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文化的根:胡同與四合院(上)

近年來,北京無數胡同和四合院的消失,一再引起國內外的關注。也許富人不理解窮人的心理和想法。外電稱這種“義無反顧”的壯舉為“文化自殺”。法國《世界報》曾用過一個醒目的標題,“讓上千個曼哈頓在北京開花吧”。意思是讓中國到處復制曼哈頓的高樓吧。英國《衛報》的評論更加形象:“這是另一場文化大革命,它揮舞的不是紅寶書,而是拆遷令”。

除了皇宮王府廟宇,其實一個城市的文化,同樣深存在不起眼的胡同和院落中。元大都城中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火巷是指直通的胡同。

春天,在英格蘭綿綿的冷雨中,我來到約克郡的首府。從西北門入城,參觀英國第二大教堂約克大教堂。根據導遊圖的所指,再去保留著中世紀風貌的古街肉鋪街。肉鋪街顧名思義,就是過去賣肉的地方,現在則擠滿熱鬧的旅遊商品店。窄窄的斜街,屋檐下有一排排掛肉的鐵鉤,街邊二三層房屋漸次錯落而出,以免所掛的幹肉被雨打濕。看得出來,有些老屋是後來重修的。但有幾幢磚木結構的房屋,門口的牌子上,準確地刻著修建的年代。我看了看,也就是三四百年前。——不管如何簡陋,門框如何磨損,有這些真實的定位,城市就有了歷史,有了記憶。

我不禁想起了北京的磚塔胡同。

這條胡同從元、明、清,到民國,都有文獻可考,有人更稱之為北京之根。磚塔胡同的東南,聳立著金、元時期的高僧萬松行秀的靈塔,亦稱萬松老人塔。耶律楚材曾拜萬松行秀為師。後來耶律楚材任元中書令,即總理之職,他隨成吉思汗西征之際,萬松老人曾書贈八個字:“經儒治國,以佛治心。”這對當時蒙古軍隊的殺戮政策,不能不是一個制約。磚塔胡同中還有魯迅、張恨水的故居。魯迅在這里寫成了小說《祝福》、《在酒樓上》和《中國小說史略》。

就這樣有700多年歷史,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磚塔胡同,西段已經全部拆毀,東段也岌岌可危。

為什麼不能把磚塔胡同完整地保留下來?

中國舊城建築風貌的破壞與改變,百年之前已經開始。起初是戰爭炮火、經濟蕭條帶來的荒頓敗落;除去“文革”時期不說,解放後長很一段時間則是在利用改善的旗幟下進行。而近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加,各地的領導都十分注意通過舊城“改造”,表現自己政績,進行大拆大建,破壞範圍之大速率之廣空前。市政建設的發展,建築物的新陳代謝本事是不可避免的事。但在這種大拆大建中,許多有價值的古建築、文化街區,被我們忽略了。

在人們歷來的印象中,位於北京西南一隅的宣武區是貧窮的,也是最沒有文化積澱的一個區域。即所謂“東城富,西城貴、窮宣武、破崇文”。的確,宣武區沒有皇宮王府,繁華的商業街也似乎少了些。

但這並不意味著宣武區就沒有值得保存的文化。在清朝前期,統治者采取限制漢民的政策,規定漢民不得住入內城。這促成了位於外城的宣南成了各種文化匯聚交流之地。遠的不說,僅明清兩代,這里就曾經薈萃著大批重臣名士,修建了座座豪華私宅,如張居正、紀曉嵐、顧炎武、龔自珍、孔尚任等名人的宅第。宣武區也是明清會館的聚集之地,曾有400多所大大小小會館。這些會館雖不是官辦的,但其作用大抵相當於現在各省區市縣政府“駐北京辦事處”,接待各省進京的官員商賈和應試的舉人。不少會館曾住過歷史名人,發生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與明清時期的會館相比,現在的各地駐北京辦事處建築,除了新疆駐京辦,則幾乎沒有文化可言。

Views: 5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