克曼.閱讀杜威——為後現代做的闡釋[M].楊柳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0] 李媛媛.杜威美學思想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 [英] 洛克.人類理解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3] [美] 阿諾德·貝林特(李媛媛譯).介入杜威——杜威的美學遺產[J].文藝爭鳴.2010,(9).

[14] [美] A·伯倫特(章建剛譯).參與美學:對杜威的超越[J].哲學譯叢.1993,(2).

[15] 高建平.美學與藝術向日常生活的回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16] 劉悅笛.杜威的“哥白尼革命”與中國美學鼎新[J].文藝爭鳴.2010,(9).

[17] 張艷芬、孫斌.分裂的經驗:資本主義時代的藝術——從杜威和馬克思的視角出發的一個考察[J].現代哲學.2008,(3).

[18] 李媛媛.杜威“藝術即經驗”思想對當代“藝術定義”難題的啟示[J].文藝理論研究.2011,(1).


註釋


[1] Experience作為不可數名詞使用時意為“knowledge or skill gained while dong a job”(從事一件工作時獲得的知識或技能);作為可數名詞使用時意思是“some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 or something you do, especially when this affects or influence you in some way”(你做或遇到的某事,尤其當它以某種方式影響了你)。(參見《朗文當代英語詞典》對“experience”詞條的解釋)

[2] [美]亞歷山大-托馬斯:《杜威的藝術、經驗與自然理論》,谷紅巖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頁。

[3] [英] 洛克:《人類理解論》(上冊),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 1997年版,第68頁。

[4] 李媛媛:《杜威美學思想論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頁。

[5] [美] 杜威:《哲學的改造》,許崇清譯,商務印書館 1958年版,第14頁。

[6] [美] 杜威:《經驗與自然》,傅統先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年版,第4頁。

[7] [美] 杜威:《經驗與自然》,傅統先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年版,第9頁。

[8] [美] 杜威:《邏輯:探究理論》(Logic: The Theory of Inquiry.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38),第522頁。

[9] [美] 杜威:《經驗與自然》,傅統先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年版,第9頁。

[10] John Dewey,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Press, 1980), p.36.

[11] 同上,第37頁

[12] 同上,38頁

[13] John Dewey,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Press, 1980), p.47.

[14] John Dewey,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Press, 1980), p.48.

[15] 同上,第50頁。

[16] 同上,第49頁。

[17] 同上,第53頁。

[18] 同上,第56頁。

[19] John Dewey,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Press, 1980), p.7.

[20] 參看張艷芬、孫斌:《分裂的經驗:資本主義時代的藝術——從杜威和馬克思的視角出發的一個考察》,載《現代哲學》,2008年第3期。

[21] John Dewey,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Press, 1980), p.2

[22] 同上,第2頁。

(原载 武汉大学彭富春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3af64b0101nyl6.html

Views: 3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