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城市化的提速與負載(上)

爭論“破壞性建設”,還是“建設性破壞”本身沒有多大意義。

幾乎所有的城鎮正經歷著量的擴張和質的變化。推土機、挖土機、打樁機,混凝土和塔吊的森林、時髦的玻璃幕墻與鋼鐵的構建,廣場噴泉雕塑和綠地……摩天大樓、立交橋,以及城鄉間低矮的棚屋、高低不平的土路,老街舊城的廢墟,構成了當代中國城市最常見、最壯麗,也最破敗的風景。

現在,中國城市化率達到了多少?

有人說還很低。只有30%~40%。

其實,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已經達到了百分之70%~80%。北京、上海、天津的絕大數的縣已經變成了城區,鄉鎮變成了街道和社區。廣州、南京、杭州、成都、武漢等等大城市,像一個個巨大的磁場,把周圍的鄉鎮都吸為城區,西安市甚至把百里外的臨潼都吸入了城區。北京、上海取消了農業戶口,浙江即將在全省範圍內取消農業戶口。

摸著石頭過河,難免就有水流、路徑和方向的問題。

“亡其國,先亡其史”,這從來都是外來闖入者狠毒的一招。重溫歷史,不堪回首中的回望——在時間的坐標中,才能找到今天的定位參照。

兩千年的時光依稀。100多年,不算太遙遠,半個世紀,更能精確地計算與測距。城市的擴大與停滯,大躍進與大跨越,以及隨之而來的調整。一再交錯進行的變速成了中國發展的鐘擺一般的“模式”。

新中國建立後,實際上采用農村與城市兩元分隔的模式和管理方法。農村與城市發展,農村、城市的行政組織管理,農副產品與工業品的生產流通交換,農村人口與城鎮居民之間的流動,都通過計劃安排,用高度集中的行政辦法進行協調解決。戶籍與糧票——地方糧票與全國糧票——則把沒有“糧票”的農民,一年四季固定在鄉村與土地上了。“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是領袖與詩人的理想農村田園風光。

上個世紀50年代,經濟建設高潮中,我國中西部大批工礦型城市出現了。興辦工礦企業到農村招工;城市無法解決就業問題,靠“上山下鄉”緩解失業。止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躍進,大煉鋼鐵和糧食產量“放衛星”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階段,城鎮首先精簡居民,動員來自農村的職工返鄉,並對全國城市規模進行了壓縮,4年中撤銷建制市40多個。對城鄉人口流動,特別是大中城市規模的擴大,實行了嚴格控制和限制。

潮漲潮落的中國經濟,在文化革命中更到了幾近崩潰的邊緣。

Views: 6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